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在天津是個特別吃香的稱呼
下到十幾歲小閨女
上到五六十歲的大娘
在天津都能被叫成"姐姐"
一句簡單的"姐姐",這里面的學(xué)問可大了
一句"姐姐"咱懂禮
天津的"姐姐"全國有名
曾有一個外地的女性朋友外派到天津工作,剛到第一天,坐上出租車,的哥第一句話就是:"姐姐,您了上哪兒?"她還有點不高興,心想:"這人都多大歲數(shù)了還管我叫姐姐。"
一位大爺對著面前二十歲出頭的柜臺服務(wù)小姐說:"姐姐,幫我改下業(yè)務(wù)行嗎?"但看那服務(wù)員并沒有什么異樣的表情,依然微笑道:"好的,先生您請坐,請問您要改哪種業(yè)務(wù)?"接下來便是濃重的天津口音與標準普通話之間的對白。
等晚上到了飯館,一群人剛一坐下就聽見一聲嘹亮的“姐姐,點菜”,服務(wù)員樂呵呵地就跑過來了。
一天下來,
外地朋友有點蒙,她納悶:
天津人怎么這么愛管女性叫"姐姐"?
“姐姐”可不是亂喊的
天津人講禮數(shù)是出了名的,信奉的理念是"出門三分小",所以"姐姐"使用范圍會擴大化。您要是被比自己歲數(shù)大的人叫成"姐姐",您還別不樂意,這一來是尊敬您,二來是跟您顯得親切,沒拿您當外人,而且還有熱情好客的感情在其中。
至于"姐姐"該怎么區(qū)分,天津人管妙齡少女加個"小"字叫成"小姐姐",上了歲數(shù)的則加個"老"字叫成"老姐姐"。不過倘若要是省個字,直接叫"小姐",那一定要遭斜眼了,估計連說者也會感到很不自在。
舊社會時的"小姐"一詞,在當代已經(jīng)完全顛覆了那裊娜的良家婦女的形象,成了"失足少女"的代名詞,這詞可不能拿來叫天津的這群"姐姐"們。
一句"姐姐"藏學(xué)問
在社會交往中,用親屬稱謂招呼并無親屬關(guān)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離,顯得親切真誠,這種稱謂理念早已在天津形成傳統(tǒng)。
在天津,到了店鋪,別管買不買,商販都會熱情地招呼一句:"姐姐,您了看點嘛?"
比如十七八的一個閨女,周日陪著媽媽外出購物,到農(nóng)貿(mào)市場買菜,娘兒倆都被小販稱為"姐姐",管閨女叫"小姐姐",管年長的叫"老姐姐"。母女倆相視一笑,都會覺得舒服受用。為嘛?
(圖片來源于天津網(wǎng))
閨女聽后心里頗得意,覺得自己長大了,人家沒管自己叫"小孩",說明已然受到社會的尊重和重視。媽媽那邊就不用說了,更是開心,在外人看來自己和閨女跟親姐妹似的,說明還很年輕。您說這菜還愁賣嗎?
此外,天津的女性長輩面對陌生的年輕女子,有時也稱之為"姐姐"。這是怎么個原因呢?
例如:一位大娘領(lǐng)著三四歲的小白眼兒逛街,路旁小攤散發(fā)著烤山芋誘人的香味,小白眼兒吵著要吃。于是,六十來歲的大娘停住腳步,對盯攤兒的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說:"姐姐,這烤山芋怎么賣?"
(圖片來源于原生態(tài)攝影)
外地過客聽了,或許會產(chǎn)生疑惑:這叫法可亂了輩分啊,大了好幾輪的老太太怎么管小年輕兒叫"姐姐"呢?其實大娘這聲"姐姐",是替小白眼兒叫的。而絕非認為賣烤山芋的女青年比自己容顏還老。
一句"姐姐"不犯忌
現(xiàn)在人們晚婚晚育的情況越來越多,對不熟悉的女性更是不能瞎叫。小販看見一位前來買菜的婦女,三十來歲,漂亮賢惠,小販主動招呼一聲:“大嫂!”“德行!誰是你大嫂!”小臉兒一繃,婦女氣哼哼地走了。旁邊買菜的大娘小聲說:"你這個冒失鬼??!人家是大閨女,還沒出閣呢!"
