這是C叔聊歷史的第 103 篇原創(chuàng)文章
之前就有朋友給我留言,說看完《長安三萬里》挺感動,但對于那段真實的歷史,人物關(guān)系又到底是不是如劇中設(shè)定并不清楚,希望我來聊聊。
先要感謝這位名為不羽不語的朋友的提問,其實我看完《長安三萬里》心里也有一卡車的話要說,首先我個人非常感謝追光動畫,因為我的視頻用過不少追光的素材,比如《青蛇》,《楊戩》,有一說一,他們總能搞出一把子中國人的浪漫勁,而這些意象又特別適合表現(xiàn)詩詞。
估計追光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這點,終于開始做詩詞電影了。那么說起浪漫,放眼中國歷史,又有誰,能比得過李白呢?因此《長安三萬里》來了,但問題是,上下五千年才出一個李白,假如以李白的視角講故事,太難讓人共情了。
因此李白需要一個敘述者,這個敘述者要和他在一個時代,不能和他太疏離,又不能有粉絲濾鏡,于是追光找到了高適,和李白相比,高適變得“普通”,恰如看電影的我們。
這是個巧妙的視角,但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高適并沒有經(jīng)歷李白的每個重要時刻,而為了展現(xiàn)那些重要時刻,電影就要變著法地讓高適“參與”到那些時間點,所以才會有開頭那位朋友的疑惑,這和我原來知道的歷史不一樣?。?/span>
那么本文,我會和大家聊聊電影和真實歷史的出入點,以及更重要的,全面解析電影里出現(xiàn)過的歷史“彩蛋”。
以下會有嚴重劇透,建議看完電影再看文章
電影采用雙線敘事,一條是高適在云山城對抗吐蕃,一條是高適回憶和李白的過往,但實際上還有幾條暗線線索,讓我們先從李白這條線開始。
1、第一次相遇
兩人初遇在洞庭湖,這是高手和高手的碰撞,劍客,槍手,這都符合他們各自的設(shè)定,但這是電影的第一處改編,大多數(shù)記載,都要等到天寶三載,也就是公元744年,高適和李白才會在梁園首遇。
你說有沒有可能他們早年就見過,因為高適從廣東去長安,李白在四川漫游,路上是否曾經(jīng)遇到過,這可能性也很低,初遇是人最寶貴的回憶,這樣重要的時刻,竟然沒用一首詩記錄,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但這也確實是劇情需要,假如要從744年開始,兩人都是40歲的中年人,故事還能怎么寫?《姜子牙》不就是前車之鑒。
2、《上安州裴長史書》
高適得知李白帶著朋友吳指南的遺骨,雖然時間有出入,但這事是真事,出自李白的《上安州裴長史書》,吳指南是和李白一起出蜀的朋友,不幸在洞庭湖亡故,李白是:
“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間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span>
后來沒辦法暫葬在湖側(cè),李白去金陵再回洞庭,看到吳指南筋骨尚在,于是李白邊哭邊剔骨,一路背著吳指南的尸骨,步行到鄂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武昌,借錢給吳指南下葬。所以說李白把吳指南葬在黃鶴樓附近,也是說得通的。
“數(shù)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span>
3、《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
李白對朋友是真走心的,電影里,李白為吳指南下葬,唱的歌是《詩經(jīng)·秦風(fēng)·黃鳥》: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怎么說呢,我猜電影大概想表達李白的悲痛,意思是,蒼天啊,為什么好人死得早啊,假如拿我去換他,一百個換一個都行啊。
愿意為秦穆公殉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這個殉葬制度是儒家一直反對的,孔子就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做個陶俑都要批判,何況活人乎。
4、黃鶴樓
接著李白去行卷,向誰行卷我有點記不清了,總之吃了閉門羹,這里順帶引出了李白是商人之子,不能參加科舉,仆人還嘲諷李白是白身,不過李白到底是李白,emo幾秒鐘,馬上又樂觀起來,拉著高適去喝酒,這又引出了整部電影最重要的地點,黃鶴樓。
李白要去詩板題詩,結(jié)果看見了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才子傳》記載:
“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療o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
以今天的名氣來看,這是李白在給崔顥背書,而當(dāng)時,崔顥的名頭遠大于李白,劇中也交代了,崔顥20歲不到,就中了進士,出身又是第一等的“博陵崔氏”。
