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如何做研究和寫論文?
節(jié)選于劉良華:我所提倡的教育研究方法對中小學教師而言,調查研究和實驗研究是兩個核心方法。而且,最好以實驗研究為主,輔之以調查研究。除此之外,實在沒必要追求研究方法的花樣和新奇。
如果認可教育實驗研究的經典標題是“……對……的影響的實驗研究”,那么,這個經典標題就隱含了實驗研究的操作策略和選題范圍。
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所謂實驗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課堂或班級發(fā)起一場個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實驗被理解為“準實驗”而不是在實驗室操辦的嚴格控制與測量比較的科學實驗,那么,教育實驗與教育改革幾乎是可以互換的名詞。將教育實驗與教育改革連接思考的效益在于:以教育改革作為教育實驗的核心精神。教育實驗和核心精神就是面對真實的教育問題,引發(fā)真實的教育變革。沒有教育變革就沒有教育實驗。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實驗不僅引起某種教育變革,同時它也關注這種教育變革引發(fā)的“影響”或“后果”、“效果”。
為了說明教育實驗或教育變革的影響或效果,實驗研究不僅強調教育改革(教育變革),而且強調這種教育改革所引發(fā)的教育效果必須是“可測量”的。研究者可以通過某種“問卷”(或考試試卷)的方式尋找實驗前的成績和實驗后的成績的變化。將實驗前的成績(前測)與實驗后的成績(后測)進行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研究的影響或效果。
如果這種教育變革的影響不可以測量,那么,它至少是可以言說的(聽其言)。研究者可以通過“訪談”的方式收集實驗前和實驗后的變化。如果這種教育影響不是可以言說的,至少是可以觀察的,研究者可以通過觀察(觀其行)。
教育這樣看來,如果說教育實驗研究的經典標題是“……對……的影響的實驗研究”,那么,前一個省略號的關鍵要求是“可操作性”,它代表某種具體的“可操作”的某個教育變革行為、措施。這個變革行為相當于“動名詞”。后一個省略號的關鍵要求是“可測量性”。它代表某種教育變革所引起的教育效果,而且這種效果最好是可測量或者可言說、可觀察的。由此也可以認為,如果填充第一個省略號的變革措施過于宏大、龐大以至于不可操作,這個實驗就是失敗的。同樣,如果填充第二個省略號的影響或變化過于抽象、模糊以至于不可測量或不可言說、不可觀察,這個實驗也是失敗的。就此而言,諸如“素質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的實驗研究”就是失敗的實驗研究,因為“素質教育”不具體,很難操作?!皩W生價值觀”也很難測量。按照這個思路,可以將“素質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的實驗研究”做一個轉換,比較合適的選題是:“動手做對學生數學成績的影響的實驗研究”或“親自探究對學生語文成績的影響的實驗研究”。
與之類似,“班主任的性格對學生的影響的實驗研究”也是敗壞的實驗研究。雖然這個標題在大眾語法上沒有錯誤,但它在實驗研究的語法上卻是一個錯誤。因為填充第一個省略號的“班主任的性格”不是一個具體的“變革行為”,它是純粹的名詞而不是可操作的“動名詞”。盡管人們都承認“班主任的性格”會對學生構成影響,但研究有研究的規(guī)范和套路,“班主任的性格”無法成為實驗研究的“實驗因子”。而且,填充第二個省略號的“學生”也不是一個可測量的因素。它需要進一步轉換:要么是學生的某個學科的學習興趣,要么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蓽y量的不是“學生”,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學習成績。按照這個標準,可以將“班主任的性格對學生的影響的實驗研究”做一個轉換,比較合適的選題是“班級日志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影響的實驗研究”或者“班干部的競選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的實驗研究”。
出色的實驗研究不僅重視“……對……的影響的實驗研究”這個經典標題中兩個省略號的填充技巧,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兩個省略號的填充內容和主題范圍。
