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診斷學: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研究診查病情,辨別病種,辨別證候的基本內(nèi)容、基礎理論、基本方法的學科。
內(nèi)容:診法、辨病、辯證、病例。
診斷的基本原理:以表知里。見微知著。以常衡變。
心臟病:鼻梁眉間的橫紋,耳褶心征。
基本原則:整體審察。四診合參。病證合參。
望診:用眼睛對病人全身、局部進行診察以測知病情。包括神、色、形、態(tài)。
全身望診:對疾病的寒熱虛實、輕重緩急有整體判斷。
望神: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外在表現(xiàn)而判斷整體病情。
意義:判斷臟腑精血的盈虧和形體的強弱。推斷疾病的輕重。判斷疾病的預后。
望神的要點:眼神,神情,氣色,體態(tài),其他。
眼神:目光明亮、精彩內(nèi)含、運動靈活--有神
目光晦暗、目無精彩、運動不靈--無神
色澤:皮膚和體表組織的色澤變化。明潤或枯槁。
神情:精神意識、面部表情。
神志清楚,思維清晰,表情自然,反應靈活
神志不清,思維混亂,表情淡漠,反應遲鈍
體態(tài):形體、動態(tài)。形體豐滿或瘦削,動作自如或艱難
其他:語言、呼吸、舌象、脈象等
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亂。
得神:有神。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言語清晰,反應靈敏,兩目精彩,面色紅潤,表情自然,呼吸平穩(wěn),肌肉不削,動作自如。臟腑精氣充足,健康,預后良好。
少神:神氣不足。精神不振,兩目乏神,面色少華,肌肉松軟,倦怠無力,少氣懶言,動作遲緩。
失神:無神。正虛失神,邪盛失神。
正虛失神:精神萎靡,神志不清,反應遲鈍,面色晦暗無華,目無光彩,眼神呆滯,呼吸微弱,喘促無力,肉消著骨,動作艱難,言語斷續(xù)低落。精氣衰敗,臟腑功能衰竭。久病、重病。
邪盛失神:神昏譫語,躁擾不寧;壯熱神昏,呼吸氣粗,喉中痰鳴;猝然昏倒,雙手握固,牙關(guān)緊閉。邪氣亢盛,擾亂心神,肝風挾痰,上蒙清竅。
假神:患者病情危重階段,突然出現(xiàn)某些癥狀短暫好轉(zhuǎn),實為陰陽將要離決之時。稱“回光返照”“殘燈復明”。臟腑精氣衰竭,正氣欲絕。
神亂:神志不寧、癲、癇、狂。
(失神者往往眼深陷,失去靈動,嘴張(可能看的都是有接氧氣管,所以嘴巴是開著的),肉削,瘦。臉色極差,異常色。假神者往往就是回光返照,異常反常,比較特別的有面紅如妝。少神較為難以界定,淺病者或者亞健康都可出現(xiàn))
望神注意事項:重視第一印象。(越看越顧慮過多,影響判斷?;颊呔兄斄艘矔绊懀┬紊窈蠀?。抓住關(guān)鍵。審辨真假。以神會神。
望色:通過望皮膚的顏色及光澤判斷疾病的情況。
意義:判斷氣血的盛衰與運行。判斷疾病的性質(zhì)。確定疾病的位置。(五色對五臟,部分與整體)判斷疾病的預后。(通過光澤)