在平常社交中,面對陌生的女性,在對婚姻狀況不明的情況下,"姐姐"這個詞就成了最保險的稱謂,怎么叫都不犯忌。
可能有的人就納悶了,那為嘛要叫"姐姐",不叫"妹妹"呢?您想如果一張口就"妹妹長""妹妹短"的,疑似情語,聽著就有點兒酸,容易產(chǎn)生誤解,以為這位男士有其它"動機"。
現(xiàn)在天津話的"姐姐"
從十五六的小姑娘,到四五十的中年婦女
全部涵蓋在內(nèi),其實,除了“姐姐”
天津人還有很多有趣的稱呼
快來看看都是你平常說的嗎?
“ 爺 們 兒 ”
上世紀80年代曾經(jīng)有個50多歲的老先生去東北出差,剛一出火車站就被一位膀大腰圓的大姐攔住問:“爺們兒,住店嗎?我這便宜?!?/strong>嚇了這位老先生一跳,沒走幾步又有女司機上來搭訕:“爺們兒,坐車嗎?”老先生有點懵。
后來問了問當?shù)氐耐虏琶靼?,原來那里年輕人不分男女都稱呼年長男性為“爺們兒“,顯得尊重,跟“叔叔”差不多。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但“爺們兒”在咱天津可離“叔叔”十萬八千里了。在天津您了可以管滿大街的婦女叫“姐姐”,但可不能隨便管男人叫“爺們兒”,因為早年間“爺們兒”在天津是專指自己丈夫的意思。當今咱們習(xí)慣稱呼“孩兒他爸”、“我那位”、“我們對象”,但以前天津的婦女都愛用“爺們兒”。所以您明白為嘛前面那老先生直犯懵的原因了吧。
"張爺" "李爺" 滿大街
在天津有一種官稱叫“爺”,特別是早年間無論對方是不是真的“爺”,都尊稱一句“什么什么爺”。比如倆人見面,一個招呼:“呦,王爺!”對面那位馬上回一句:“爺爺爺!”只不過現(xiàn)在這種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已經(jīng)很少了。
叫“爺”也有學(xué)問,一般是跟姓叫。此外,一般這種稱呼都是稍微年長一點的男性之間互相叫的,晚輩叫長輩也可,但沒有長輩叫晚輩的。
當今咱們叫“爺”的不多了,大部分都用“老什么什么”取代,比如“老張”、“老李”,跟“爺”是一個用法,跟姓不跟名。另外嘴上叫“老張”,也許這位姓張的未必真的很老,更多是一種昵稱。
平輩叫 "大X" ,晚輩叫 "小XX"
天津關(guān)系比較近的年齡相仿的年輕人,習(xí)慣很豪爽地稱對方“大什么什么”,聽著充滿江湖氣息,感覺關(guān)系很熟絡(luò)很“鐵”。這種叫法和“爺”正好相反,跟名不跟姓,很少叫“大張”、“大李”的。
再說說長輩叫晚輩的稱謂。老天津人愛給孩子起小名,為的是叫著方便,也有為的是好養(yǎng)活。就叫“小X”,或者“小XX”,也是跟名不跟姓,這樣叫起來顯得特別活潑和可愛,聽起來特別熱乎,跟長輩的愛撫似的,充滿了關(guān)愛。而什么“小張”、“小李”就沒有這種親切感了。
這樣的小名一叫就是一輩子,哪怕這位到了垂暮之年,長輩依然會習(xí)慣用這熟悉的稱謂,因為這個稱謂不僅僅是一個代號,這里面凝結(jié)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無可替代。
老 姑
