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熱點,
這個世界此刻與你無關。
——愛讀書Bookworm
編者按:2/2
尼采的前1//2在這里:對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反叛:弗里德維奇·尼采和現代主義的誕生(1/2)
(20世紀初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創(chuàng)作的一幅油畫:《尼采》)
尼采的生活很悲傷,簡單的介紹可以見Stefan Zweig的《對于尼采的個人回憶》(Personal Recollection of Nietzsche)。他出生于1844年10月15日,薩克遜的普魯士行省的洛肯。他的父親,路德維希,是一個路德派牧師。尼采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三十一歲,而母親只有十八歲。路德維?!つ岵蓪⑺膬鹤尤∶麨楦ダ锏戮S奇·佩特烈,以紀念同一天生日的普魯士皇帝弗里德維奇·佩特烈四世。多年之后,這位皇帝發(fā)了瘋——如同尼采的父親在1849年發(fā)了瘋。1850年寒冷的1月,尼采的母親將全家搬去了瑙姆堡(Naumburg),在這里尼采和五個女人度過離自己的童年:母親、姐姐、奶奶和兩個阿姨。在1858年,他拿著全額獎學金進入了普夫達(Pforta)的寄宿學校,這所寄宿學校曾經教導過克洛卜施托克(Klopstock)、諾瓦利斯(Novalis)、費希特(Fichte)、利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以及施萊格爾兄弟(Schlegel brothers)。換言之,普夫達教育出了德國最受歡迎的一批作家。
年輕的尼采在宗教學、經典作品和文學的學習上非常出色。但是他在繪畫和數學上卻完全沒有天賦。在1864年, 尼采以一篇對希臘詩人塞奧格尼斯(Theognis)的論文畢業(yè)。這位希臘詩人擅長憂傷詩作,在公元前6世紀曾經盛行一時。然后,他搬去了伯恩大學。到1865年,尼采放棄了自己在神學上的學習,而越來越多地學習語言學。在萊比錫探訪朋友的時候,尼采偶然讀到了一本后來對他的哲學想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書。這本書就是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在1819年出版的兩部頭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叔本華)
叔本華是個奇怪的人。他在德國最好的機構里學習,比如哥達(Gotha),魏瑪(Weimar)(歌德的故鄉(xiāng))以及耶拿(Jena)。在1819年,他成為了柏林大學的一名講師。在柏林的這段時間內,叔本華講課的時間幾乎和黑格爾一樣,但是叔本華沒有成功。沒有人去聽叔本華的課。在1821年,他退休去了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他是一個孤獨、暴力且不友善的男人,喜歡和他的鬃毛狗奧特瑪(Atma)待在一起。對于叔本華而言,感覺和理性在永恒的互相搏斗之中。他的天性是嚴肅、不信任且充滿懷疑的。他認為自己發(fā)現了一種哲學使得他自己成為蘇格拉底的繼承人,而與黑格爾或康德無關。而且,他意識到沒有人注意到他,因為黑格爾的“發(fā)燒說的胡話”正被人們所贊頌,被看作是智慧的言論。他的主要貢獻是他發(fā)明了主觀理想主義(Subjective Idealism)——世界是我的觀念,一個思維的幻影,因此,世界本身是毫無意義的。而意志或是沖動,作為我們天性中的積極的那部分,則是我們通過內部——自己去了解一件事,甚至是所有事情的關鍵。
在1869年,尼采應邀去瑞士的巴塞爾大學教授語言學。這份工作邀請讓他感到震驚,因為他還沒完成博士學位。盡管如此,尼采二十四歲就成為了經典語言學教授,而且無需任何慣例上的檢驗,他就獲得了自己的博士學位。直到1879年,他一直在巴塞爾大學,然后由于他健康狀況的惡化而不得不離開。在巴塞爾期間,尼采發(fā)表了他的第一本書《悲劇的誕生》,這是一本現象級的作品,它沒有腳注,沒有參考書目,也沒有引用。這是一本試圖解釋希臘悲劇的誕生的書,開頭是狄奧尼索斯的宴會,結束是公元5世紀晚期雅典劇作中阿波羅式的理性主義。“我們終了時會說什么(或,更糟,這僅僅是另一場追尋的開始)”尼采問道,“那就是,追問式的思想僅僅是被悲觀主義嚇壞了的人類大腦,然后它想要逃離,所以它不過是一個反真理但是聰明的壁壘?如果從道德的角度說的話,理性不過是懦弱或是虛偽?如果從非道德的角度說的話,理性不過是逃避?這或許就是你的秘密,不是嗎,偉大的蘇格拉底?所有諷刺者最核心的秘密,卻不正是這些人自己最大的諷刺么?”這些作品的風格如此美麗,而且引人注目。這是尼采最學術的作品了。而且,它也是一本系統(tǒng)化的作品,如何熟悉希臘喜劇或是悲劇的人都不會誤解尼采的意圖。而且,如果你對這部作品思考得更為深刻一點的話,那么你會在這里發(fā)現尼采后續(xù)所有作品的萌芽。