常色:人體正常情況下的面色。通常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表現(xiàn)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
客色:受各種非疾病因素影響,面部發(fā)生的正常范圍內(nèi)的色澤變化。如氣候、晝夜、情緒、飲酒、饑飽、職業(yè)、年齡。
病色:疾病時人的臉色。
善色:面色雖異常,但仍有光明潤澤之象。病情較輕,臟腑精氣未衰,氣血充足,能上榮于面。多見于新病、輕病、陽證,其病易治,預后良好。
惡色:面色明顯異常,且晦暗枯槁。病情深重,臟腑精氣衰敗,胃氣不能上榮于面。多見于久病、重病、陰證,其病難治,預后較差。
青色:血瘀,肝病,寒證,痛證,驚風。
淡青:虛寒。青黑:實寒,肝病日久,痛證。面青黑、口唇青紫:心血瘀,心陽暴脫,亡陽。眉間、鼻柱、口周發(fā)青:小兒驚風。
赤色:熱證。戴陽。
兩顴潮紅,陰虛陽亢的虛熱證。
黃色:脾虛。濕證。
萎黃:血虛。黃胖:濕阻。黃疸(面目身尿):濕熱。寒濕。蒼黃:肝郁脾虛。陽黃:濕熱熏蒸,肝膽濕熱,脾胃濕熱。陰黃:寒濕瘀滯。
白色:虛證、寒證、脫血、奪氣。氣、血、陽虛。淡白:氣虛。晄白:陽虛。蒼白:陽氣暴脫,實寒,大出血。
黑色:腎虛,寒癥,血瘀,水飲。黑+暗淡:腎陽虛。黑+干焦:腎陰虛。眼眶黑:腎虛水飲,寒濕帶下。面上黎黑,肌膚甲錯:血瘀。
望色十法: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
浮沉:表里。 微甚:虛實。散摶:新舊。(散:病色稀疏) 澤夭:精氣狀況。(面色,亮度)
望形體:筋脈肉皮骨。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diào)其氣之虛實。
望形體:形體強弱(強壯,羸弱)形體胖瘦(肥胖,消瘦)體質(zhì)類型(陰陽平和人,偏陰質(zhì),偏陽質(zhì))
望姿態(tài):坐姿:坐而仰首,胸脹氣粗者,肺實氣逆,哮喘,肺脹。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者,肺虛體弱。
但坐而不能平臥,只可半臥,平臥氣逆咳喘,呼吸困難者,肺脹咳喘,水飲停于胸腹。
但臥不能坐,不能久坐,坐則眩暈,為肝陽化風,氣血俱虛,脫血奪氣。
坐臥不安,煩躁或者腹?jié)M脹痛。
臥姿:臥時向光屬陽證。仰臥伸足,掀去衣被者,多屬實熱。蜷臥鎖足,喜加衣被者,多屬虛寒。
立姿:行走不穩(wěn),眩暈,肝風內(nèi)動,氣血虧虛。
不耐久立,立則倚物叉腰。
局部望診: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
頭面: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內(nèi)藏腦髓。腦為元神之府,髓之海,腎所主。發(fā)為腎之華,血之余。
巨顱:頭顱增大,先天不足,腎精虧損,水液停聚,腦積水。
小顱:頭顱狹小,顱縫早閉,智力低下,先天腎精不足,顱骨發(fā)育不良。
方顱:前額左右突出,頭頂平坦呈方形,腎精不足或者脾胃虛弱,顱骨發(fā)育不良,小兒佝僂或者先天性梅毒。
老年人頭搖多為氣血虛弱,成年小孩搖動為肝風內(nèi)動前兆。
囟門突出:囟填。實,溫病火邪上攻,腦髓病變,顱內(nèi)髓液停聚。
