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注丨吳忠豪:重視語言經驗積累,凸顯語文課的實踐性
userphoto

2022.07.17 河南

關注


編輯說

現(xiàn)代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原因,是將語文課上成一門學理性課程,將閱讀和習作知識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這不僅背離了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超出了小學生語文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認為,當下語文課程改革更應該強調“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大量讀書,強化表達實踐,重視語言經驗的積累,適當指導語文知識包括學習的方法規(guī)律。一起來看——

閱讀的本質是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小學生閱讀文本,首先遇到的障礙就是對詞義和句義的理解。如果不能理解詞義、句義,再多的閱讀方法也掃除不了閱讀障礙。
有一位作家曾說,他在小學五年級時讀到“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這句話,因為不理解“而且”的詞義,所以怎么也想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為何“而且”會比“讀書”“使用”都重要?其實,“而且”是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與“讀書”“使用”這類實詞不同,在句中只有語法意義。像這類比較抽象的表達語法關系的虛詞,靠老師解釋很難說得明白,學生只有大量閱讀,不斷積累語言經驗,才能逐步清晰。
理解詞義不僅要了解它的基本義,還要了解這個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引申義等。比如,“這個詞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里的“意思”是這個詞的基本義。“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如“這個人真不夠意思”“過年啦,送個紅包意思意思”“天有點兒要下雪的意思”等。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漢語中非常普遍,有些詞還有比喻義等引申義。這樣的詞語該怎么理解?靠老師講解,當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問題,但這是教不勝教的,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也不可能做到知識教學的全覆蓋。學生只能靠大量閱讀,對各種詞在不同語境下辨誤、體會,才能逐步理解。
除此之外,還有對句義的理解。同樣一句話,在具體的語境中有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意思。比如,“中國乒乓球隊誰都贏不了!”“中國足球隊誰都贏不了!”同樣是“誰都贏不了”,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要正確理解句義,必須知道“誰都贏不了”既可以表示“百戰(zhàn)百勝”,也可以表示“屢戰(zhàn)屢敗”。這些語義學知識,不是教師能夠說清楚、講明白的,只能靠學生自己大量閱讀,在不同語境中積累語言經驗,才能逐漸明白。
當然,要順暢地讀懂文本,除要大量閱讀積累語言經驗外,還須要有一定背景知識作支持。比如,要想理解上面兩個句子的意思,還須了解中國乒乓球隊和足球隊的現(xiàn)狀。如果改成“中國冰壺球隊誰都贏不了”,那可能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這是因為大家不熟悉中國冰壺球隊的實力,缺少這方面的背景知識。美國福特漢姆大學有關專家認為,“理解閱讀文本的首要因素是擁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和詞匯。事實上,讓孩子們接觸豐富的知識,似乎比教學閱讀方法更有。沒有背景知識,即使是熟練的讀者也難以理解一個主題”。
因此,在小學階段學習閱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讀懂文章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大量閱讀,豐富語言經驗,建立廣闊的知識背景。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是第一要務。讀懂一篇文章與分析一篇文章是兩碼事。小學生認識了一定量的漢字,就能夠讀懂安徒生童話,讀懂中國民間故事等,但是要求學生分析這類文章的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則有較大困難。
就像對我們語文教師而言,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大家不會感到困難,但如果要求教師去分析《紅樓夢》的主題思想,說出《紅樓夢》與《三國演義》在寫作方法上各有什么特點,那就會難倒一些語文教師了。現(xiàn)代語文教學其實混淆了讀懂課文和分析課文的關系。面對一篇篇學生可以讀懂的白話文,教師追求的是學生對文字背后意思的深層理解,并且將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誠然,這些內容都屬于語文教學的范疇,也有一定的教學價值,教師如果不講,學生往往不會懂。但這些內容超越了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嚴重超出了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美國學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將人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礎閱讀,主要了解文章說什么;第二層次是檢視閱讀,即熟練閱讀,如在十五分鐘內讀完一本書,并說出這本書寫了什么及書的類別等;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能分析文本主題、結構、寫作特色等,這是最好的閱讀方式,但需要具備相當的閱讀技能;第四層次是主題閱讀,相當于研究性閱讀,即通過閱讀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新的觀點,這是最主動、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據兩位學者調查,有三分之一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仍處于第二層次。要達到第三層次的分析閱讀水平,對高中學生而言也有相當的難度。
如果按照上述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四個層次分析,小學一、二年級主要應該讓學生學會閱讀,這是閱讀能力的第一層次訓練;三年級以后應該瞄準第二層次閱讀能力進行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熟練的閱讀技能。對熟練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絕不是小學階段就能夠完成的,它受制于小學生的語言經驗、認知能力、有限的生活經驗及知識背景。小學畢業(yè)的學生往往只能讀懂少年兒童讀物,要讀懂成人讀物,還應該加上初中三年。也就是說,在整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其實都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熟練的閱讀技能為教學的主要目標。
