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全身望診
全身望診的內(nèi)容:望神、望面色 、望形體 、望姿態(tài)
望神
1、 神的概念
廣義——是對生命活動表現(xiàn)于外的各種現(xiàn)象的高度
概括
狹義——指人的意識、思維、精神、情感活動
2、望神是望廣義之神,指通過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外在表現(xiàn)來判斷整體病情的方法。
3、神的產(chǎn)生及與形體的關(guān)系
精氣-先天(化生)/后天(滋養(yǎng))-充養(yǎng)形體(表現(xiàn)與外)-神
4、望神的意義:望神可以了解人體正氣存亡,臟腑精血的盈虧和形體的強弱,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yù)后。
5、望神的要點:神情、眼神、氣色和體態(tài),其中尤應(yīng)注重察目(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目系通于腦,為肝之竅,心之使,神之舍)
6、神的表現(xiàn)類型和意義
1)得神(有神)
表現(xiàn):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應(yīng)靈敏、面色榮潤、兩目靈活明亮、語言清晰、呼吸平穩(wěn) --精充、神旺
病機:正氣充足、精氣充盛(正常)
正氣未傷、精氣未衰(病輕)
意義:正氣未傷,病輕易治, 預(yù)后較好
2)少神(神氣不足)
表現(xiàn):精神不振、面色少華、兩目無神、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作遲緩
病機: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
意義:素體虛弱,病情較輕,病后恢復(fù)
3)失神(無神)
①正虛失神(多見) 表現(xiàn):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無華、兩目呆滯、反應(yīng)遲鈍、呼吸微弱、喘促無力,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精虧、神衰)
病機:精氣大傷,臟腑衰敗
意義:久病重病,預(yù)后較差
②邪盛失神 表現(xiàn):神昏譫語、煩躁不安,或壯熱神昏、 呼吸氣粗,或猝然昏倒、雙手緊握、牙關(guān)緊閉
病機:邪氣亢盛,擾亂心神,或邪阻氣閉,或肝風(fēng)夾痰,上蒙清竅
意義:急性危重病
4)假神
表現(xiàn):久病重病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轉(zhuǎn)好、兩目轉(zhuǎn)亮、語音高亢、食欲大增,想見親人
病機:臟腑精氣極度衰弱,正氣將絕,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絕。
意義:臨終,回光返照,殘燈復(fù)明
5)神亂
①神志不寧:表現(xiàn):煩躁不安,失眠驚悸,多言喜動(易于激動興奮)
病機:多由里熱熾盛、陰虛火旺,心神所擾所致,常見于情志或食積化火、外感熱病或久病陰虧之人
②癲:表現(xiàn):神情呆滯、神情淡漠,或哭笑無常,不敢獨處,或喃喃自語,應(yīng)答錯亂,妄見妄聞
病機:多由情志內(nèi)傷,氣郁痰凝,蒙蔽心神,或先天不足,腦神虛損,漸積而發(fā)(文癡)
③狂:表現(xiàn):狂躁亂動、打人毀物、言行越常、叫罵不避親疏,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病機:多由暴怒傷肝,氣郁化火生痰,痰火擾亂心神,或心肝火盛
④癇:表現(xiàn):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目睛上視、口吐涎沫,醒后如常
病機:多由臟器失調(diào),肝風(fēng)夾痰,或顱腦外傷,或胎氣不足
望色
1、面部色診的原理及意義
(1)氣血外榮: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手足三陽經(jīng)皆上行于頭面,故面部的血脈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
(2)神色相隨:《醫(yī)門法律·望色論》說:“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故望色即可察神。
(3)病邪對應(yīng)面色改變:如赤色多為熱邪,白色多為寒邪,黃色多為濕熱。