稍微介紹一下,武則天時期其實已經(jīng)對世家大族進行過打壓,但他們力量依舊很大,到李白這時候,當(dāng)時有五個姓氏七大家族的豪門,稱為五姓七望,包括: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以及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名頭很大,但這絕不是李白不敢題詩的原因,我們有空聊崔顥《黃鶴樓》的時候再細說,單說電影里其實是一條重要線索在不斷鋪墊,就是門閥大族對權(quán)力的壟斷,這一條線索后面還會不斷深入。
5、《扶風(fēng)豪士歌》
李白和高適在黃鶴樓告別,約定一年后揚州再見,片中李白在船上和高適告別,唱的是《扶風(fēng)豪士歌》:
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
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但其實這詩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李白回宋城接家人,也就是宗夫人,逃往南方。路上得到一位豪士的幫助,可能是來自扶風(fēng),也就是唐肅宗當(dāng)時所在的鳳翔,感嘆時局,才寫下《扶風(fēng)豪士歌》。
6、行路難
片中高適和李白第一次分別,李白前往揚州,高適前往長安。歷史上高適在20多歲時來長安,正如電影里所說,四處干謁,無人賞識,相當(dāng)失意。他的兩首《行路難》正是作于此時。
《行路難其一》
長安少年不少錢,能騎駿馬鳴金鞭。
五侯相逢大道邊,美人弦管爭留連。
黃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棄捐。
安知憔悴讀書者,暮宿靈臺私自憐。
在后來他在《別韋參軍》里也提到: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電影在這里還讓高適偶遇科舉點名的隊伍,其中就有常建和王昌齡,這兩位是同榜進士,但他們科舉是在727年,此時高適在商丘,應(yīng)該是遇不到兩人。
這兩人和劇情走向也無關(guān),我覺得可以算電影里留的小彩蛋,類似閑筆后面還有很多,我猜測是為了讓《河岳英靈集》串起一批詩人。
7、《河岳英靈集》
講到《河岳英靈集》,其實在電影里出場次數(shù)不少?!逗釉烙㈧`集》是丹陽進士殷璠編選的詩集,選取范圍是開元二年到天寶十二載,也就是公元714-753年之間的名家名篇。
一共是24位詩人的234首詩,這樣說吧,凡是集子里能和高適有點擦邊可能的人物,都在電影里出現(xiàn)過,包括常建、王昌齡、王維、孟浩然、崔顥、岑參。
另外《河岳英靈集》一直被吐槽怎么沒收杜甫的詩,電影最后也來了個官方吐槽,說其他集子會收錄的。其實后世分析,杜甫要小這批人一輩,別看后世名氣大,當(dāng)時影響力是遠不及他們的,所以沒收,這也是合理的。
8、歧王和玉真公主
再說回長安,高適在長安干謁無門,只能走其他路子。接著就來到歧王府上,見到了李龜年。看到李龜年,大家都會背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府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關(guān)于《江南逢李龜年》,可以看我的這個視頻:
這首詩現(xiàn)在看無限唏噓,但當(dāng)時還是盛世大唐,電影這段提到做官的另一條路子,就是得到玉真公主和歧王的賞識。
說起歧王和玉真公主,其實有點像文藝復(fù)興時期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或者法國的蓬皮杜夫人,都是熱愛藝術(shù),樂意支持藝術(shù)的貴族。
電影里高適在歧王府的表演,其實全場都是配角,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王維,《唐才子傳》記載:
“岐王重之。維將應(yīng)舉,岐王謂曰:“子詩清越者,可錄數(shù)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本S如其言。是日,諸伶擁維獨奏,主問何名,曰:“《郁輪袍》?!币虺鲈娋?。主曰:“皆我習(xí)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力薦之。”
后來這段還成了元雜劇《郁輪袍》的故事原型,你可以看到電影里基本也是這樣呈現(xiàn)的。
歷史上當(dāng)然沒有記載高適和王維同臺,而杜甫雖然曾經(jīng)出入歧王府,但那是在東都洛陽,不過這段改編我覺得沒問題,一是當(dāng)時高適和王維確實都在長安,理論上是存在相見可能的,另外這里要繼續(xù)強調(diào),當(dāng)時門閥士族的壟斷,雖然王維本身足夠有才氣,但前面講過,王維家是太原王氏,這就足夠引起公主重視了。