囟門凹陷:囟陷,虛,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先天腎精虧虛,腦髓失充。
囟門遲閉:閉合過晚,虛。骨縫不合,解顱,腎氣不足,后天失調(diào),小兒佝僂病。
頭發(fā)發(fā)黃,干枯,易斷,易脫,精血不足,慢病虛證。發(fā)結(jié)如穗,疳積。小孩發(fā)軟,稀疏,喂養(yǎng)不當,腎精虧損。
頭發(fā)發(fā)白,腎虛,勞神傷血,遺傳。
脫發(fā):片狀脫發(fā),見頭皮,斑禿,血虛受風,精神緊張,暗耗精血,發(fā)失所養(yǎng)。
頭頂脫發(fā),頂禿,勞神過度,耗傷精血,先天遺傳。頭發(fā)稀疏易掉,腎虛,伴有癢,多頭屑頭脂,血熱化燥,痰濕蘊脾。
面為心之外華,臟腑精氣所榮。
面腫:脾腎功能失調(diào),水液停聚。
抱頭火丹:頭面部皮膚焮紅灼熱,腫脹疼痛,色如涂丹,壓之退色,風熱火毒上攻。
大頭瘟:頭腫大如斗,面目腫盛,目不能開。
痄腮:腮部以耳垂為中心腫起,邊緣不清,皮色不紅,疼,或觸疼。
發(fā)頤:顴下,頜上,耳周發(fā)紅腫起,寒熱,疼痛。
面脫:面削顴聳,肌肉消瘦,兩顴高聳,眼窩面頰凹陷,全身骨瘦如柴,臟腑精血耗竭。
口眼?斜:面癱,風邪中絡。兼有半身不遂,中風。
驚恐貌:小兒驚風,狂犬病,癭病。
苦笑:新生兒臍風,破傷風。
獅面:肌肉斑塊,結(jié)節(jié),浸潤性隆起,面部凹凸不平,鼻骨塌陷,眉毛頭發(fā)脫落,麻風病。
目為肝之竅,心之使。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
五輪學說:瞳神屬腎,為水輪。黑睛屬肝,為風輪。兩眥屬心,為血輪。白睛屬肺,為氣輪。眼瞼屬脾,為肉輪。
目赤腫痛:實熱證。白睛紅為肺火。兩眥赤痛為心火。眼瞼緣赤爛為脾有濕熱。全目赤為肝經(jīng)風熱。
白睛發(fā)黃:黃疸,濕熱或寒濕郁結(jié)肝膽,膽汁外溢。
兩眥淡白:血虛。
目胞色黑晦暗:腎虛,腎精虧虛,腎陽虛衰。
目胞浮腫:水腫。伴熱證,火熱上攻。
眼窩凹陷:吐瀉傷津,氣血虧虛。眼窩深陷,視不見人:臟腑精氣衰竭,危。
眼球突出:兼氣喘胸悶,肺脹,痰瘀。兼喉結(jié)旁滿腫,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屬癭病,肝郁氣滯。
針眼(麥粒)、眼丹(漫腫,發(fā)熱):風熱邪毒,脾胃蘊熱。
瞳孔縮?。褐卸?。肝經(jīng)風熱,肝膽火邪。肝腎陰虛,虛火上炎。
瞳孔散大:雙側(cè)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危,瀕死。
瞪目直視:臟腑精氣衰竭。
目睛上視:戴眼,肝風內(nèi)動,臟腑精氣衰竭。
斜視:風中經(jīng)絡。
閉目障礙:雙側(cè)閉目障礙為癭病,單側(cè)為風中面絡。小兒睡露睛,脾虛,吐瀉傷津,滿脾風。
上胞下垂:瞼廢。脾腎虧虛。
癭瘤:頸前喉結(jié)處有腫塊,隨吞咽上下移動,多因肝郁氣滯痰凝,地方水土影響。(腫塊,軟,圓滑,界限清楚)
瘰疬:甲亢,甲狀腺。頸下腫塊如豆,累如串珠。肺腎陰虛,虛火煉痰。
項強:兼頭痛惡寒,外感風寒。兼頭痛壯熱,溫病火邪上攻,腦髓有病。睡醒后突感,落枕。