教師如果打算做教育實驗研究,那么,可選擇的研究內容至少包括三類:一是教材變革的實驗研究;二是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三是教育管理問題(人的問題)的實驗研究。]
第一,教師可以做有關教材變革的實驗研究,比如,“調查研究報告”對學生寫作水平的影響;“數學試驗”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影響;“聽領先”對學生英語成績的影響。
第二,教師可以做有關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比如,“自學輔導”對學生數學學業(yè)成績的影響;“新經典誦讀”對學生語文學業(yè)成績的影響;“模仿·表演”對學生英語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第三,教師可以做有關教育管理問題的實驗研究,比如,“學生自治”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家庭生活習慣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學生社團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既有了好的選題,又了真實的研究過程,接下來就需要撰寫等待公開發(fā)表的研究報告。任何研究都分為兩個必要的階段,一是不公開的私下的研究。這是研究的前期。二是撰寫研究報告并公開自己的研究結果。這是研究的后期。
在教育研究領域,有人做得多而說得少,他們不愿意或不善于公開發(fā)表研究報告。另有人卻做得少而說得多,他們少做研究或不做真實的研究卻頻繁杜撰大量的研究報告。二者之間,杜撰的研究報告固然令人厭惡,但只做研究而不寫研究報告也并非什么謙遜的美德或高尚行為。恰恰相反,就科學規(guī)則而言,只做研究而不撰寫研究報告不僅與謙遜和高尚無關,而且是不負責任的、失敗的行為。研究者如果不公開發(fā)表自己的研究報告,他不僅不能讓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由此推動人類生活的進步,而且他可能私下得意、自命清高而失去接受公眾的批評和評估的機會。嚴格來說,任何私下的研究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研究,真正的研究必須公開自己的研究結果。
就中小學教師而言,部分教師之所以愿意做研究而不愿意撰寫研究報告,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撰寫研究報告的基本規(guī)范和基本套路,以至于他們感到為難、躲避、退縮。對于這些教師而言,他們需要掌握的不僅是有關教育研究方法的分類和教育實驗研究的操作策略與選題技巧,他們需要專門的關于如何撰寫教育實驗研究報告的訓練。掌握撰寫教育實驗研究報告的技術并不困難,對某些教師來說,也許只需要花費幾個小時或半天的時間,就可以掌握撰寫教育實驗研究報告的技巧。教師可以閱讀和聽取有關如何撰寫教育實驗研究報告的建議,可以閱讀并模仿幾份規(guī)范的教育實驗研究報告。
實驗研究報告雖然有多種風格和風度,但經典的實驗研究報告只有三個要素。一是“問題與假設”;二是“過程與方法”;三是“結果與討論”。
教師研究最好先嚴格練習實驗研究報告的經典格式,等到熟練掌握了實驗研究報告的經典格式之后,再逐步自由寫作、自由發(fā)揮。好的實驗研究報告始于模仿而終于自由發(fā)揮。否則,教師很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撰寫實驗研究報告而喪失實驗研究的信心,也可能因不知道如何撰寫實驗研究報告而敗壞實驗研究的名聲。
實驗研究報告可以采用量的方式,收集必要的數據并做必要的統(tǒng)計分析。但一般而言,中小學教師最好采用簡單的“百分比”做簡單的統(tǒng)計分析,然后大量采用“教育事件”、“教育故事”來描述實驗研究之前和實驗研究之后的變化。以質的研究報告為主,以量的研究為輔。
經典的實驗研究報告始于“問題和假設”。比如,我遇到一個問題——學生不喜歡學英語,英語成績低下。接下來,我有一個假設——從傳統(tǒng)的“聽說領先”英語教學變?yōu)椤奥狀I先”的英語教學。于是,我的實驗研究的主題就顯示為:“聽領先對學生英語成績和英語學習興趣的影響的實驗研究”。
可是,在問題與假設之間,最好安插一個特別的程序:研究者襖向自己提問,也向讀者交代:“已有的研究對這個問題解決到了什么程度”。
于是,第一個部分的“問題與假設”往往顯示為三個要點:一是“我遇到了什么困難?”(問題的提出);二是“別人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文獻綜述);三是“我打算這樣解決我的問題”(研究的假設)。
這樣看來,上述的“問題與假設”就發(fā)生變形:
1.問題的提出:學生不喜歡學英語、英語成績低下怎么辦?