這期間,學生必須大量閱讀兒童讀物和成人讀物,閱讀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通過六至八年的大量閱讀,豐富語言經驗,擴大“前閱讀知識”。只有積累各類文體的閱讀經驗,才能獲得熟練的閱讀技能。然而,現(xiàn)代語文教學忽略了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階段性。學生完成基礎閱讀后,跳過了第二層次檢視閱讀,直接進入第三層次分析閱讀,其實質是將分析閱讀作為教學目標。因此,語文課只能采用以教師教為主的講讀法,試圖通過對每學期有限的十幾二十篇課文的深度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閱讀的方法。
如果在九年義務教育過程中,學生能夠像語文教師那樣去解讀課文當然再好不過,但事實證明這只是語文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沒有教師那樣的認知水平,沒有教師那樣的語言經驗、閱讀經驗和知識背景,更沒有像教師一樣受過專業(yè)訓練。通過教師分析講解,盡管學生對這個文本或許會加深些理解,但換一個文本,學生的理解便又回到了原點。語文教師教學課文時為什么不能走出分析課文的怪圈,總是無休止地在這個圈子里循環(huán)往復呢?這是因為分析閱讀不是學生能夠學會的,嚴重超出了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學生要掌握熟練的閱讀技能,只能大量、廣泛、持久地閱讀。只有當語言經驗的積累達到閱讀時很少遇到詞語、句子的障礙,所掌握的背景知識能基本支持理解文章內容時,學生才有可能順暢地進行自主閱讀。學生積累的語言經驗和背景知識越豐富,對文本理解的障礙就會越少,其理解就會越輕松、越深刻,理解能力就越強。
我們再來分析小學生的作文。下面是一位四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當場交流的習作。題目是《我的奇思妙想》。
現(xiàn)在汽車加油是很費錢的,但是現(xiàn)在就不需要汽油了,空氣就會自動流進去。
剛才是“如虎”,還沒有到“添翼”。說到“添翼”,給汽車添上一對翅膀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現(xiàn)在的汽車很費人力的,尤其是下雪又很難洗,現(xiàn)在只需要一個按鈕就可以實現(xiàn)無人洗車的功能。
這位學生所選的材料切合題目,想象也非常豐富,這些都值得肯定。但是,讀一讀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這位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存在嚴重的問題。比如,第一段中“但是現(xiàn)在就不需要汽油了”,應該是“我發(fā)明的汽車不需要汽油了”。第二段寫“給汽車添上一對翅膀會是什么樣子的呢?”想象很奇特,可惜沒有具體展開,汽車添上一對翅膀有什么用呢?沒寫清楚。第三段第一句“現(xiàn)在的汽車很費人力的”,意思令人費解,汽車怎么會“很費人力”?讀了下一句才明白,原來小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洗車很費人力”。短短一篇文章,選擇的內容很不錯,想象也非常豐富,但語言表達上的問題很多。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只能意會,且經不起推敲。
再讀一篇《推薦一個好地方》,這也是學生在課堂上當場交流的習作。
我想推薦同里古鎮(zhèn),那里有好多好吃的,好玩兒的。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清澈見底的小河邊,小河特別的清澈,能看到許多可愛的小魚兒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我們接下來,來到的是一家小吃店,我點了許多好吃的東西,我嘗了一口,哇!簡直是冰甜爽口。
我來到了一家拍古裝店的,我先換上古裝衣服,在換一下裝,就完成了。我照鏡子一看——
這篇習作選材沒有問題,主要問題也是在語言表達方面。第一段“那里有好多好吃的,好玩兒的”,反映出學生詞匯貧乏,用詞太白,不注意運用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如果改成“那里的小吃遠近聞名,那里的名勝古跡讓人流連忘返”,語言質量就明顯提高了。第二段詞語運用比較豐富,但“小河特別的清澈”,與前一句重復了,可刪去。第三段“我們接下來,來到的是一家小吃店”,這句話可以調整為“接下來我們來到一家小吃店”不用逗號,刪去“的是”,意思表達更加簡潔。第二段中的“的是”也可以刪去。第三段用了三個“我”,可見這位同學的語言習慣不好,第三個“我”可以去掉。最后一段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更多,前面都是“我們”,這里突然改為“我”,前后不對應;“拍古裝店”表達不準確,應改為“拍古裝的攝影店”;“在化一下裝”,應該是“再化一下妝”,有兩個錯別字。
這兩篇習作都是筆者聽課時學生現(xiàn)場寫作并交流的真實案例。兩位學生的習作水平在班級中至少是中等以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小學生習作中存在問題很常見,如文章寫不具體,選材不合適,中心不明確,詳略不得當,不會運用常見的寫作方法,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指導。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習作更需要教師指導怎樣正確地用好詞,組織好句子,怎樣文從字順地把意思表達清楚,這些都是學生最需要提高的寫作基本功。只有學生大量動筆實踐,再加上反復評議、修改,才可能逐步提高;僅憑教師傳授一些常見的寫作方法,或者是概念化的語法、修辭知識,則很難解決這一問題。
當下,語文教師往往注重對習作方法的指導,諸如怎樣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活動,怎樣描寫靜態(tài)和動態(tài),等等,這對少部分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大多數學生亟待解決的卻是“文從字順”的問題,是表達基本功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學生要大量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其次,需要大量的寫作實踐,反復寫作,反復修改,逐步積累寫作經驗。小學生習作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語文課上教師提供的寫作方法很難解決學生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這就像建房子,首先要把地基打得堅實牢固,然后再去建地面上的房子,最后再對房子進行裝飾。地基不牢固,再漂亮的房子也會坍塌。
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課要做到以學生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重視學生語言經驗的積累,重視擴展學生的知識背景。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或相關領域的研究者,目前可以做哪些工作,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呢?