(4)五臟應(yīng)五色:分別是青—肝;赤—心;黃—脾;白—肺;黑—腎。
(5)顏面臟腑分部:《素問·刺篇論》把五臟與面部相關(guān)部位劃分為:左頰——肝;右頰——肺;額——心;頦——腎;鼻——脾。
(6)色、澤與疾病的輕重、轉(zhuǎn)歸的關(guān)系
色——屬血、屬陰。
主要反映血液的盛衰和運行情況。在病理狀態(tài)下則反映不同性質(zhì)和不同臟腑的疾病。
澤——屬氣、屬陽。
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xiàn)。可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對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yù)后有重要的意義。
就色與澤而言,澤的多少與有無,對判斷病情輕重和預(yù)后比色更為重要。
2、常色與病色
(1)常色——健康人的面部色澤,中國人為紅黃隱隱,明潤含蓄,表示人體精充神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
常色的分類和影響因素
主色——生來不變的基本面色,各人色澤可略有差異。(稟賦差異)
客色——人與自然相應(yīng),隨四時、晝夜、陰晴等天時變化,面色相應(yīng)而變。
另外,飲酒、七情、運動等也可致面色、膚色有短暫性的改變,均屬常色。
(2)病色——疾病狀態(tài)下的面部色澤。一切反常的色澤都屬病色?;蚧薨悼蓍?,或鮮明暴露等。
善色——五色明亮潤澤者,表示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榮于面,預(yù)后良好。
惡色——五色晦暗枯槁者,表示臟腑精氣衰敗,胃氣不能上榮,預(yù)后較差。
3、五色善惡
五色 | 正常面色 (常色) | 無華面色 (常色) | 輕病面色(善色) | 重病面色(惡色) |
青 | 如以縞裹紺 | 如藍 | 如翠羽 | 如草茲 |
赤 | 如以縞裹朱 | 如赭 | 如雞冠 | 如岯血 |
黃 | 如以縞裹栝實 | 如黃土 | 如蟹腹 | 如枳實 |
白 | 如以縞裹紅 | 如鹽 | 如豕膏 | 如枯骨 |
黑 | 如以縞裹紫 | 如地蒼 | 如烏羽 | 如炲 |
4、五色主病
(1)病色——青色(肝:風(fēng))
痛證——青黑
虛寒——面色淡青
主寒證
實寒——面色青黑,伴劇痛
瘀血——青紫
驚風(fēng)——小兒高熱,眉間、鼻柱、唇周色青紫
(2)病色——赤色(心:暑/火)
實熱證:滿面通紅,壯熱口渴
熱證 虛熱證:面部潮紅,骨蒸盜汗
真寒假熱: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顴紅如妝
(3)病色——黃色(脾:濕)
主病 | 特點 | |
濕證 | 面黃 | |
脾虛 | 氣血虛 | 萎黃:面色淡黃,干萎無澤 |
濕阻 | 黃胖:面黃虛浮 | |
肝郁脾虛 | 蒼黃 | |
黃疸 (面、目、尿俱黃) | 濕熱(肝膽或脾胃) | 陽黃:黃色鮮明如橘子 |
寒濕 | 陰黃:黃色晦暗如煙薰 |
(4)病色——白色(肺:燥)
病機 | 特點 |
氣虛血少 | 淡白無華 |
陽虛 | 晄白虛浮 |
亡陽/實寒/脫血 | 面色蒼白 |
(5)病色——黑色(腎:寒/水)
主病 | 特點 | |
腎虛 | 陽虛 | 面色黧黑 |
陰虛 | 黑而干焦 | |
水飲 | 面色淡黑,眼眶灰黑 | |
寒證 | 面色青黑 | |
瘀血 |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 |
5、臨床意義
(1)可以判斷氣血的盛衰(虛、實);
(2)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質(zhì)(寒、熱);
(3)可以確定疾病的部位;
(4)可以預(yù)測疾病的輕重與預(yù)后。
三、望形體
概念:是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體質(zhì)類型等特征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五體:筋、皮、肉、骨、脈
1、形體強弱
(1)強壯
表現(xiàn):胸廓寬厚,骨骼粗大,肌肉結(jié)實,皮膚潤澤,精力充沛。
病機:內(nèi)臟堅實,氣血旺盛。
意義:不易患病,或預(yù)后良好
(2)羸弱
表現(xiàn):胸廓狹窄,骨骼細小,肌肉瘦削,筋弱無力,皮膚枯槁,精神不振。
病機:內(nèi)臟虛衰,氣血不足,抗病力弱。
意義:容易患病,或預(yù)后較差。