在天津,沒有比老姑再火的稱呼了,順著從南開公園奔西北角,從西于莊奔王串場,你可以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家老姑砂鍋,老姑父掌勺,老姑牛肉餅,老姑三鮮燒賣,老姑羊湯,老姑燒烤,老姑中介……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
老姑一般就是在家里排名老幺的最小的女孩,前面的哥哥們生下來的孩子,都得管這個最小的女孩叫老姑,當然如果是姐姐們的孩子就得叫老姨了,不過總感覺就沒有老姑那么親了。
二 哥
天津人稱呼男人還有一個特別的稱呼,不像北京人見面叫大哥,歲數(shù)大些的稱呼大爺。而是以“二哥”、“二伯(bāi)”稱呼,還非常親切自然。
紅眼兒、白眼兒
天津老大娘領(lǐng)孩子上街,半路遇到鄰居,鄰居就會問:“這是紅眼兒?還是白眼兒?”這要是讓老外聽見了,一定會大惑不解:“說我們老外是金發(fā)碧眼,你們中國人是黑頭發(fā)黑眼睛黃皮膚,怎么出來'白眼珠’'紅眼珠’了?”原來,天津老年人在日常言語交際中,把自己的孫子、孫女稱作“紅眼兒”,把自己的外孫子、外孫女稱為“白眼兒”。
姑 奶 奶
姑奶奶,本指父親或母親的姑母。在舊時,老爺?shù)恼?,稱為“太太”,少爺?shù)恼薹Q為“少奶奶”。而“姑奶奶”就是已出嫁的小姐在娘家的稱呼。在天津話里,娘家稱已經(jīng)出嫁的女兒,叫“姑奶奶”。例如:“今個兒是大年初二,三個姑奶奶和姑爺一塊兒回娘家,可熱鬧啦!”
后來,未出閣的女子,也被稱為“姑奶奶”。例如:母親對閨女說:“我的小姑奶奶,你就別再給我惹事啦!”再如:“倆少爺都不爭氣,兩房少奶奶是針尖麥芒,再加上三個姑奶奶都不是省油的燈。您看吧,老宅院整天吵得跟熱窯一樣!”
再后來,“姑奶奶”成為性格外向女子的自稱,多帶蔑視別人的自大拿大之稱。例如:“你敢惹我?姑奶奶饒不了你!”“本姑奶奶就不聽他這一套!”
這些耳熟能詳?shù)姆Q呼
現(xiàn)在,天津人都很少說了
雖然“您好”顯得很禮貌
但遠不及一句“姐姐”、“二掰”來得親切
還有哪些我們過去常用的稱呼呢?
趕緊留言告訴小編吧
我們一起溫習(xí)溫習(xí)~
來源:天津人(tianjinren88)
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春節(jié)拜年,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該如何稱呼對方?,F(xiàn)在全國人民都知道在天津碰見陌生女性喊聲“姐姐”不犯歹,遇到陌生男性叫聲“二哥”倍兒親切。你可知道咱哏兒都的這些地道稱謂,究竟都是嘛來頭呢?
也甭怪外地人詫異,咱天津很多稱謂乍一聽似乎都亂了輩分——比如女婿管丈母娘叫“姥姥”,男性平輩兒之間見面兒互稱“爺”,年輕點兒的往大了喊“大亮”、“大穎穎”...這些稱謂的背后,學(xué)問可大著呢!
“ 姐姐 ”
在天津要想跟陌生姑娘套近乎,喊“美女”估計很少有人搭理你,叫聲“姐姐”再聊天兒,這話可就剎不住閘了。用親屬關(guān)系稱呼對方容易拉近心理距離是四海皆準的真理,那為嘛不像東北人稱呼對方為“老妹兒”呢?