9、揚州行
在長安受挫,高適決定去赴揚州之約,歷史上高適并沒有和李白有過揚州之行,但這段作為歷史迷看得挺精彩。
先說高適到揚州剛見李白,就被拖去干一票大的,和他們一起的還有一位裴十二,“裴公子”。三人去搶一位知名歌伎,一段船上劫美人的武戲后,歌伎給李白跳了一段《柘枝》舞。
白居易《琵琶行》里提到: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這就是名曲《綠腰》,和《涼州》《蘭陵王》類似,稱為軟舞,而《胡璇》《胡騰》《劍器》《柘枝》則稱為健舞。
然后李白為什么搶人呢,其實是為了帶歌伎去看“絕活”,李白說,裴將軍的劍,吳道子的畫,一日之內(nèi),能看二絕。拿我們現(xiàn)在來說這是非遺傳承。
這就到了裴家,接近著沖出來一個老頭,邊跑邊嚷嚷,我悟了,我悟了。還有人說吳道子在里面作畫(有點記不清,總之三人都在)。
其實這個故事出自《唐朝名畫錄》,說唐玄宗駕幸東都,裴旻將軍用金帛請吳道子在天宮寺為自己母親作畫,吳道子說金帛我不要,只請裴將軍舞劍,一曲舞畢,吳道子奮筆,俄頃而成,有若神助。后來張旭又書于天宮寺一壁,當(dāng)時城中人士都說:一日之中,獲睹三絕。
其實盛唐怎么能少的了李白,電影把這些人特地湊到一起,就是時人所嘆,李白的詩、吳道子的畫、張旭的草書和裴將軍的劍并稱為天下“四絕”。
然后你仔細看裴將軍舞劍最后,把劍往天上一拋,這也是有出處的,《獨異志》記載:
“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云,高數(shù)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zhí)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shù)千人,無不悚怵?!?/span>
這后面一段電影故意不拍了,否則還得出一段,觀眾不得模仿的字幕。
高適覺得李白一天到晚豪擲千金,和紈绔子弟混在一起,就勸李白迷途知返。結(jié)果就上演了紈绔子弟裴十二和勵志青年高三十五的對決。
高三十五不僅完敗,還被人家姑娘上了一課,其實裴十二這個人物是虛構(gòu),但讓我想到杜甫的一首詩《關(guān)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年少的杜甫在郾城觀看了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劍器》是和《柘枝》齊名的舞蹈,從那時起,杜甫便被公孫大娘高超的舞技所折服,到唐大歷二年十月十九日,杜甫又看到一位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在那里見過,一問才知道李十二娘原來是公孫大娘的學(xué)生。
杜甫感慨萬千,當(dāng)初觀看公孫大娘舞蹈時,他還是個稚嫩的孩童,如今看到李十二娘的舞蹈,他已經(jīng)是個滿頭白發(fā)的老翁了。一曲過后,滄海桑田,簡直就是另一首《江南逢李龜年》。
另外裴十二給高適上課時說,李林甫當(dāng)政,重用胡人,棄用漢將,這事是李林甫主導(dǎo)的,但時間上不對,李白在揚州的時候,李林甫還沒掌權(quán)。
10、入贅
高適敗給裴十二,自以為是技不如人,于是回梁園老家繼續(xù)苦練,此時李白突然造訪,告訴他自己在揚州大病一場,差點死掉,并且準(zhǔn)備結(jié)婚,是入贅。這段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沒有高適,李白從揚州去安陸,結(jié)識李邕和孟浩然,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詩《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一直將自己比做《莊子·逍遙游》里的大鵬,給文壇領(lǐng)袖上干謁詩也一點都不客氣,想見李邕當(dāng)時不太待見李白,這次李白倒也和崔顥得到一樣的待遇。
干謁失敗,錢也花光了,人又大病一場,結(jié)果接濟李白的就是孟浩然,片中李白對于入贅大事希望孟浩然給點意見,這才有了船上“當(dāng)否”一幕。
其實歷史上李白入贅許家孟浩然也起到牽線的作用,許家看中李白的才華,李白此時處境又相當(dāng)艱難,從現(xiàn)實角度看,孟浩然給了李白最實際的建議。
孟浩然給出“當(dāng)”的建議,高適則是“否”,歷史上雖然沒有高適的參與,但李白面對的選擇是真實存在的,我覺得電影里放大了這種選擇的艱難,李白沒有高適那種要把高家祖輩榮光繼承乃至發(fā)揚光大的包袱,入贅雖然名聲不好,但和要娶“五姓女”的寒門,本質(zhì)是一樣的。
至于電影里說李白還擔(dān)心入贅以后李家無后,別說李家不止他李白,實際上許氏給李白生了一兒一女,兒子叫伯禽,女兒叫平陽,也都姓李。
11、薊門行
高適不告而別,去北方投軍,投在張守珪手下,張守珪讓高適和一個胡人相撲,我個人覺得,假如這個胡人后來不死,那他的名字就應(yīng)該叫,安祿山。