首先,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大量讀書。溫儒敏教授曾指出,“讀書是語文課的頭等大事”。學生的讀書習慣和熟練的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主要靠自身的大量閱讀實踐。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學生要能夠比較熟練地閱讀,需要經過2000個小時以上的默讀訓練。如果以義務教育九年時間計算,那么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應不少于1小時。國外小學閱讀課的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選擇的讀物并不相同,教師根本無法講解。國外流行的分級閱讀,也是提倡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讀不同級別的書籍。
語文課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和交流時間。閱讀興趣是讀出來的,讀書習慣也是通過學生自身的閱讀實踐養(yǎng)成的,教師的教育或指導只是外因,可以起促進作用,但不能代替學生讀書?,F(xiàn)在語文課上的讀書時間一般每周只有一節(jié),甚至兩周才有一節(jié),這與閱讀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嚴重不相匹配。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有持續(xù)且連貫的讀書時間作保證,每天要有固定的閱讀時間,不能有空就讀,沒有空就不讀,這不利于習慣的養(yǎng)成。養(yǎng)成讀書習慣還需要有閱讀量的累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小學階段閱讀145萬字是保底的閱讀量,應該上不封頂。
為此,必須對語文課程進行整合,壓縮低效的以教師分析講授為主的教學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還可以經常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營造班級讀書氛圍,利用班集體的力量使那些不喜歡讀書的孩子也能體會讀書的樂趣,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年齡是12~15歲,所以小學和初中的語文課程對學生讀書習慣的養(yǎng)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能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那么對中小學語文課程怎么評價都不為過了。
其次,強化學生的表達實踐。現(xiàn)代語文課程在設計上一直表現(xiàn)為“以閱讀為重點”。語文課用于書面表達訓練的時間僅四分之一,這樣的課程設計難以讓學生的表達能力過關。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閱讀是基礎,讀得多自然就寫得好。事實證明,這個觀點似是而非,閱讀與寫作雖然有內在聯(lián)系,但讀只是寫的必要條件,不是充要條件,讀得多未必能寫得好。讀和寫是兩種不同的技能,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是表達,難點也是表達,因而需要有更加充分的表達實踐機會。通過考查一些國家的母語課程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表達和閱讀的時間大多平分秋色,且向表達傾斜。日本國語課更是明確提出了要以表達為重點的國語指導,用于表達的時間甚至超過閱讀,教材中閱讀課文后也都設計了表達練習。
因此,實踐性的語文課程構建應該平衡閱讀和表達的時間分配,努力為學生提供表達的實踐機會,教師應擠出時間放在學生的表達訓練上。學生通過表達實踐,可以反過來體會課文中作者語言運用的巧妙,促進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經驗,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通過強化表達實踐促進學生主動閱讀,應該是積累語言經驗最有效的途徑或手段。
再其次,重視語言經驗的積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一條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這是思維提升與發(fā)展、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基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必須有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必要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越豐富,語言建構能力就越強;另一個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經驗,通俗來講,就是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經驗。當下閱讀學、寫作學對篇章知識的研究比較深入,課堂上教師對謀篇布局學理知識的講授比較具體,但是詞語怎么用,詞和詞如何搭配,詞和句怎么組織,句子和句子怎么連接,等等,這些問題很難從學理上講清楚,因為語言的建構主要是憑經驗和感覺。
學生寫文章用詞不當、詞語搭配不好、句子有語病,追根溯源就是缺乏語言運用經驗。語言經驗決定一個人語言建構的質量,也影響其語言運用的規(guī)范。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積累語言經驗是學習這門課程的基礎,小學階段更是如此。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