2.文獻綜述(舊辦法):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要么顯示為“許國璋英語”式的語法教學,要么顯示為“聽說領先”的交際教學。
3.研究的假設(我的新辦法):將交際教學的“聽說領先”進一步改造為“聽領先”,讓學生大量地“聽英語”,不僅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聽力教材,而且教師采用“全英語”教學,并允許學生最初少量地說英語或不說英語,允許初學英語的學生像學母語那樣有一個“沉默期”(silence period)。
在提交了“問題與假設”之后,接下來需要報告“過程與方法”。
在報告研究的“過程”時,研究者需要交代在哪個年級哪個班做的實驗,那個班級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做了多長時間的實驗研究。之所以需要詳細地報告“研究的過程”,是因為,研究過程讓公眾覺得該實驗研究是在某個地方所發(fā)生的真實的研究,而不是虛擬的研究,不是捏造的實驗數據。
在報告研究的“方法”時,需要交代研究者是怎樣展開實驗研究的,比如,如何實施“聽領先”這個新外語教學方法,需要在英語教材上做哪些調整和更新。研究者在實驗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新問題,研究者是怎樣克服新問題的(經過了幾個階段)。
在提交了“問題與假設”、“過程與方法”之后,接下來是“.結果與討論”。所謂研究的“結果”,主要通過前測和后測的比較而顯示相關的變化,最好有簡單的數據上的變化。所謂“對結果的討論”,主要交代為什么發(fā)生那樣的因果關系,尤其重視在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意外的結果”,并對那些“意外的結果”提供解釋。
由于教育實驗一般為“準實驗”,任何教育實驗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動研究。因此,教育實驗研究報告也可以寫成教育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報告不僅突顯教育實驗的“準實驗”特征,而且在研究報告的撰寫上更傾向于“質的研究”的風格。這種質化的研究報告更重視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數據統(tǒng)計”的方式分析實驗前和實驗后的影響和變化,也因此,人們直接稱之為“敘事研究”報告。
嚴格說來,敘事研究并非研究方法,它是一種寫作方式。在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之間,敘事研究站在實證研究這邊。在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間,敘事研究站在質的研究這邊。也就是說,敘事研究是質的實證研究的一種寫作方式。如果將實證研究進一步分化為歷史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那么,敘事研究既可能顯示為敘事的歷史研究(也可稱之為歷史的敘事研究),也可能顯示為敘事的調查研究(也可稱之為調查的敘事研究),還可能顯示為敘事的實驗研究(可稱之為行動的敘事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
問題在于,當中國教育界熱衷于行動研究并將行動研究視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時,行動研究也一度被自我降格為低級的、隨意的問題解決而不喪失研究的資格。殊不知,所謂的行動研究,它不過是實驗研究的變式和變形。它的前身是實驗研究。它的身份乃是準實驗研究。也因此,中小學教師如果真愿意做行動研究,就需要先做實驗研究,然后以敘事的方式提交行動研究報告。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出色的行動研究報告總是接近或類似實驗研究報告。維護和拯救行動研究地位的唯一途徑是:把行動研究做成準實驗研究。如果不拿出做實驗研究的精神,就不會發(fā)生真實的行動研究。
同樣,當中國教育界熱衷于敘事研究并將敘事研究視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時,敘事研究就容易被泛化為“四不象”的研究。殊不知,所謂的敘事研究只是一種撰寫“質化的實證研究”報告的寫作方法。中小學教師如果真愿意做敘事研究,就需要先有實證研究尤其是實驗研究(行動研究)的“做法”,然后才以敘事的方式提交實驗研究的“說法”(報告)。如果既不做調查,又不做實驗,如何敘事?維護敘事研究的地位的唯一途徑是做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然后以敘述研究過程中發(fā)生的關鍵事件的方式提交研究報告。
當然,敘事研究除了開發(fā)出一種新的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的寫作方式之外,敘事研究本身也給調查研究或實驗研究帶來一些新的元素:第一,它使調查研究報告看起來像一份“教育傳記”,它是講述他人如何遭遇專業(yè)生活的危機并化解危機的故事。第二,它使敘事的實驗研究報告(敘事的行動研究報告)看起來像一份“教育自傳”,它是講述研究者自己如何遭遇專業(yè)生活的危機并化解危機的故事。典型的教育敘事研究是教育自傳和教育傳記。與之相應,科學化的敘事研究是敘事的行動研究報告和敘事的調查研究報告。
除了為實證研究增加新的元素之外,敘事研究還憑借它對人的情感“體驗”的“描述”而獲得某種“現(xiàn)象學的效應”。實證研究一直樂觀地以調查或實驗的方式對事物進行“分類”并樂觀地在事物之間的“尋找關系”,但是,教育領域中的人(學生、教師)的情感“體驗”很難被調查被實驗,于是,敘事研究憑借其“描述”(尤其是詩化的語言)而直抵人性的深處并因此而給讀者帶來人性的共鳴與感動。
也就是說,如果舍棄了敘事研究與實證研究(尤其與調查研究、實驗研究)以及“體驗的描述”的內在緣分,敘事研究就容易被沉降為瑣碎的私人生活的碎片或者樂觀的教育喜劇。遺憾的是,總是有那么多的研究者以“敘事研究”的名義講述一些瑣碎的、幽怨的“個人生活史”。在這些瑣碎的、幽怨的個人生活史的背后看不出任何人性的美好或人性的悲壯。另外的研究者則以“敘事研究”的名義講述一些樂觀的“教育喜劇”:教師如何遇到某個“問題學生”,經過一陣子的努力之后,這個“問題學生”如何成功地被改造成為新人。這個學生性格變好了,成績變好了,丑小鴨變成白天鵝了。其實,這只是愚人的教育童話,如何算得上教育研究?
如果教育敘事既不借助實證研究給人帶來科學的信任,也不憑借“體驗描述”而給人帶來人性的美好與感動,這樣的教育敘事就不止令人遺憾,很可能令人厭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