2、形體胖瘦(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kg)/身高(m*m))
(1)肥胖:體重超過正常20%
病機:體胖能食——形氣有余,精氣充足。
體胖食少——形盛氣虛,脾虛有痰。
意義:胖人多陽虛脾弱,多痰,多濕。
易患痰飲、中風(fēng)等病。
(2)消瘦:體重明顯下降超過10%
病機:形瘦能食——中焦有火。
形瘦少食——脾氣虛弱。
意義:瘦人多陰虛、多火、血虛 。(易患虛火、癆嗽等病。)
久病臥床不起,骨瘦如柴者,為臟腑精氣衰竭,氣液干枯,屬病危,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3、體質(zhì)類型
(1)陰陽平和質(zhì)
整體功能平衡協(xié)調(diào)的體質(zhì)。
(2)偏陰質(zhì)
具有偏寒、抑郁、多靜等特點的體質(zhì)。或感邪后易從寒化。
(3)偏陽質(zhì)
具有偏熱、亢奮、多動等特點的體質(zhì)?;蚋行昂笠讖臒峄?。
四、望姿態(tài)(是觀察病人身體的姿勢和動態(tài)以診察病情的方法)
1、姿勢異常
動、強、伸、仰——陽證、熱證、實證
靜、弱、屈、俯——陰證、寒證、虛證
(1)坐姿
坐而喜仰、胸脹氣粗——肺實氣逆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肺虛體弱
但坐不得臥、臥則氣逆咳喘——肺脹、支飲
2)臥姿
面常向里、喜靜懶動——陰證、寒證、虛證
面常向外、躁動不安——陽證、熱證、實證
仰臥伸足、掀去衣被——實熱證(陽盛)
踡臥縮足、喜加衣被——虛寒證(陽虛)
但臥不欲坐、坐則頭暈眼花——氣血不足
2、動態(tài)異常
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中風(fēng)(風(fēng)中臟腑)
瞼、面、唇、指(趾)顫動—動風(fēng)先兆
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頸項強直、兩目上視—肝風(fēng)內(nèi)動
猝然昏倒,四肢厥冷,醒后如?!首C
癇病、痛證、風(fēng)中經(jīng)絡(luò)、中風(fēng)脫證、中風(fēng)閉證
痹病——關(guān)節(jié)腫痛(感于風(fēng)寒濕熱邪)
痿病——肌肉萎縮(脾氣虛)
望診——局部望診
——望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
一、 望頭面
(一)望頭部(與腦、腎、精氣盛衰有關(guān))
重點:頭的大小、外形、囟門、動態(tài)、頭發(fā)的色澤、分布
2、囟門
3、頭搖:肝風(fēng)內(nèi)動(或老年人氣血虧虛)
4、頭發(fā)(發(fā)為血之余、腎之華——察腎氣之盛衰、精血之盈虧)
【青少年白發(fā):并有腰酸、耳鳴——腎虛】【小兒發(fā)結(jié)如穗:并見面黃只收肌瘦——疳積】
5、特殊面容『硬背』
〖五輪學(xué)說〗
心──內(nèi)外眥的血絡(luò)──血輪
肝──黑睛──風(fēng)輪
肺──白睛──氣輪
脾──眼胞──肉輪
腎──瞳人──水輪
3、目態(tài)主病
(三)、望鼻——肺、脾胃
(四)、望口與唇——脾
(五)、望齒與齦——腎、胃
1、望齒
2、望齦
(六)、望咽喉【肺、胃、腎】
三、望軀體:
【主要可診察心、肺、乳房的病變和宗氣的盛衰】
(三)望腹部
四、望四肢—脾
(一)外形
——脾胃虧虛、肝腎不足,見于痿證、中風(fēng)、偏癱等
【二者均屬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
——寒濕內(nèi)侵,絡(luò)脈血瘀
五、望二陰—肝膽
五、望皮膚
(一)皮膚色澤變化及意義
(二)皮膚形態(tài)變化及意義
【有“麻三痘四”之說:發(fā)病高潮出現(xiàn)時間】
【對糖尿病患者兼有疽的,會特難治療。原因有待參詳】
望排出物
排泄物與分泌物的含義:排泄物指人體排出體外的代謝廢物,分泌物指官竅所分泌的液體,在病理情況下其分泌量增大,也成為排出體外的排泄物。二者總稱為排出物。
分泌物:淚、涕、唾、涎、帶下
排泄物:大便、小便、月經(jīng)
病理產(chǎn)物:痰液、嘔吐物
主要觀察:形、色、質(zhì)、量
規(guī)律:色白,質(zhì)稀,無臭——寒、虛、陰
色黃,質(zhì)稠,有臭——熱、實、陽證
痰涎涕唾
痰是由肺和氣道排出的黏液,其中濁而稠者為痰,清而稀者為飲,均屬有形之痰。
涕是鼻腔分泌的 黏液。
涎是從口腔流出的清稀 黏液。
唾是從口腔吐出的帶泡沫的 黏液。
1.痰
⑴ 痰黃粘稠,堅而成塊者,屬熱痰。
(為熱邪煎熬津液所致。)
⑵ 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點者,屬寒痰。