第一,要多讀多背。學生要吸收規(guī)范的課文語言,要形成語感,就必須反復讀,讀到滾瓜爛熟才能把課文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語言。第二,培養(yǎng)學生主動積累有新鮮感詞語的意識或習慣。學習語言最好的辦法不是教師規(guī)定學哪些詞語、哪些句子,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文章里有積累價值的詞句,尋找課文語言與自己語言的差異。如果小學階段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那么學生會終身受益。第三,要主動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積累語言經驗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只有會運用了,才能真正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指導學生在表達時主動運用課文中高質量的語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質量、豐富語言經驗,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最后,適當教授語文知識,包括學習的方法、規(guī)律等。重視對方法、規(guī)律的指導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一大進步,也必須警惕不能走進另一個誤區(qū):以對方法、規(guī)律的指導為語文課的第一要務。課堂教學中將大量時間用于對方法、規(guī)律的指導,會擠壓學生語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課程標準強調,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在實踐中獲得的運用語文的方法、規(guī)律才真正有用,很多規(guī)律只能在實踐中去領會、把握,很難言傳。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教師在語文方法、規(guī)律方面指導的必要性。當下亟待研究的是語文課到底應該教哪些必要、有用的知識或方法、規(guī)律,切忌只把教師自以為有用的知識和方法教給學生。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方法非常有限,如果教師每個學期重點教好一兩個閱讀方法或寫作方法,循序漸進,反復操練,落到實處,最終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那么語文課就功德無量了。總之,語文課要把握好學生語文實踐與教師方法指導之間的關系。與學生的語文實踐相比,對方法、規(guī)律的指導始終是第二位的,語文學習應該以學生實踐為主,方法指導為輔,不能顛倒。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語文課重視的是語言學、修辭學、文學、寫作學等語文知識的教學。改革開放以來,語文課開始強調閱讀和寫作方法策略的教學。我們一直認為,“關于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這句話本身不錯,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豐富語言經驗,包括閱讀與寫作的實踐經驗,比掌握概念化的語文知識更加重要。因為即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概念化的語文知識,也很難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讀寫技能。王寧教授曾指出,“語文知識當然要的,但這種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來體會和獲取,不然,僅僅是一些語言學教條,不能轉化為必備的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反復強調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語文課程綜合性的特點,特別重視挖掘這門課程的德育功能,發(fā)揮學科的教化作用;而其實踐性的特點一直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語文課程綜合性的特點是這門課程固有的、顯性的特點;而實踐性的特點并非課程本身固有,不那么顯性,它是學習這門課程的特點,反映的是學習這門課程的規(guī)律。實踐性的特點需要長期的教學實踐、反復的觀察和深入的研究才能被我們認識,在教學過程中也只能靠執(zhí)教者的主觀努力才能落實。
從學生學習語文這個視角來看,語文課程更應該強調的是其實踐性的特點。因為學生學習語文,無論是聽、說能力還是讀、寫能力,都不是從教師講授中學得的,而是必須通過親身的聽、說、讀、寫實踐才能習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固然重要,但“實踐”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更加重要。盡管絕大多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理論上認同“實踐”在這門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性,許多有識之士也一直在提倡“精講多練”,強調要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然而,這么多年來,語文課并沒有走出教師講得多、學生實踐得少的怪圈,語文課堂上學生充當的仍然是配角甚至是觀眾角色。無論教師的主觀意圖如何,還是把語文課上成了一門學理性課程,而非實踐性課程。這種理論認識與實際行為的背離,深層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特別是對學生究竟應如何學習語文的基本規(guī)律缺乏深入的認識。
當然,對語文課程實踐性認識的滯后,并不主要是語文教師或教研員的責任,而是因為現(xiàn)代語文課程教學理論研究得并不成熟。盡管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課程,“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但是當下語文課程要真正成為一門實踐性課程,在理論和實踐研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改編自2022年3月《語文建設》(下半月)文章《吳忠豪:重視語言經驗積累,凸顯語文課的實踐性》;作者: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國外語文課程的實踐性之探析及其啟示
新語文課程標準:理解基于學科實踐的學習方式變革
教研資訊 | 大道至易、至簡——吳忠豪教授在全國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聯(lián)盟2016年年會上的講話
吳忠豪:語文教什么,怎么教?——兼談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落地
【爭鳴】吳格明︱重構語文課程知識體系——當下語文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
解讀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性特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