因為天津好面兒,講究“出門三分小”,所以“姐姐”的適用范圍非常廣。要是一個上歲數(shù)的大姨跟您打招呼“姐姐,廁所恁么走?”,千萬別不樂意,這是真沒拿您當外人。
其實對天津女性的稱呼有很多,在不確定對方婚姻狀況的時候,“姐姐”成了最保險的稱謂,怎么叫都不犯忌諱——年長的咱叫“老姐姐”,年輕的咱叫“小姐姐”。男性小伙伴搭訕時盡量別嘗試稱呼對方“妹妹”,容易讓人誤會你動機不純啊。
“ 二哥、二爺 ”
說完“姐姐”咱再說“二哥”,請您把注意力從這個“二”字上稍微挪開一下。天津男性喜歡被人稱呼"二哥"、"二爺",跟咱舊俗“栓娃娃”是分不開的——早年間醫(yī)療條件落后,新生兒成活率低。為保證生下男孩平安健康,老百姓都會去娘娘宮燒香祈福,求回個泥娃娃作為家中長子好生供奉著。待家中降生男孩兒,就只能屈尊為“老二”了。
還有種說法源于咱天津人的英雄崇拜心理,其原型就是打虎英雄武二郎。過去勤行(就是餐飲業(yè))的小伙計兒招呼客人都說“來了二爺!里邊兒瞧座兒!”非常避諱稱對方為“大爺”,因為“大爺”是罵人的話,暗指對方是武大郎。喊“大哥”也不行,剛咱說了,大哥是那尊泥娃娃。
“ 爺們兒(不能隨便叫) ”
北京人愛稱呼對方為“爺們兒”,可在天津“姐姐”能隨便叫,“爺們兒”卻不能,尤其是姑娘們稱呼陌生男性的時候。因為早年間“爺們兒”在天津?qū)V缸约赫煞虻囊馑迹F(xiàn)在就連很多初中生都愛這么稱呼自己對象,哪怕倆月之后掰了也得是“我前頭內(nèi)爺們兒如何如何.....”
“ 白眼兒 ”
“天津一大怪,生了孩子姥姥帶”,要說咱天津的丈母娘對外孫可是真寵愛啊,那為嘛還要管外孫叫“白眼兒”呢?其實“白眼兒”就是“白眼兒狼”的簡版,傳統(tǒng)故事《東郭先生與狼》中就把狼描述成以怨報德的動物,所以那些忘恩負義的家伙就被稱為“白眼兒狼”。您想這個理兒啊,即便再怎么疼愛,外孫終歸不隨自己姓不是?
而咱常說的“紅眼兒”純粹只是吃掛落,和“白眼兒”相呼應(yīng)罷了,并無特定含義來源。
“ 姑奶奶 ”
您要擎嚼字眼兒可就鬧不清這個輩兒是打哪兒來的了。一般父母的姑母成為“姑奶奶”,舊時天津衛(wèi)的富戶家少奶奶在娘家的稱呼也叫“姑奶奶”,后來未出閣的少女也被成為“小姑奶奶”,再后來,“姑奶奶”就成了性格外向女子的自稱,偶爾也自稱“老娘”,很有潑辣的意味在里面。
常聽老人念叨,誰家里要是辦白事兒,最怕姑奶奶挑理兒。別看是外姓人,好張羅的“姑奶奶”眼里可不揉沙子,話茬兒一嗆搞不好可就要“鬧喪”!
“ 一擔挑兒 ”
“姑奶奶”鬧完輪到“姑爺”了。在古代,兩個女婿之間最初稱為“婭”,后來叫“連襟”、“連袂”。咱天津單僻一路,管這種親近關(guān)系稱為“一擔一挑”,空前絕后,卻十分形象地描繪出姑爺之間跟老丈人的關(guān)系。丈母娘疼姑爺,都是在轍的理兒。
“ 二姨夫-甩貨 ”
常聽相聲的朋友肯定對高英培先生的名作《不正之風(fēng)》中塑造的“萬能膠”印象很深,其中“別提他,二姨夫——甩貨了!”這句話也以抖包袱的形式家喻戶曉,成為了當代俏皮話。既然源于相聲作品,本身具備詼諧自嘲色彩,但并無實際寓意。各位“二姨夫”們切勿對號入座哦!
類似這樣好玩兒的稱呼在天津還有很多,您越是叫著奇怪,才越顯得咱天津人風(fēng)趣爽朗不是!但有一點您要弄明白,稱謂不等于綽號,開玩笑也要掌握火候兒,誰知道下一個“二姨夫”又是個什么脾氣呢!
