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網(wǎng)絡(luò)成癮,母親著急落淚,怎么辦?
大概是孩子深度沉迷太久而自己又無計可施,這位母親極力想忍著的淚水還是不爭氣地順著臉頰滑落下來。
盡管領(lǐng)導、班主任、老師通過各種方法跟這個同學談話、批評、規(guī)勸、訓誡,但他似乎不為所動,固執(zhí)地要在網(wǎng)絡(luò)游戲的世界里“暢游”。
這不能不讓家長著急,老師上火。
但他依然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
他似乎在與父母、老師、領(lǐng)導對抗。
可能我們不知道的是,他其實是在和自己對抗。
有一款游戲叫《魔獸世界》
這款游戲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不斷把真實世界打得落花流水人相離。
更多的青少年喜歡活在虛擬世界里,而不是真實生活中。
網(wǎng)絡(luò)如新歡,天雷勾地火。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癲狂。
而你又不得不承認它強大的魅力,尤其是它在心智未穩(wěn)、情感跌宕的青少年面前,確實不亞于一只魔獸。
因為,它都是頂級的心理學按照他們的心理需求設(shè)計出來的。在這個無孔不入的E時代,它像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一個人的頭頂。
這是一個圖像替代了文字的時代,這是一個膚淺干過深刻的時代,這是一個碎片勝過整體的時代,這是一個被動擊敗主動的時代。這是一個,人類獨立思考的能力被逐漸瓦解、吞噬的時代。
尼爾·波茲曼在其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中說:我們不是毀于所討厭和恐懼的事物,而是毀于所著迷和熱愛的事物。
為什么著迷和癡愛?
因為我們自身強烈的虛無感。
人,一生都在為掃除這個虛無感而戰(zhàn)斗。
人尋求信仰,問道天人之際,祈求長生不老,都是為了徹底地打敗和消滅這個虛無感。
有人用財富來打敗虛無感。但“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名聲。”荷馬在《奧德賽》的第十八節(jié)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凡夫俗子的情緒飄忽不定,
就像神、人之父所賜予的日子。
叔本華這樣分析道:我們之所以感到不滿,原因就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提高我們的要求,但同時,其他妨礙我們成功的條件因素卻保持不變。
有人用宴樂來擊敗虛無感。表面上看,人們興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貴的愉悅氣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尷尬、無聊才是真正到場的客人。眾人聚合的地方,也是無賴集會之處。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這樣精彩地論述到。
有人用聲名來擊退虛無感。然而,聲名,不過是某種外在顯示,并不是萬無一失的,因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萊辛說得好:一些人聲名顯赫,另外一些人卻理應(yīng)聲名顯赫。如果一個人是否具備價值只能取決于這個人在別人的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那這樣的生存將是悲慘的。
而沉迷游戲與網(wǎng)絡(luò)的青少年,則用虛擬世界的隨心所欲與即刻滿足來擊潰虛無感。
人都有一種高峰體驗的需求,因為只有這種高峰體驗,才能夠讓我們從虛無感中解脫出來。高峰體驗的一個主要特征正是對眼前的問題完全著迷,沉湎于當下,超脫于時空。高峰體驗最簡單的變式就是入迷、集中注意、或沉湎于十分有趣到完全吸引我們注意的任何事物。(參看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在網(wǎng)絡(luò)游戲和虛擬世界中,沉湎于此的青少年會體會到什么?就是對在尋求自我、認同自我中產(chǎn)生的虛無感、渺茫感的徹底回擊。對這種感覺,下文的描述也許能夠讓我們更加徹底而清晰地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到底在經(jīng)歷了什么:
“一種積極緊張的元素仿佛緊緊抓住了自己,并深信外界事物完成了他們的作用,從而使之完全和諧一致,但又不想做出任何保證……一種深邃的、熱烈的狂喜,心甘情愿,不顧痛苦地去做任何事情?!?/span>
這樣我們就明白為什么當父母或老師收掉他們的手機時,有些孩子為什么情緒能夠激動、失控到自殺或殺人(相關(guān)案例請自行上網(wǎng)搜索,實在是太多了?。?。
他們需要的不是指責,而是幫助;不是批評,而是引導;不是對抗,而是消解。
面臨這種孩子,獅子吼與皮鞭,只會起到正好相反的作用?;鹆θ_的批評教育與訓誡責罵,恰恰讓他們得到另一種心理滿足。當父母因他們的表現(xiàn)感到沮喪,師長因他們的表現(xiàn)感到怒氣沖沖時,恰恰讓他們獲得了滿足,因為這是他們在尋求自我認同和自我同一性時所依賴的宣言:堅持某種積極同一性主要不以父母型遵奉或矯飾為基礎(chǔ)。如果你見過一些飚摩托車的青少年洋洋得意的情形,盡力做出一副使人反感的樣子,就能夠大致理解這里的意思。
為什么一個真實生活充實、自在的孩子不容易染上網(wǎng)癮、沉迷網(wǎng)絡(luò)。因為他的虛無感被這種充實感擊退了,因為他在真實生活中尋求到了自我認同與高峰體驗。而這,正是我們破解青少年網(wǎng)絡(luò)成癮與游戲成癮的真道。個體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在人從哪里來的終極回答中才能真正找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