項軟:小兒五軟之一,腎精虧虛或脾胃虛弱。久病項軟,頭部下垂,眼窩深陷,臟腑精氣衰竭之象。
頸脈異常:安靜時可見頸部動脈搏動,肝陽上亢,嚴重血虛。半臥位頸靜脈明顯,頸靜脈怒張,氣血瘀滯,水腫,臌脹。
扁平胸:肺腎陰虛,氣陰兩虛。
桶狀胸:前后徑與左右徑基本相等,呈桶狀。肺脹,久病肺虛,痰瘀阻滯。
雞胸、漏斗胸、肋如串珠:胸骨下端突起;劍突明顯下凹;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突起。前兩者多先天,后者多后天。腎氣不足,佝僂病。
胸廓不對稱:塌:肺痿。隆起:懸飲,氣胸。
腹部膨?。杭娓贡谇嘟畋┞?,四肢消瘦,臌脹。肝脾腎受損,氣滯血瘀水停。兼周身浮腫,水腫,脾腎功能失調(diào),水邪停聚。
腹部凹陷:兼形體消瘦,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新病吐瀉太過,津液大傷。前壁貼脊柱,肋弓、髂嵴、恥骨聯(lián)合顯露,舟狀腹,危。
脊疳:極度消瘦,脊骨突出似鋸,臟腑精氣嚴重虧損。
四肢萎縮:氣血虛,獨取陽明經(jīng),脾胃虧虛。
膝部腫大:膝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為熱痹,風濕熱邪蘊結(jié)。膝部腫大,股脛消瘦,形如鶴膝,為鶴膝風,寒濕久留,氣血虧虛。
手指變形:梭狀指,風濕,痰瘀。杵狀指,心肺虛損,痰瘀。
陰囊腫大:無紅、痛癢,水腫。墜脹疼痛,疝氣,肝郁,寒濕,濕熱,氣虛,久立,遠行。
陰部濕瘡:癢,紅中滲液,灼熱,肝經(jīng)濕熱下注。
陰挺:子宮脫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不固。
肛癰:肛周紅腫高突,疼痛明顯,濕熱下注,外感熱毒。
痔瘡:肛門內(nèi)外紫紅色柔軟腫塊。腸中濕熱蘊結(jié),血熱腸燥。
肛裂:肛管皮膚層裂傷、潰瘍。熱結(jié)腸燥,陰津不足,大便干堅。
肛瘺:直腸或肛管與周圍皮膚相通形成瘺管。肛癰或者痔瘡久破不收口。
脫肛:直腸或直腸黏膜組織自肛門脫出,脾虛中氣下陷。
流火:小腿皮膚如燃脂涂丹,腫脹,邊界清楚,擴大。
赤游丹:游走。
白癜風:皮膚局部斑白,風濕侵襲,氣血失和。
肌膚甲錯:瘀血。
腫脹:頭面先腫為陽水,下肢先腫為陰水。
斑:平鋪皮膚,按之不退色。
陽斑:深紅,身熱面赤,脈數(shù),分布密集,外感溫熱邪毒,內(nèi)迫營血。
陰斑:淡青,淡紫,稀少,神疲,脈虛。脾氣虛衰,血失統(tǒng)攝。
疹:色紅,點小如粟,高出皮膚,按壓退色。
麻疹:桃紅,形似麻粒,耳后發(fā)際先出,外感時邪。
風疹:淡紅,細小,癢。外感風熱。
癮疹:淡紅或蒼白色風團,癢,搔之成片,外感風邪,過敏。
小兒食指絡脈: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小兒食指,右手拇指橈側(cè)從小兒食指之間向根部輕推。(不可反向,不可用指肚)。
第一節(jié)為風關(guān),第二節(jié)為氣關(guān),第三節(jié)為命關(guān)。正常應當隱現(xiàn)于風關(guān)之內(nèi),呈淡紫色。