本文由看天津編撰出品
今天,傳說中的三伏天就正式開始了。今年的三伏天有足足40天!真是豪華加量版!這是為什么呢?傳統(tǒng)推算方法規(guī)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shù)不固定。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當出現(xiàn)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個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加長版”的三伏天會不會更熱呢?其實,三伏天只是天文歷法的說法,它的長短并不一定意味著氣象上的高溫天就多。伏天熱與不熱不是由持續(xù)時間長短而定,而是由大氣環(huán)流背景,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強度和控制的時間等因素決定的。
天津人各種節(jié)氣的時令食物有很多,但是往往離不開一樣,那就是餃子?!邦^伏餃子二伏面”,這是大多數(shù)天津人都耳熟能詳?shù)拿裰V。其實,又豈止是入伏這一天。冬至、除夕、初五……似乎天津人碰到節(jié)日節(jié)氣就要吃餃子。如果說冬至、除夕這樣的冬季節(jié)氣和節(jié)日里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入伏這個盛夏悶熱的天氣中,天津人為何也要念念不忘一碗餃子呢?對于廣播君來說,這可真是個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
接下來,廣播君就為大家刨根問底,找尋這個百年難題的答案。
1餃子是一種北方特色的美食
餃子本質(zhì)上是一種面食,所以,面對于餃子至關(guān)重要。受氣候及地理條件的影響,國際國內(nèi)都公認優(yōu)質(zhì)小麥產(chǎn)區(qū)為36°N附近。對應(yīng)到中國地圖上,就是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南方則很少種植小麥,因為濕熱的氣候不利于小麥灌漿,不僅產(chǎn)量低,還極易造成小麥赤霉病害。
餃子皮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看看餃子餡。餃子之所以在北方發(fā)展成一種節(jié)令食品,餃子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原因很簡單,餃子餡里有肉。
在舊社會以及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國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都維持在比較低的狀態(tài)。肉類作為商品很短缺,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逐漸停止了憑票供應(yīng)。而且價格高昂,一般家庭根本不可能在日常飲食中負擔。于是,包著肉的餃子在人們的心中與“過節(jié)”劃上了等號,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時才能享用。反過來說也成立:逢年過節(jié)必須要以餃子作為“盛宴”慶祝?!昂贸圆蝗顼溩印保浞煮w現(xiàn)了餃子這種美食在包括天津在內(nèi)的北方的特殊地位。
最后要提到的影響因素是包餃子。從發(fā)面、和餡再到搟皮、包,比較來看,餃子的烹飪準備工作相對復(fù)雜、耗時較長。除了節(jié)慶等特殊的日子,平常很難有大段的空閑時間。而像入伏、冬至,不僅處于農(nóng)閑的間歇,而且剛好經(jīng)過豐收。家家谷滿倉,人們也就有了機會打打牙祭。
不。餃子大受歡迎,確實也是因為其自身的特點。首先,餃子主要就是咸、鮮的口感,適應(yīng)大眾的整體口味,再挑食的人也不至于對餃子產(chǎn)生絕對的抵觸。第二、從營養(yǎng)角度來看,餃子的綜合指標也不錯。有肉有菜有淀粉,營養(yǎng)元素均衡。水煮烹調(diào),沒有食用油的攝入。餃子湯搭配幫助消化,民諺叫做“原湯化原食”。
2天津人吃餃子的理由有哪些?
