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分享一個被風寒感冒的醫(yī)案,滋陰潤肺,清宣止咳化痰,效果顯著。
這個方子是根據宋代的古方,進行加減,話不多說,我們來看下方子,
香附、蘇葉、新會陳皮、炙甘草、生麻黃、升麻、葛根、川芎、赤芍、白芷、連須蔥白、生姜、清半夏、茯苓、川貝、酒芩、牛蒡子、白僵蠶。
我們再來根據具體的病例,來分析一下這個方子。
門診來了一位患者,男,24歲,發(fā)燒2天,體溫38.6℃,咳嗽3天,咽癢,咯痰量多,干嘔,渾身酸痛,疲乏無力,納、眠均可,大便稀,日1~2行,小便色淡黃。
經過觀察和問診,患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滑。感受暴寒之邪,寒邪傷陽,客于肺衛(wèi),致肺衛(wèi)失調,腠理閉塞,衛(wèi)陽受遏,肺氣失宣,則出現惡寒,發(fā)熱,身痛,鼻塞,咳嗽等癥狀,風寒外侵,衛(wèi)陽被遏故惡寒發(fā)熱。風寒外襲,肺失宣降則咳嗽;咽喉為肺胃的通道,風寒搏結于咽,故咽喉癢;脈滑數為痰熱之象也。
診為感冒,屬風寒外襲,治宜辛溫解表,散寒宣肺。
服用前方2天后即熱退,身痛漸緩,治見顯效?,F僅咽癢、咳嗽,有痰,此因肺壅痰阻,肺失和降所致也。繼服一周,藥后病愈。
本案患者發(fā)病時間正處于入秋以來氣溫驟降,患者感受寒邪,從而出現了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
《內經》云:“必先歲氣,勿伐天和”,這是治療外感病所應遵循的原則。
根據上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特點,治宜辛溫解表,和解表里內外。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葛根、升麻升陽解肌,麻黃、蘇葉宣肺散寒,川芎、白芷疏風止痛,生姜、蔥白通陽發(fā)汗;
陳皮、香附行氣開郁,合蘇葉辛香利氣;赤芍斂陰益營,合香附、川芎行氣調血;甘草安神和藥,合赤芍而防辛燥發(fā)散太過,使祛邪不傷正。
方中葛根、升麻與甘草相配,又有透痙解毒作用。
本方既能解表宣肺,又能通調表里,調氣和血,使邪無停留之所。
因有咳嗽癥狀,故入清半夏、茯苓,與陳皮、甘草共為二陳湯,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川貝化痰,酒芩清瀉肺火,牛蒡子清咽利喉,白僵蠶祛風清熱。諸藥合用治療感冒,用之熱退身安。
今年入秋以來,氣溫變化無常,也希望各位朋友在平時生活中,多多注意保暖問題,不要認為自己身強力壯,抗抗就過去了,一時的不注意,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就得不償失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