歷史上,安祿山就在張守珪的賬下,而且很得張的重用,有一次安祿山討契丹失敗,按律該斬,但張守珪有點猶豫,就把他發(fā)到長安,讓皇帝定奪,其實是想讓皇帝給個臺階。玄宗看了奏折都是夸安祿山的,也樂意做個順?biāo)饲?,但?dāng)時的宰相張九齡站出來反對說:
”祿山失律喪師,于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后患。”
玄宗沒有采納張九齡的建議。我們回頭看,很難說張九齡說這話有什么根據(jù),另外,即使處死安祿山,安史之亂就能避免嗎?我不這么認為。安史之亂并不是某幾個人所導(dǎo)致,其本質(zhì)是權(quán)力被少部分高門大族壟斷,中下層得不到上升空間,這個問題比較大,有機會我們單獨講。
高適在薊門確實沒什么斬獲,另外對軍隊作風(fēng)也有許多不滿,于是決定離開,還寫了那首著名的《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fēng)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dāng)恩遇常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并非此時所作,而要等到高適后來回長安,追憶這段經(jīng)歷所做。而“美人帳下猶歌舞”的情況有沒有,肯定是有,但說句公道話,張守珪并非是個只會享樂的將領(lǐng)。
相比中晚唐時期,張守珪也算得上唐朝名將,尤其在幽州期間戰(zhàn)功卓著,差點因為戰(zhàn)功入朝為相。
另外幾首《薊門行》倒是作于當(dāng)時,而且電影里也有體現(xiàn),比如高適遇到的那個老兵,正如他的《薊門行其一》: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
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
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12、郭子儀
剛在詩板上寫下《燕歌行》,李白就聞著詩的味道來了,還說他發(fā)現(xiàn)了安祿山謀反的秘密,正被人追殺,這事又虛構(gòu)了一半。
歷史上李白確實到過幽州,發(fā)現(xiàn)安祿山謀反的跡象,但那已經(jīng)是李白五十二歲的時候了,電影里把這事提前了好多年。
面對刺客追殺,救他們的是囚犯郭子儀,面對即將被處斬的郭子儀,高適請求去向哥舒翰求情,而實際上,救郭子儀的應(yīng)該是李白。
李白墓碑上記載:
“嘗有知鑒,客并州(今太原),識郭汾陽于行伍間,為免脫其刑責(zé)而獎重之。后汾陽以功成官爵請贖翰林,上許之,因免誅。其報也?!?/span>
類似內(nèi)容在《唐才子傳》和《新唐書》上都有記載,當(dāng)然也有爭議,我們后面講永王之亂的時候會再說。
13、長安薈萃
片中李白給高適寫信,說他在長安發(fā)達了,要他速來長安。這里高適又一次穿越到李白的時間線。
此時正是改元天寶元年,玄宗征召李白入京,李白寫下那首膾炙人口的《南陵別兒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詩聽起來是輕快,可李白的夫人許氏在前2年已經(jīng)去世,可憐一對兒女成了留守兒童。
高適在長安不但遇到了李白,還看到了整個盛唐詩人全明星。
剛進長安,就有人來通報新榜進士可以隨意在長安采花,不太記得是不是常建,但這個場景,很難不想到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然后還有個路人說,今年進士才17個,這不就是白居易當(dāng)年中進士后在慈恩塔的題詩: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高適到府邸找不到李白,卻碰上杜甫,杜甫說知道李白在哪,于是拉著高適去了胡姬酒肆。
說起胡姬酒肆,就不得不說李白的那首《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fēng)。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胡姬酒肆位于長安西市,《太平廣記》記載:
“有婆羅門僧七人。入自金光門,至西市酒肆,登樓,命取酒一石。持碗飲之,須臾酒盡,復(fù)添一石?!本褪怯涊d僧人來到胡姬酒肆飲酒的過程。
杜甫帶著高適來到胡姬酒肆,見到了“飲中八仙”中的幾位。
