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黑拱門系列中有多部福山作品,《身份政治:對尊嚴與認同的渴求》屬于篇幅不大、知識量卻較為豐富的一本。
從標題出發(fā),首先了解“身份與身份政治”。
何為身份?
如今有多種含義,有些情況下僅指社會類別或角色,還有情況指的是自己的基本信息(性別、種族、國家、語言、宗教等)。
何為身份政治?
身份政治來源于人的尊嚴渴望被認可,個體價值得到公開承認。
身份政治由此涵蓋了當代世界大部分的政治斗爭,從民主革命到新社會運動,從民族主義、伊斯蘭主義到當代美國大學的校園政治。
驅(qū)動當代身份政治的,是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對平等承認的追求。比如推翻奴隸制,消除種族隔離,捍衛(wèi)工人權利,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實現(xiàn)男女權益平等…
福山認為當代身份政治的根源來自盧梭的“存在的感受”,這是種幸福、完滿的感覺,當個體終于看見深藏在一層層后天習得的社會化感知之下的真實自我時,這種感覺就會出現(xiàn)。
存在的感受,是一種內(nèi)在自我的探索,盧梭將內(nèi)在自我世俗化,認為內(nèi)在自我高于社會規(guī)習,這是現(xiàn)代身份概念形成的關鍵一步。
現(xiàn)代身份概念統(tǒng)一了三個不同的現(xiàn)象。一是激情,渴望得到承認的普遍人性。二是內(nèi)在自我有別于外在自我,且內(nèi)在自我的道德賦值高于外部社會。這直到早期現(xiàn)代的歐洲才出現(xiàn)。三是不斷演變的尊嚴概念,承認不再只為某個狹隘的階級所應得,而是人人應得。
接下來,福山列舉了一系列“爭取個人尊嚴的革命”案例:阿拉伯之春、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抗議即“顏色革命”等。
承認和尊嚴的政治在19世紀初兵分兩路。一路走向普遍承認個體權利,也就是走向自由社會,想給公民的個體自主一個無限擴張的范圍。另一路走向主張集體身份,兩個主要表現(xiàn)是民族主義和政治化宗教。
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塑造全球政治的新動態(tài)力量是民族主義或宗教性的政黨和從政者——這是身份政治的兩張面孔——不再是在20世紀政治中突出的基于階級的左翼政黨。
福山將階級問題轉變?yōu)槊褡鍐栴},比喻為信件的錯投。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錯投,是因為經(jīng)濟動機與身份議題在人類行為中是相互交織的。你窮,周圍的人就看不見你,因為不被別人看見而感到的不尊重往往比缺乏資源更糟糕。
被人關注、得人關照、讓人留意,獲得同情、滿意、認可,這些都可以說是財富衍生出的好處。吸引我們的是虛榮,不是舒適或愉悅。而虛榮總是以認為我們是關注和認可的對象為基礎。
塞繆爾·亨廷頓指出的一個歷史現(xiàn)象:最有可能破壞政治穩(wěn)定的團體,不是窮得絕望的人,而是覺得相對于其他群體正在喪失自身地位的中產(chǎn)階級。
尊嚴正在走向民主化。但是,自由民主國家的身份政治開始與民族、宗教等身份的集體和非自由形式匯合,因為個體頻繁要求的不是承認他們的個體性,而是承認他們與其他人的同一性。
每個被邊緣化的群體都可以選擇以更寬廣還是更狹隘的身份看待自身。它可以要求社會像對待主流群體成員那樣對待本群體成員,也可為自己的成員主張一個獨立的身份,要求社會把他們當作與主流社會不同的群體來尊重。
每個群體都有它自己的、外人無法進入的身份,這個觀點體現(xiàn)在生活體驗這一表述的使用中。
身份政治的目標是通過對相關人群真正有益的方式改變文化和行為。
身份政治催生了政治正確,政治正確指的是那些你不能在公共場合說出來,否則就要擔心受到道德譴責的東西。每個社會都有一些觀念違背基本的合法觀念,因而不能進入公共討論。
身份是當今諸多政治現(xiàn)象基本的主題,從新民粹式民族主義運動,到伊斯蘭主義戰(zhàn)士,再到在大學校園里的爭議。我們不可能不用身份的語言思考自身、思考社會。但我們要記住,深居于我們內(nèi)心的身份既不恒定,也不一定得自出生的偶然。身份可用于分裂,也可用于整合。這樣才能救治當今的民粹主義政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