天津人在吃餃子這方面是有天賦的,家里的媽媽們各有一手包餃子的絕活,好吃的餃子店也遍布大街小巷,天津人甚至在餃子上還有一個世界吉尼斯紀錄!以擁有餃子品種最多的天津某連鎖餐館,曾榮獲了“世界水餃品種之最”獎牌。據(jù)說在天津,世界吉尼斯紀錄有很多,但餐飲界打破世界吉尼斯紀錄還尚屬首例。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天津人民為了過節(jié)吃餃子想出來的理由。
春節(jié)
清朝有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憋溩右话阋谀耆砩?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天津人初五剁餡時,會有意識地發(fā)力,在砧板上剁得叮當震響,把身邊小人“剁爛”;包餃子揑縫時也格外用勁,俗稱“捏小人嘴”。
入伏
“頭伏餃子二伏面”,餃子形似元寶,“伏”與“?!蓖簦虼恕邦^伏”餃子又有“元寶藏?!钡恼f法。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正是所謂“苦夏”,人們?nèi)菀孜缚诓缓茫溩诱莻鹘y(tǒng)習(xí)俗中開胃解饞的。況且入伏時麥收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餃子平常又難得一見,正好打打牙祭,吃頓白面。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頭伏”吃餃子,再喝上熱乎乎的原湯,發(fā)一身汗,有驅(qū)散盛夏“毒火”,彌補悶熱天氣體力消耗的作用。
此外,餃子形似元寶,有好兆頭,比如入伏這一天之所以要吃餃子,是因為“伏”與“?!蓖簦虼恕邦^伏”餃子又有“元寶藏?!钡恼f法。
立秋
立秋,天津有“立秋貼秋膘”的說法。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肥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餃子、燉肉、燉雞、燉鴨、紅燒魚等。立冬秋收冬藏,農(nóng)耕社會中人們經(jīng)過一年的辛勞需要休息,也正好犒賞自己,也就是“立冬補冬,補嘴空”。
冬至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毕鄠鳀|漢時期河南南陽醫(yī)圣張仲景冬至那天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下鍋煮熟做成“祛寒矯耳湯”治耳朵,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就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xí)俗。
從這些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餃子是萬能的!餃子可以驅(qū)寒、補嘴空、貼膘、開胃……既能寓意“小人”,又能寓意“喜慶團圓”,可謂萬能。
3吃餃子其實只為了一件事:團圓
在那個不甚發(fā)達的農(nóng)耕時期,人們?yōu)榱顺陨弦活D餃子也是太不容易,平常難以吃到的餃子自然只能過節(jié)吃,大家的聯(lián)想也十分豐富,腦洞大開把餃子賦予了各種各樣美好的意義,熱熱鬧鬧的討個吉利。
不過,說了這么多還都是表面現(xiàn)象,更深層的原因應(yīng)該是天津人對餃子具有特殊的感情。對于很多北方人,餃子就是家的味道,象征著團圓美滿。包餃子的過程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機會,其樂融融、氣氛歡悅。當一種食物變成一種感情的寄托,無論它口感如何、制作工藝如何,它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
說到餃子,就一定還要提一個跟餃子總是形影不離的食物:撈面。
在天津,關(guān)于節(jié)日飲食的民諺有很多,但始終沒有離開餃子和面條這兩樣,餃子和撈面是天津人年節(jié)喜慶的標配,比如“頭伏餃子二伏面”、“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催生餃子生日面、送行餃子接風(fēng)面……面者,取其連綿不斷、福壽綿長之意。出嫁的閨女在娘家吃的最后一頓飯為面條,就連關(guān)公誕辰等日子,天津人也是要吃撈面。所以如果說天津人過什么節(jié)都吃面條,其實也是成立的。
咱天津人“媽媽例”比較多,盤點天津人的“老例兒”,能說幾天幾夜,有些依舊被天津人遵守著,有些已經(jīng)隨著時光的飛逝而淡出生活,但是吃餃子這件事,卻始終代代相傳,被大多數(shù)天津人遵守甚至發(fā)揚光大,這也說明了餃子對于咱天津人的獨特意義。當然,說到底,過節(jié)圖的是個高興,吃什么完全隨個人的心意,今天的餐桌上雖然少不了餃子,但也未必都是餃子,炒幾個好菜,上兩瓶啤酒,一家人圍坐桌旁,入伏的這頓餃子或許吃得更酣暢淋漓。
如果你問廣播君:這大熱天的吃餃子,真的不嫌熱嗎?廣播君只想跟你說一句話:都什么年代了,您不會開空調(diào)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