我們就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來介紹下這幾位。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這是賀知章,任秘書監(jiān),人稱“賀監(jiān)”,李白“謫仙人”的名號,就是賀知章喊響的。和李白喝酒忘帶錢,把朝廷賞的金飾龜袋解下來當(dāng)酒錢,這就是“金龜換酒”的典故。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陽王李琎,是玄宗兄長寧王李憲的兒子,本來李憲才是太子,后來主動讓給玄宗,玄宗特別感激他,李憲死后被追封為“讓皇帝”,所以玄宗對汝陽王也很好,不過歷史記載汝陽王是“姿容妍美,秀出藩邸?!彼坪蹼娪袄餂]有體現(xiàn)。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這是左相李適之,電影里沒出現(xiàn)。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fēng)前。
這是電影里那個瀟灑彈琵琶的崔宗之,也就是崔成輔,出身博陵崔氏,父親是當(dāng)朝宰相崔日用,我們現(xiàn)在講“玉樹臨風(fēng)”,出處就在崔宗之了。
說句題外話,前面不是說李白在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下不去筆嘛,后來崔宗之和李白去南京,李白寫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你說是不是和崔顥較勁吧。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后面幾位,蘇晉,焦遂,沒出現(xiàn),張旭前面講了,草圣。
接著在房間里,李白還為高適介紹了,王昌齡、岑參,汝陽王和李邕,除了王之渙,這是把邊塞詩四大天王給湊齊了。
電影里岑參出場就介紹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時候還沒有爆發(fā)怛羅斯之戰(zhàn),所以岑參還沒寫出“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而高適認識王昌齡的時間甚至要早于李白,“旗亭畫壁”的故事就是高適和王之渙、王昌齡比賽誰的詩傳播最廣,最后贏的還是王之渙。
聚會中還出現(xiàn)了王維,王維表現(xiàn)地扭扭捏捏,似乎不太喜歡喝酒,早早溜之大吉。其實王維和李白在長安有大把機會碰面,但奇怪是他們兩人都沒有關(guān)于對方的詩句,似乎是互相看不慣對方。
關(guān)于李白和王維的關(guān)系,可以看我這個視頻
14、將進酒
杜甫和李白去梁園找高適,原來是李白要去紫極宮受箓,高適李白杜甫同游梁園,是有真實記載的,其實在這里還有個故事就是“千金買壁”的故事,就是宗夫人為了李白的《梁園吟》,要把整面墻買下來,最后李白也娶了宗夫人,可能是第二次入贅。
電影里沒這段,因為這時才交代許夫人亡故,不太好說李白馬上又結(jié)婚了,其實李白此時做鰥夫也有十年了。電影后來讓高適出了趟差,看見李白《贈汪倫》的背影,宗夫人也在此時出場,事都有,時間都對不上。
李白去受箓也是真實的,但陪李白去的應(yīng)該是元丹丘和杜甫,高適并不在其中。
但不管如何,整部電影最高潮,最動人的部分出現(xiàn)了。因為《將進酒》來了。
從意象,到視覺,到聲音,到詩詞最浪漫的部分都表現(xiàn)到了,這一段好到什么程度,我這樣說吧,為了這點醋,愣是整出一盤螃蟹。
整部電影有許多改編,許多和歷史不符的地方,但說到底,全部都是為了鋪墊這一段。
我被這一段打動了,與其說是《將進酒》,不如說是整個盛唐氣象
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斗轉(zhuǎn)而天動,山搖而海傾。
憑危一登覽,直下見溟渤。
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多么恢弘的氣勢,可此時李白已經(jīng)50歲了,即使在電影里,李白也留起了胡子,也有了肚腩,他已經(jīng)步入中年,這個時候他終于感受到崔顥的《黃鶴樓》到底寫的是什么。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李白明白,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而這只大鵬也會累啊。
相撲輸給高適,告別的時候,李白說那首《俠客行》是照著高適寫的: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寫《俠客行》時,李白和高適已經(jīng)認識,但基本上,不太可能以高適為原型而寫。
15、永王之亂
故事接著就是安史之亂,高適的人生開始急轉(zhuǎn)直上,洛陽失陷,玄宗難逃,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殺,哥舒翰兵敗潼關(guān),說點掃興的話,電影里哥舒翰說絕不投降,實際上后來還是投降了安祿山,還替安祿山寫了勸降書。
高適后來成了淮南節(jié)度使,去平定永王之亂,又遇到了李白。
關(guān)于李白為什么投奔永王,電影里高適讓小書童去批判李白,問李白難道不知道永王是造反嗎?
