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秋,玉門關(guān)外,蕭關(guān)道上,朔風呼嘯,黃沙凜冽。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策馬向西,翻飛的馬蹄揚起黃葉漫天。
此時,大唐盛世正拉開帷幕,隨著唐玄宗將統(tǒng)治的觸角伸向西北大漠,軍營成為無數(shù)人的終極向往,紛紛投筆從戎奔赴邊塞。這位年輕人便是其中之一。
在邊塞的三年,他行河隴,出玉門關(guān),經(jīng)古戰(zhàn)場,穿戈壁荒漠。他驚嘆于青海長云的壯闊雄美,感動于戍邊將士的英勇善戰(zhàn),更反思戰(zhàn)爭的冷酷無情。他將邊塞的所見所感,凝結(jié)成一首首奔涌激昂的邊塞贊歌。
他是邊塞詩先驅(qū),讓邊塞詩誕生即巔峰;他是“七絕圣手”,憑一己之力讓七絕成為唐詩主流體裁;他是“詩家夫子”,胸懷天下、清廉正直,擁躉無數(shù)。
他,是王昌齡。
公元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一個貧苦的農(nóng)戶家里。在他人生的前20年,種地幾乎是生活的全部,讀書只是業(yè)余時間的消遣。
于是,公元715年,15歲的李白已經(jīng)憑《明堂賦》《擬恨賦》在四川小有名氣,18歲的王昌齡在家里種地。
公元719年,7歲的杜甫已能寫出“鳳凰出東方,翱翔于四溟”的詠鳳凰詩歌,21歲的王昌齡依然在種地。
公元721年,20歲的王維進士及第,名滿京城,23歲的王昌齡在邊學道邊種地……
妥妥輸在起跑線上。
24歲那年,王昌齡覺得學道并不能正途,頭腦一熱,赴京來了次“裸考”,毫無懸念,落榜了。
此時,大唐已建國一百余年,皇帝勵精圖治,人民安居樂業(yè),疆域空前遼闊,每個人精神昂揚,對未來充滿期望。王昌齡壓根沒把這次落榜當回事,轉(zhuǎn)而奔赴邊疆,來了場說走就走的邊塞之行。
(來源:攝圖網(wǎng))
在邊塞的廣闊天地,王昌齡用腳步丈量盛唐悠長的邊境線,用詩歌勾勒邊關(guān)的壯麗山河。
途經(jīng)武街古戰(zhàn)場,看到河溝中的累累白骨,他感慨戰(zhàn)爭的殘酷悲烈:“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div style="height:15px;">
面對青海湖畔的瑰麗風光和壯懷激烈的戰(zhàn)爭景象,他感動于戰(zhàn)士浴血沙場的英勇無畏:“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div style="height:15px;">
更有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再現(xiàn)那個血脈僨張、激情澎湃的歲月:“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