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guān)測輕重。
透關(guān)射甲,直達指端,色澤紫黑,病情危重,預后不良。
舌診
原理:舌為臟腑氣血之所榮,舌苔是胃氣上蒸所生。舌與臟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五臟六腑直接或間接通過經(jīng)絡、經(jīng)筋與舌產(chǎn)生聯(lián)系。舌為心之苗竅。舌為脾之外候。舌居口中司味覺。舌苔是胃氣熏蒸谷氣上潮于舌面。
舌尖屬心,舌邊屬肝,舌中屬脾胃,舌根屬腎。
染苔:口服某些飲食或者藥物,可能使舌苔染色。
診斷內(nèi)容:望舌質(zhì)、舌苔。舌質(zhì)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態(tài)、舌下絡脈。
正常舌象:舌質(zhì)淡紅、鮮明、滋潤;舌體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薄白而潤。(淡紅舌,薄白苔)。正常舌象提示臟腑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充足,胃氣旺盛。
影響因素:年齡:兒童舌質(zhì)淡嫩舌苔少。老年人舌質(zhì)暗紅暗紫。性別:女性經(jīng)期前舌質(zhì)偏紅,舌尖邊部有明顯的點刺。氣候環(huán)境等。
舌神:榮舌、枯舌。
榮舌:潤,淡紅,明亮,靈活。主氣血充盈,臟腑機能正常,健康或者病淺,預后良好。
枯舌:干枯,晦暗無光,死板,運動失靈。主氣血衰敗,惡候,病兇。
舌色:淡紅、淡白、紅、絳、青紫。
舌色淡紅:氣血調(diào)和,健康,病淺,預后良好。
舌色淡白:白色部分更多,舌色淺,淡白舌。若無血色(晦暗無光)為枯白舌。淡白舌主氣血兩虛,陽虛??莅咨嘀髅撗獖Z氣。淡白光瑩,脾胃之氣衰敗。
舌色紅:色紅,甚至鮮紅。主熱。舌邊尖略紅,外感風熱。舌鮮紅起芒刺,兼黃厚苔,實熱證。鮮紅少苔,或有裂痕,或紅光無苔,為虛熱。(無苔,裂痕,傷津)舌尖紅,心火上攻。舌邊赤,肝經(jīng)有熱。
舌色絳:較紅色更深,暗紅。主里熱亢盛,陰虛火旺。舌絳少苔無苔裂痕,陰虛火旺,熱病后期,傷灼陰液。舌絳而光亮,胃陰傷。舌絳干枯,腎陰傷。
舌色青紫:全舌淡紫無紅為“青舌”,局部紫斑或舌絳紫為“紫舌”。青紫色斑點,不高于舌面,為瘀斑舌,瘀點舌。主血運不暢。淡紅泛青紫為肺氣壅滯,肝郁血瘀,氣虛無力推動,見于先天性心臟病。
淡白舌轉(zhuǎn)淡紫舌,淡紫而濕,陰寒內(nèi)盛,陽氣被遏,陽氣虛衰,血行不暢。紅紫舌、絳紫舌多為熱毒熾盛,內(nèi)入營血,營陰受灼,津液耗損。
舌形:老嫩、胖瘦、齒痕、點刺、裂紋。
老舌:紋理粗糙、皺縮,堅斂,蒼老,舌色晦暗。主氣血壅滯,實證。
嫩舌:舌質(zhì)細膩,浮胖嬌嫩,舌色淺淡,主虛證。
胖舌:胖大、腫脹。胖大多水濕內(nèi)停。腫脹多酒毒或者熱毒上攻。
瘦舌:瘦小而薄,主氣血兩虛,陰虛。
齒痕舌:主脾虛,水濕內(nèi)盛。胖大齒痕為陽虛水濕內(nèi)盛,寒濕壅盛。淡紅齒痕為脾虛或氣虛。舌紅腫脹齒痕為濕熱痰濁。
點刺舌:點,突起,紅星舌,紅點舌。尖刺,芒刺舌。主臟腑熱極,血分實熱。舌尖點刺,心火亢盛。舌邊點刺,肝膽火旺、舌中點刺,胃腸熱盛。點刺黃燥苔,氣分熱。點刺絳紅無苔,血分熱。
