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這座城市,在河西走廊中,并不特殊,在我的心里,唯一特殊的就是,鳩摩羅什的舍利塔在這里。
所以,為了近距離看一眼這座藏有一代大師舍利的古塔,我才千里奔赴,來到這座城市。
我對佛學略知一二,其實都不能算一二,就是個門外漢。
只是讀過釋迦摩尼傳記,玄奘傳記,鳩摩羅什傳記,部分金剛經(jīng)以及法師筆記。
知道一些佛教傳入中原的歷史。尤其大學畢業(yè)時,特別喜歡那些觸動人心的禪宗公案,《五燈會元》、《指月錄》等。
但是,我自己很清楚,佛學博大精深,我連門檻都沒入,可是就這些門檻之外的片鱗光羽,已經(jīng)極大的影響了我的三觀,影響了我看待事物甚至人生和世界的方式。
也就是因為這些微薄的基礎,讓我對一些事情有清晰的認知,才能從精神的黑暗中走出來。
可以肯定,佛學經(jīng)典里蘊藏著是人類最深刻智慧的思想,我還年輕,以后還有漫長的歲月,能讓我慢慢進入那片秘境。
在最痛苦的時候,我也不想將自己的精神和思想依托給外界什么神佛,什么力量。
全部要靠自己思考明白,靠強大的意志力重塑自己。
別的信仰不了解,但據(jù)我了解,無論《圣經(jīng)》,還是佛學經(jīng)典,人都應該認真讀讀,幫人排疑解惑,提升境界,增加智慧的東西都在那里。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近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有名姓記載的佛教翻譯家有二百余名,共譯佛教典籍2100余種、6000余卷。
他們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國佛教史上稱作“四大譯經(jīng)家”的鳩摩羅什 、真諦 、玄奘 和不空 。
就是因為他們,佛教典籍被系統(tǒng)地譯介到中國,才促進了不同的文明的流通,給中國人多了一種看待宇宙人生的,頗具智慧的思路。
其中鳩摩羅什、真諦、不空,是東來弘傳佛法的外國佛學大師。玄奘則是西行求法的中國高僧。
翻譯工作,永遠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極具價值的工作。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五次翻譯工作的潮流,如果沒有這五次,難以想象今天我們社會的經(jīng)濟,文明,人們的認知將是如何封閉匱乏。
第一次,是兩漢至唐宋,佛教傳入中國并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糅合。
從翻譯后的佛經(jīng)中,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給我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印度的醫(y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甚至佛經(jīng)譯著中夾帶有少量描述外國科學知識都深刻的改變著中國。
鳩摩羅什和玄奘不同。
他傾向于將意思翻譯明白,為了更能適應中國的文體,還追求中文的文采之美,所以,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jīng),除了學習,甚至能有美的享受。
而玄奘則側(cè)重還原原文。
我國后來一直延續(xù)著的翻譯理念,清代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三字標準,就可從鳩摩羅什的翻譯方法的論說中找到淵源.
以下就是鳩摩羅什寺里,關于《心經(jīng)》,鳩摩羅什和玄奘的譯文的不同: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時期。
明代萬歷年間,從徐光啟與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開始,人們陸續(xù)翻譯了西方幾何、測量、算學、農(nóng)業(yè)、水利、機械及哲學等有關書籍.
這次翻譯工作,直接啟動了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觸.
中國終于大范圍的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了。
第三次是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時期。
這次主要翻譯西方文學作品,打破了章回小說的舊格式,對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
除了文學作品,西方的政治和經(jīng)濟學說也是這個時候進來的。
比如嚴復的譯著主要有《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等。
第四次是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
主要是翻譯東西方的文學作品,雖然所譯作品的數(shù)量遠遠比不上今天。但由于組織得力,譯文質(zhì)量普遍較高,涌現(xiàn)出一大批名著名譯。
魯迅就翻譯了很多東西方文學作品。
第五次就是七十年代至今。
這個時候從官到民,在各領域如社科、科技、軍事、外交、貿(mào)易、法律、文教、衛(wèi)生等領域“全面開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首屈一指。
尤其互聯(lián)網(wǎng)出現(xiàn)之后,民間很多組織將國外的影片電視劇,翻譯過來,為不搞學術的普通老百姓打開來一個全新的世界。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那些各種字幕組,有多少人是接觸不到西方文化,看不到其他的生活方式的,又如何能反思自己?