在巴塞爾的時候,尼采交了一些朋友,其中一個人是杰出的瑞士藝術歷史學家,雅克布·布克哈特(1818-1897),他的作品《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明》(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首次在西方出版,帶著它對歷史上文藝復興的玫瑰色眼鏡。另外一個和尼采發(fā)展出了一段親密而短暫的友誼的人,是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學生時期,瓦格納的戲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特》(Tristan and Isolde)(1865)就令尼采心馳神往。在尼采的心里,叔本華、海涅和瓦格納是19世紀最為重要的三位思想家,三位僅次于最偉大的思想家歌德的人們。瓦格納讓尼采知道偉大和創(chuàng)造性依然可能。尼采同樣和瓦格納獲得了極為親密的私交:(1)他與一位偉人的友誼;(2)一種嫉妒的欲望去超越瓦格納以及(3)對于藝術家靈魂的深刻洞見。《特里斯坦和伊索爾特》(Tristan and Isolde)對于尼采而言,如同對于叔本華永不止息、盲目而激情非常的求索意志的狂歡和實現。它如此如癡如醉,如此狂喜,讓尼采感受到那種忘我,那種感官上的復蘇,那種狄奧尼索斯式的古代狂熱。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
而且,瓦格納有一位有趣的妻子——柯西瑪·瓦格納(Cosima Wagner)??挛鳜斒切傺览髑腋ダ蚀摹だ钏固兀‵ranz Liszt)(1811-1886)的私生子。尼采毫無疑問地被她吸引了,但他從未因自己對她的迷戀而越矩。1880年左右,尼采陷入瘋狂之后,他曾經給柯西瑪發(fā)了一封信件,結尾是這樣的:“阿里阿德涅(Ariadne),我愛你,狄奧尼索斯?!保ㄏED神話中,阿里阿德涅是狄奧尼索斯的妻子)。在1889年3月,在耶拿的瘋人院,尼采寫道:“我的妻子,柯西瑪·瓦格納,把我?guī)У搅诉@里。”
導致尼采與瓦格納絕交的導火索是他接受不了瓦格納是個基督徒這件事。尼采,這個異教徒,對于瓦格納的戲劇《帕西法爾》(Parsifal)(1882)非常憤怒。因為這部戲劇竟然是一個反基督的人做出對基督的頌揚。尼采尊敬那些真誠而“純粹的基督徒”,他認為這是“在所有時代都有可能的”。但是瓦格納的《帕西法爾》卻絕對不是這一類型。但無論如何,瓦格納就是這樣,他是一個渾身都燃燒著世俗野心之火的男人,他表達了一種基督徒的理想世界的崇拜。換言之,瓦格納是個偽君子,而且是最壞的那種偽君子。在1895年的《反基督》中,尼采這么寫道:
這些天我被一種黑暗的感覺所困擾,這種黑暗的感覺最憂郁的憂郁還要黑暗——對于人類的鄙視。關于我毫無疑問地正在鄙視的事情和正在鄙視的人——就是現代人,這個我不幸與之同時代的人。現代人。鑒于我的過去,像所有有識之士,寬容之士,有著慷慨友善的自控能力的人一樣:我穿越過整個千禧年里的瘋人院,這些瘋人院就是“基督徒”“基督信仰”“基督教堂”,然后帶著陰沉的目光檢視他們,然后小心地不讓人類為他們自己的瘋癲擔上責任。但是我發(fā)現周圍一切忽然改變了,狂飆突進,轉眼之間我進入了現代時代,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時代是“知道”的時代。之前僅僅是恐怖的事物,而今看起來卻是下流;在今天,成為基督徒是一件下流的事情。然后,這就是我惡心的地方了:當我們的治國之才,換言之這種本應該最無偏見、在行為上最不基督徒的人,依然自稱是基督徒,依然參加圣餐儀式?一位自己領域內的年輕王子,如此閃耀,如同他的臣民的驕傲和信仰,但是他卻毫無廉恥地自命為基督徒!那種不配作為基督徒的人是哪種?基督對于世界的號召是什么?做一名戰(zhàn)士,做一名法官,做一名愛國者;保衛(wèi)自己;保存?zhèn)€人榮耀;尋求個人的優(yōu)點;充滿自豪。而今天,人們行為的每一分鐘,每個感覺,每種價值取向,都是反基督的:一個多么虛假的現代人,虛假到了如同怪獸,就是那種無論如何都寡廉鮮恥得自稱為基督徒的那種人!