李白的罪是誰定的呢?不是玄宗,不是唐律,而是時代。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劍能殺人,也能救人。屬于李白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對李白來說,只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永王是最后,也是唯一的機會了。
高適沒能救李白,歷史上,救李白的,是郭子儀,是宋若思,崔渙,是張鎬。你說有沒有可能像電影里所說,高適為了避嫌,才托郭子儀救李白,這就有點牽強,假如為了避嫌,當(dāng)年李白救過郭子儀,郭子儀不是更要避嫌。而且這時候郭子儀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一直在打勝仗,于是有人進讒言,說郭子儀功高蓋主,怕又是個安祿山啊,郭子儀在這種行事均要謹小慎微的時候,還騰出手保李白,恐怕光靠高適的面子是不夠的。
講到這,我們再講講另一條線,也就是高適在云山城的這條線,先說結(jié)論吧,這段屬于電影的美化,其實開頭那段監(jiān)軍程公公,大敵當(dāng)前,因為李白的事情去問高適,已經(jīng)是非常牽強了,但假如不這樣,又引不出李白這條線。
這就算了,但作為監(jiān)軍的程公公,最后還給高適通報李白的消息,背誦了一段《早發(fā)白帝城》,這你都知道了李白被赦,郭子儀和高適又怎么會有間隙,哪怕高適不知道,是真的因為李白的事打仗劃水,那當(dāng)時吐蕃大軍進犯的時候,就應(yīng)該告訴高適,好解了嫌隙,認真打仗。
另外說一句,高適和嚴武交接的時候,李白已經(jīng)死了。
而這里的程公公就是歷史上的大宦官程元振,進讒言誣陷郭子儀的正是他和魚朝恩,別看這里高適好像打贏了吐蕃,其實長安還是被吐蕃攻陷,很大一部分責(zé)任也是在程元振等宦官身上。所以片中監(jiān)軍的角色哪怕用X公公都行,點名程元振就有點敗筆了。
全片講到這里差不多結(jié)束了,不知道大家看電影時有沒有碰到家長帶小孩來看,結(jié)果小朋友都說,怎么還不結(jié)束之類的事,我估計這是家長看了文章,什么“長安三萬里最全整理48首詩,趕快替孩子收藏”,“披著電影外衣的唐詩啟蒙”,“帶你感受壯美大唐,壯美長安”之類。
說實話,要看懂《長安三萬里》,是有一些門檻的,至少你應(yīng)該被社會,被生活毒打過。
不然,你不會明白,為什么商人之子就是下等人,就不能參加科舉?你不會明白,為什么高適一身武功,還要去岐王府里表演?你不會明白,為什么高適和李白是至交,卻不敢在李白遇難時救他?
小孩子看不懂這些。
我給這期的標(biāo)題取名,了不起的高適,忘不掉的李白。
靈感來自《了不起的蓋茲比》,用的是尼克的視角,講的卻是蓋茲比這個人,而《長安三萬里》是用高適的視角,講的反而是李白,借用杜甫的詩。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人人都想殺死李白,高適通過李白看透了這個時代。
那為什么了不起的是高適呢?因為電影里的高適和李白正好相反,一個少年成名,晚節(jié)不保,一個是一路潦倒,大器晚成。高適更像我們每個普通人,他成功了,高適了不起,高適很勵志。高適看透了生活的本質(zhì),卻依然熱愛生活。
人人都應(yīng)該學(xué)高適啊。
但我更忘不掉李白,仔細想想,李白這個人相當(dāng)不靠譜,天天把理想之類的詞掛在嘴邊,遇到什么事都樂呵呵的,沒心沒肺,永遠活的像個小孩。
李白,你多大人了,能不能長點心?
李白,你能不能成熟一點?
李白,沒有未來。
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忘不掉李白。
當(dāng)我看到李白乘著仙鶴逆流而上,當(dāng)我看到北冥有魚,化而為鳥,鯤鵬于銀河之上翱翔,我瞬間淚崩,縱然已經(jīng)年過半百,李白還是那個李白啊。
趁著燈光還未亮起,我偷偷拭去淚水,走出放映廳,假裝一個外表沉著的中年人,躲在成熟的外殼中,懷念曾經(jīng)的天真。
《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并不完美,它就像一顆洋蔥,最外面一層,是海量的唐詩,你要慢慢剝開它,就會看到詩詞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你接著剝,就能感受到無可奈何之下的隱忍,周遭無人理解的憤懣,始終堅持又一無所獲之后的懷疑,以及為等待那虛無縹緲的希望之前的選擇,終于會被感動,淚流滿面。
這顆“洋蔥”,勁真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