所以我來鳩摩羅什寺,更重要的把他當作一個學者,翻譯家來敬仰的。
鳩摩羅什寺是后期在原址上重建的,所以比較新,但這也無妨,作為一個重要的民間宗教場所,在歷史的長河中,時時維護翻新本就是正常的態(tài)度,畢竟這里不是遺跡,而是延續(xù)千年,一直在使用的場地。
公園385年,鳩摩羅什來到?jīng)鲋?,后涼王呂光為其修建來這座寺廟,供其居住講法。
時隔一千多年,這座寺廟依然發(fā)揮著他的作用,被后人翻新維護,在其中舉辦講經(jīng),書法展覽,等多種宗教活動。
這一千多年來,朝代更迭無數(shù),這座寺廟卻一直香火繁盛,其留下的精神信仰一直薪火相傳。
一直使用,我認為,這才是對古物最尊敬的態(tài)度。
這座寺院和青海的塔爾寺一樣,不收門票,商業(yè)氛圍不重,我發(fā)現(xiàn)進門后有請香處,一捆檀香6元,一盞酥油燈也是6元。
完全沒有其他某些寺廟,讓你付388,988,等什么高額消費。
我請來一捆香,6元。
我把這些香,一次性的在鳩摩羅什的舍利塔前點燃了。
我發(fā)愿。
希望也能成為像他一樣,堅守克己,矢志不渝。
能為社會文明的流通和發(fā)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貢獻。
鳩摩羅什是我在學習路上,自我精進路上的一座燈塔。
這個寺廟中,只有鳩摩羅什的舍利塔保留著千年滄桑的氣息,塔身的石磚已經(jīng)斑駁脫落,殘缺不全了。
鳩摩羅什的舍利塔中,放著的是他的舌舍利。
鳩摩羅什在晚年時期,在長安花費十年的光景譯經(jīng)70余部、近400卷的佛教經(jīng)典。鳩摩羅什邊譯邊講,各處名僧聽聞后紛紛云集長安,據(jù)記載共有3000余人成為其門下弟子。
但他有作為學者的嚴謹,所以在其圓寂時留下一句話:如果我翻譯經(jīng)文有誤,我死之后焚毀時,舌頭就會消失不見。
火化結束后,弟子們收拾尸骸時,驚奇的發(fā)現(xiàn),鳩摩羅什的肉身均化為灰燼,但是舌頭真的沒有被焚毀,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公認的“舌舍利”。
實在難以置信,現(xiàn)在世界的科學成就根本無法解釋高僧舍利子的出現(xiàn)。
但,一個聞名世界的宗教體系,一個學養(yǎng)深厚的翻譯家,不可能弄虛作假。
所以,我寧可相信其真實。
在塔后的正殿,便是鳩摩羅什的紀念堂,紀念堂中,除了一尊塑像,便是墻上的圖文并茂的畫作,簡單講述了鳩摩羅什的一生。
這是其中一幅。
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7歲時跟著母親出家,跟隨母親各處游學,9歲便登臺講法。
為了爭奪這位高僧,當時中國北方的兩個政權,前秦、后秦,發(fā)動了兩次戰(zhàn)爭。
東晉的太原六年,也就是公元382年,符堅就派遣大將軍呂光,攻伐焉耆,接著攻打龜茲,就是為了搶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被搶到?jīng)鲋莺?,便在此譯經(jīng),講法。
后秦的弘始三年,也就是公元401年,皇帝姚興又派兵攻伐后又一次把鳩摩羅什搶到了長安。
到了長安,在終南山圭峰山下,逍遙園中,千畝竹林的中心,為他造了一個寺廟叫草堂寺。
鳩摩羅什又在這里繼續(xù)他的譯經(jīng)講法事業(yè)。
有機會,我也去看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