可以看出,尼采無法再繼續(xù)和瓦格納保持友好關系,因為瓦格納已經變成了尼采最鄙視的那種人。在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的職位,因為這時他的健康狀況已經惡化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偏頭痛和嘔吐。但他也確實試圖去恢復健康,在這段期間他寫作他最重要的作品《快樂的科學》(The Gay Science)(1882)。他后來曾經說這本書是“代表了我征服死亡的勝利”。在1883年至1885年間,他陷入了靈感的狂喜中,在這段期間他寫作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然后他寫出了一系列作品,《超越善惡》(Beyond Good and Evil)(1886),《道德譜系學》(The Genealogy of Morals)(1887),《瓦格納事件》(The Case of Wagner)(1888),《偶像的黃昏》(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1888年寫作,1889年出版),《反基督》(The Anti-Christ),《尼采反對瓦格納》(Nietzsche Contra Wagner)(1888年寫作,1895年出版),最后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集《瞧!這個人》(Ecce Homo)(1888年寫作,1908年出版),這本書的里的文章有這樣的標題“為什么我如此聰明”“為什么我寫出了這么多好書”。
到1890年1月的時候,尼采已經徹底崩潰,且明顯已經瘋癲。他堅持在自己的信件上署名為“狄奧尼索斯”或是“被釘十字架者”。同月,他在都林街頭暈倒,而不得不被人送回家。最終他于同年住進了位于耶拿的瘋人院。他的康復過程緩慢而充滿痛苦,在1897年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他的瘋狂已經不可能治好了。此后,他又耽了三年,直到1900年8月25日,他才死去,并按照他的要求葬在魏瑪,這座因歌德而聞名的德國的文化之都。
尼采的死因是梅毒感染大腦造成的瘋狂。大多數尼采的研究者都同意這一點。但是,這導致了一個公開的問題。尼采的思想只是瘋子的胡言亂語么?對于沃特·卡夫卡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不”。他的思想并不是像有的現代作者所認為的那樣,只不過是胡言亂語。換言之,為什么我們要認為尼采的作品只能是瘋子的胡言亂語?因為他署名狄奧尼索斯?因為他指出稱呼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不過是偽君子,而后這件事導致的后果就是我們已經殺死了上帝?因為他認為人類可以超越自己而存在?因為他的作品特別難懂?因為我們看不懂他寫的東西,所以我們干脆認為這些都是一個扭曲大腦的產物?可憐的尼采,他面對的痛苦真的太多。
作為一個思想家,尼采攻擊他們時代的一些陳規(guī)舊俗,是因為這些陳規(guī)舊俗對更為豐富和充盈的人類經驗造成了阻礙。他無意于社會改革,他討厭議會政府和普選。他討厭自由黨,討厭保守黨,討厭共產主義者,也討厭社會主義者。對于過去兩百年西方社會所倡導的進化論,也毫無興趣。他指責基督教道德。他嘲笑自有理念,以及人心本善的想法。他恨蘇格拉底!
