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 玉米家族的寵兒 |
呂麗娜 |
| ||
搜尋童年的回憶,70后、80后們總會記起這樣一幕場景:一群孩子圍著一個鼓風箱似的鐵爐,只聽“砰”的一聲,原本一顆顆堅硬的玉米粒成了松軟的米花,空氣中彌漫著獨有的香甜。時過多年,爆米花依然是孩子們喜愛的零食,也成了電影院里最常見的味道。而制作爆米花的原料——玉米,距今已有6000年到1萬年的歷史,爆米花的熱銷,甚至帶動了玉米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
玉米起源于拉丁美洲
玉米屬禾本科草本植物,原產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大陸后,在第二次歸程中,把玉米帶到了西班牙。隨著世界航海業(yè)的發(fā)展,玉米逐漸傳到了世界各地,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在探究玉米的起源時,生物學家發(fā)現,墨西哥的一種假蜀黍和玉米的基因組僅僅有幾個區(qū)域不同,于是認定假蜀黍經過基因突變,變成了玉米。當然,當時的人類根本不懂基因突變,假蜀黍原本是體型很小的草,喜高溫,經過印第安人培育多代后才出現較大型的玉米。所以通俗地講,是遠古的墨西哥人通過對假蜀黍的一代代優(yōu)選,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玉米。通過測定古代玉米殘留痕跡,科學家推斷,玉米大概起源于6000年到1萬年前墨西哥南部哥巴爾薩斯河附近的地區(qū)。
16世紀明朝嘉靖年間,大約是1531年,玉米傳入中國,據記載是由到麥加朝圣的回教徒將玉米帶回中國的,當時最早種植玉米的是廣西。在中國,玉米有很多種稱呼,北方人多稱之為玉蜀黍、棒子、苞谷,潮汕人稱為“燕美人”。關于玉米的最早記載見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志》,書中稱玉米為“玉麥”,后來嘉靖三十九年《平涼府志》中稱玉米為“番麥”和“西天麥”。我國最早記載“玉米”之名的是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
關于玉米在中國的名稱,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八國聯(lián)軍進京,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夜宿京郊西貫市村,村民奉上蒸熟的玉米面窩頭。饑腸轆轆的慈禧捧著熱氣騰騰的大窩頭,甚覺可口,問這是什么做的。李蓮英答,這是棒子做的。慈禧聽罷言道:這么好吃的東西,為什么叫棒子,改叫“御米”吧。久而久之,“御米”便寫作了玉米。
玉米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很強,具有耐旱、耐寒、耐貧瘠、容易在山區(qū)和沙質土壤地帶種植等特性,它比我國傳統(tǒng)的水稻、小麥適應性強。但在明朝玉米剛剛傳入中國時,沒人重視玉米的種植,甚至僅被當作園藝侍弄。到了清朝,統(tǒng)治者雖然鼓勵恢復生產,但擔心農民聚居在山區(qū),成為社會隱患,一再下令禁止種植玉米。所以,玉米這種適應性強、產量高的作物,始終未在我國封建社會發(fā)揮作用。
食用爆米花歷史至少5000年
以玉米為原料制作的食物可謂花樣繁多,其中香甜惹人愛的莫過于爆米花了。清代學者趙翼在其所著的《檐曝雜記》中收有一首《爆孛婁詩》:“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排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子,數片梅花插鬢斜?!痹娭忻鑼懙恼潜疵谆ǖ那榫?。
我國民間有一個金豆開花的美麗傳說。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做了女皇帝,這一舉動惹怒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遂諭旨龍王三年內不準向人間降雨。但這可苦了老百姓,只見大地旱得莊稼枯死,河塘干涸,民不聊生。龍王眼見人間五谷干枯,餓殍遍野,不忍心就違旨降了雨。玉皇大帝聽聞后勃然大怒,將龍王壓在一座山下受刑,并立石碑上面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返靈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崩习傩諡榱舜罹三埻酰偷教帉ふ议_花的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這樣的豆。到了二月初二這天,有個人看見一個老婆婆在集市上賣苞谷粒,他靈機一動,心想,這黃燦燦的玉米粒不就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這樣一來,玉皇大帝就免了龍王的罪將它召回天庭,重掌風雨大權,不久人間便普降大雨。打這以后,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老百姓就都爆炒玉米花,邊吃口里還念叨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囤滿,小倉流”的順口溜,以表達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
其實印第安人很早就開始吃爆米花了,哥倫布在返回歐洲后,就曾向人們描繪“新大陸”上的印第安兒童用爆米花串成項鏈在街上兜售。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也曾發(fā)現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
爆米花,其實就是玉米花,在我國也叫苞谷花,四川人叫苞谷泡。爆米花口感特好,既香又酥且脆,還帶一點甜味,即便牙齒不好的人吃起來也不費力。爆米花起源于何時,無人可知,但無可置疑的是,爆米花一定源于農村。據說在苞谷花出現之前,鄉(xiāng)民上山開荒種地,就帶米花做干糧。所謂米花,就是把大米不停地炒,使一顆顆米粒鼓起。上山開荒,一走數天,就把米花用布袋裝好,帶上山去,餓了就吃米花充饑。后來,鄉(xiāng)民用油炒玉米粒做成苞谷花,覺得比米花還好,一是香,二是禁餓,于是,苞谷花取代米花,在廣大農村流行開來。
蒸汽爆米花機促流動販賣
漸漸地爆米花機就出現了,不論是鄉(xiāng)村還是城鎮(zhèn),背著這樣一臺機器,走到哪兒都受到人們的歡迎。用爆米花機可以將大米、玉米、黃豆等打出米花來,一把豆子下爐,不一會兒就出來香噴噴的米花,不用花很多錢卻可以嘗到香甜的味道,讓爆米花成了老少皆宜的零食。
老式的爆米花機是轉爐式爆鍋。將玉米置于其中加熱,使玉米處在高溫高壓狀態(tài)下,鍋內溫度不斷升高,且鍋內氣體的壓強也不斷增大。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會逐漸變軟,米粒內的大部分水分變成水蒸氣。由于溫度較高,水蒸氣的壓強是很大的,這就使已變軟的米粒膨脹。但此時米粒內外的壓強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會在鍋內爆開。然后“砰”的一聲巨響,機器蓋子被打開,玉米被突然釋放在常溫常壓下,鍋內的氣體迅速膨脹,壓強很快減小,使得玉米粒內外壓強差變大,導致玉米粒內高壓水蒸氣也急劇膨脹,瞬時爆開玉米粒,即成了爆米花。
街頭轉爐式爆鍋比較落后,鍋中含有鉛,在高壓加熱時,爆鍋內的鉛有一定量會熔化,一部分鉛就會變成蒸汽和鉛煙,污染原料。特別是在最后“砰”的一瞬間,鉛更容易吸附在疏松的米花上,而鉛被人體吸收后,會危害神經、造血和消化等系統(tǒng),極易發(fā)生慢性鉛中毒?,F在的爆米花大多是由爆裂玉米經過簡單加熱爆出來的爆米花,加工容器早已不是早期的“轉爐”了,因此也避免了鉛帶來的危害。但是現在制作爆米花時,為了讓它更加誘人,會加入人造奶油,甚至香精、色素等,這會帶來多余的能量和反式脂肪酸。當然不少高檔爆米花,會使用椰子油、棕櫚油等非反式脂肪酸來加工,使爆米花美味與營養(yǎng)兼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