裂紋舌:熱盛津傷,陰虛火旺,血虛不潤,脾虛濕浸。舌色淡白裂紋,血虛不潤。舌色紅赤苔黃燥裂紋,熱盛傷津。舌絳無苔有裂紋,陰虛火旺。淡白胖嫩齒痕,脾虛濕侵。
舌態(tài):痿軟,強硬,歪斜,顫動,吐弄,短縮。
痿軟舌:舌體軟弱無力,痿廢不用。主氣血兩虛,熱灼津傷,陰虧。痿軟淡白無華,氣血兩虛。痿軟紅絳,少苔無苔,外感病后期,熱灼津傷,陰虛火旺。舌痿軟紅絳干枯,肝腎陰虛,舌肌筋脈失養(yǎng)。
強硬舌:舌失柔和,強硬,屈伸不利,不能轉(zhuǎn)動。主熱入心包,高熱傷津,風痰阻絡。熱傷津液,中風,風痰阻絡。強硬紅絳少津,邪熱熾盛。舌體強硬胖大厚膩苔,風痰阻絡。舌強直語言謇澀,肢體麻木、眩暈,中風先兆。
歪斜舌:主中風或者中風先兆。色紫紅,肝風內(nèi)動。
顫動舌:主肝風內(nèi)動。氣血虧虛,陰液虧虛。熱極生風。
吐弄舌:伸出不縮回,吐舌。反復伸舌即回,舐弄口唇,弄舌。主心脾有熱。疫毒攻心,正氣已絕。
短縮舌:舌體卷短,緊縮。主寒凝筋脈,熱極動風,氣血虧虛,肝風夾痰。舌短縮而胖,脾虛不運,痰濁內(nèi)蘊,肝風夾痰。
舌下絡脈:粗、紫,珠子,血瘀。短細,氣血不足。
舌苔:苔質(zhì),苔色。
苔質(zhì):厚薄、潤燥、腐膩、剝落、偏全、真假。
厚薄苔:能否見底。后苔主里證,痰濕,食積。薄苔主表。
由厚轉(zhuǎn)薄,舌上復長新薄白苔,正氣升邪,內(nèi)邪消散,病退。
突然增厚,邪氣極盛,迅速入里。突然苔少,胃氣暴絕。
潤燥苔:干濕適中,潤苔。水分過多,滑苔。無津,裂紋,燥苔。干燥粗糙,摸之礙手,糙苔?;?/span>>潤苔>燥苔>糙苔?;?,寒濕,陽氣虛衰,水液不運,痰飲,水濕。燥苔津液已傷,高熱、大汗、大吐。高熱傷津,伴舌紅。陰液虧虛,舌體瘦小。陽虛,淡白。
膩、腐苔:都厚。顆粒細膩致密,油膩,中厚,刮不掉,膩苔。顆粒粗大,豆腐渣,根底松浮,腐苔。膩苔主濕濁,痰飲,食積。腐苔主食積,痰濕蘊熱。
剝落苔:舌苔部分或全部脫落,舌底光滑無苔,剝落苔。舌面僅存有少量苔,稱為花剝苔。舌苔全部剝落,舌面光滑無苔,鏡面苔不規(guī)則剝落,邊緣凸起,地圖舌。舌苔剝落,但沒有完全剝落,仍有新生苔質(zhì),類剝苔。舌紅剝苔,陰虛。舌淡或者類剝,血虛,氣血兩虛。鏡面,紅絳,胃陰枯竭,陰虛重癥。
偏、全苔:局部苔,偏苔。舌尖,邪未入里,胃氣已傷。中部,痰濁,食濁。舌根,胃滯。
真、假苔:有根苔,無根苔。
苔色:白、黃、灰黑。
白苔:健康,表證,寒證,濕證。薄白而潤,正常,表證初,陽虛內(nèi)寒。薄白滑,外感寒濕,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薄白干,外感風熱。
苔白厚膩,濕濁,痰飲,食積。白厚干,痰濁濕熱,溫熱初期,濕溫病。積粉苔,外感濕熱,濁濕與熱毒相結(jié)。白而燥裂,粗糙,燥熱傷津,陰液虧。
黃苔:淡黃,深黃,焦黃。主熱證,里證。淡黃而潤,黃滑苔,陽虛寒濕,痰飲聚久化熱,氣血虧虛,復感濕熱。黃糙苔,黃瓣苔,焦黃苔。
灰黑苔:主熱盛或寒盛。潤燥判斷寒熱。
舌的神氣和胃氣。神氣:色澤、運動。胃氣:舌苔有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