尼采所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人必須意識到生活不是遵守理性原則的。生活充滿了殘酷、不公、不確定性和模糊。善惡也并沒有絕對的標準,最起碼人類的理性是無法揭示這樣的絕對標準的。有的只是,赤身的人類獨自站在無神的蒼茫世界。在尼采看來現代工業(yè)、中產階級,使得人類變得腐化而虛弱,因為它忽略了人類意志和人類直覺,讓人成為過度發(fā)展的理性的受害者。
尼采反對中產階級的趣味,他強調人類應當認識“直覺”的黑暗而神秘的力量——真正的生命之力。“你應當成為你自己”尼采寫道。過度的理性,過度的依靠人類理性,只不過是讓迸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靈感窒息罷了。一個人想要實現自己的潛能,他必須切斷自己對于理性和智力的依賴,而是去發(fā)展他的直覺、內在的動力和意志。而基督教的各種限制和需要人類服從的種種要求,殺死了人的內在動力。我們要清除基督教道德,因為這種道德只適合弱者,只適合奴隸。
尼采說基督教在羅馬世界取得勝利的原因在于那最底層的人——那些馴順的那些軟弱的人——想要從高高在上的貴族那里去繼承整個世界。底層想要反擊,讓那些高位者屈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將那些他們自己不具備的特點指責為是邪惡:力量、權力和對生活的熱愛。不僅如此,基督徒把他們自己的低下、卑劣的生活說得好像是萬物的標準。如果你違背了這個標準,你就要背負罪孽。在他的1888年的書《反基督》(The Anti-Christ),尼采這么寫道:
基督徒們發(fā)起了一場針對那些更高人類的決戰(zhàn)……基督徒代表軟弱、低下、畸形,它的一切理想都是強壯生命的反面……基督徒背叛了一切,它匍匐于地,反對那些高高在上的事物。
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們攻擊基督教是因為它與人類理性相悖。因為他們希望基督教變得更加理性,他們保留了基督教的美德。尼采也攻擊基督教——但是他這么做,是因為它讓人類的靈魂生病?;浇淌且粋€反對生命的宗教。它鎖住了人類直覺和意志的自由自在和自生自發(fā)。簡而言之,基督教毀滅生命之火花。
在《瘋子的寓言》中,尼采宣布基督教道德已經死亡,而我們自己要為之負責。上帝或是自然不能產生更好的世界,也不能產生道德,因為“上帝已經死了”。并沒有什么自然權利,進度的理念也不過是個羞恥。所有的舊價值和真理已經喪失了它們的活力,也喪失它們的用武之地。這樣的一種觀念被稱為虛無主義(nihilism)。沒有道德原則。尼采說人類可以超越虛無主義。但怎么去做呢?好,首先,一個人應當認識到虛無主義誕生于日常生活。一個人不得不成為虛無主義者。但他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新道德去超越虛無主義:人可以成自己的主人,誠實地對待自己而不是別人。“你應當成為你自己?!比丝梢钥朔R劃一、平庸,他可以克服社會主義,克服民主,克服商業(yè)工會主義,克服進步的幻覺,克服啟蒙思想,以及其他一切西方文明帶來的幻覺之病。
根據尼采,一個人可以被一種新人所拯救,這就是超人(übermensch)。這樣的人不會被現代的、平庸乏味的、工業(yè)的、科學的、中產階級的以及基督文明的廢話所嚇退。超人根據人類的直覺、內在動力和意志創(chuàng)造自己的道德。他證明自己,不是通過基督徒式的“你不應該”(thou shalt not)違反摩西律法,而是通過宣稱“我要”(I will)。新人敢于做自己,且只是自己,傳統(tǒng)的基督徒式的善惡對他而言毫無意義。他的“權力意志”意味著,他已經“超越了善和惡”。加強這樣的權力意志將會帶來極大的快樂。超人驅逐了所有已經建立的價值,因為他無拘無束,沒有任何被文明所強加的規(guī)則和準則,他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他索取,他想要,他奮斗,他創(chuàng)造,他反抗,他追尋,他主宰,他如此度過一生。他知道生命本無意義——但是他快樂得、聽憑直覺得、完整得也是危險得活著。
尼采哲學的影響至今無法估量。我也被他的學說所或多或少得影響。盡管我并不是一個尼采主義者,但是尼采的哲學風格——“帶著錘子去進行哲學思考”——對于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有時甚至說尼采就算是徹底錯誤的,或是毫無連貫邏輯的,尼采卻永遠可以讓你打開新思維。
然而,尼采抓住了整個二十世紀最為基礎的問題。在十九世紀的最后一個二十五年內,尼采看到的只是腐敗和衰落。這樣一種宣稱,卻出現一個自命為進步的世紀,這一點足以讓人對尼采刮目相看。隨著上帝之死,這被科學革命、中產階級的個人主義、馬克思主義、達爾文主義、實證哲學和唯物主義所加速的死亡,傳統(tǒng)的價值喪失了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在這樣一個沒有真理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在隨風而逝。尼采是個批判者。甚至可以說,尼采是一個外科醫(yī)生,而他的病人就是西方文明。但尼采所做的事情,卻是加速了西方文明的理性基礎的潰敗。從這個意義而言,尼采可恨可贊。
(被納粹有意或無意誤讀的“意志的勝利”)
END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