(因寒傷陽氣,氣不化津,濕聚為痰之故。)
⑶ 痰清稀而多泡沫,多屬風(fēng)痰。 (因肝風(fēng)挾痰,上擾清 竅,往往伴有面青眩暈,胸悶或喘急等。)
⑷ 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屬痰濕。
(因脾虛不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故量多而滑利易出。)
⑸ 痰少而粘,難于咯出者,屬燥痰,甚者干咳無痰,或有少量泡沫痰,亦屬肺燥。因秋燥傷肺。
⑹ 痰中帶血,色鮮紅者,為熱傷肺絡(luò)。
(臨床多以陰虛火旺者為多見。若咳吐膿血腥臭痰,或吐膿痰如米粥者,屬肺癰。由熱邪犯肺,熱毒久蓄,肉腐而成膿。)
⑺ 咳吐涎沫,口張氣短者,為肺痿。
2.望涕
1.鼻塞清涕,為外感風(fēng)寒;
2.鼻流濁涕,為外感風(fēng)熱;
3.鼻流清涕,噴嚏不止,稱“鼻鼽”
4.涕濃腥臭,嗅覺減退,經(jīng)久不愈,稱“鼻淵”
為濕熱邪毒蘊阻肺竅。
3.涎與唾
⑴ 口流清涎者,由于脾冷;吐粘涎者,因脾熱。
(臨床之口中涎多,多見于脾胃虛寒 ;口中涎粘,多見于脾胃積熱。)
⑵ 涎自口中流出而不自知,睡則更甚者,多屬脾氣虛不能收攝。小兒胃熱蟲積,也多見流涎
(3)老人口角流涎,為腎虛不攝。
4.望嘔吐物
嘔吐由胃氣上逆所致,可了解病因和病性的寒熱虛實:
(1)嘔吐物清稀無臭 ,多為寒嘔。
(因胃陽不足,難以腐熟水谷,水飲內(nèi)停,致胃失和降,多因脾腎陽衰或寒邪犯胃所致。)
⑵ 嘔吐物穢濁酸臭,多為熱嘔。
(因熱邪犯胃,或肝經(jīng)郁火,致胃熱上逆。)
⑶ 嘔吐物酸腐夾雜不化食物,多屬食積。
(多因暴飲暴食,損傷脾胃,宿食不化,久則腐敗,致胃氣不降,故吐出酸腐食物。若嘔吐不化食物而無酸腐味,多屬氣滯,常頻發(fā)頻止,由肝郁犯胃所致。)
⑷ 嘔吐清水痰涎,伴口干不飲,苔膩胸悶,多屬痰飲。
(脾失健運,則胃內(nèi)停飲,痰飲隨胃氣上逆而吐出。)
⑸ 嘔吐黃綠苦水,多為肝膽濕熱或郁熱。
(肝氣橫逆犯胃,熱迫膽汁上溢,胃失和降而嘔黃綠苦水。)
5.望大便
主要可診察脾胃腸腎的病變,病性的寒熱虛實。
注意形、色、質(zhì)、量的變化:
1 大便清稀,多屬寒濕泄瀉;
2.大便黃褐如糜,多屬濕熱泄瀉;
3.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屬脾虛泄瀉或腎虛泄瀉;
4.大便如粘凍,挾有膿血,多屬痢疾,為大腸濕熱;
5.大便燥結(jié),屬腸道津虧;
6.便血,血色鮮紅,先血后便,為“近血”,因風(fēng)熱灼傷腸絡(luò)或痔瘡、肛裂;血色暗紅或紫黑,先便后血,為“遠血”,為內(nèi)傷勞倦。
6.望小便
主要可診察腎、膀胱、肺、脾、三焦的病變,
了解津液的盈虧,病性的寒熱虛實。
1.小便清長,見于病人多屬虛寒證;
2. 小便短黃,見于病人多屬濕熱證;
3. 尿中帶血,多因熱傷血絡(luò),或濕熱蘊結(jié)膀胱;
4. 尿有砂石,見于石淋,多因濕熱內(nèi)蘊,煎熬成石;
5. 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如脂膏,見于尿 濁、膏淋,多因脾腎虛衰,清濁不分,或濕熱下注,氣化不利。
六·望小兒絡(luò)脈(3歲以下)
食指的第一部位為風(fēng)關(guān),即掌指關(guān)節(jié)橫紋向遠端至第二節(jié)橫紋之間;第二節(jié)為氣關(guān),即第二節(jié)橫紋至第三節(jié)橫紋之間;第三節(jié)為命關(guān),即第三橫紋至末端。(由遠端到近端為:風(fēng),氣,命)
原理:小兒食指脈絡(luò)與成人寸口脈同屬手太陰肺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寸口脈的變化;同時小兒皮膚較薄嫩,食指脈絡(luò)易于顯露,便于觀察
方法:抱小兒向光,醫(yī)師用左手握小兒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適中從命關(guān)向氣關(guān)、風(fēng)關(guān)直推,推數(shù)次,指紋愈推愈明顯,便于觀察
形色主病
正常:色澤淺紅,紅黃相兼,隱隱于風(fēng)關(guān)之內(nèi);不浮露,甚至不明顯
1·浮沉分表里
浮顯易見 —— 表證;沉隱模糊 —— 里證
2·紅紫辨寒熱
鮮紅 —— 外感表證;紫紅 —— 里熱
色青 —— 痛、驚;紫黑 —— 血絡(luò)閉郁
3·淡滯定虛實
色淡 —— 虛證;色滯 —— 實證
4·三關(guān)測輕重(脈絡(luò)延長的機理主要與靜脈壓升高有關(guān))
風(fēng)關(guān) —— 病情輕淺;氣關(guān) —— 病位較深
命關(guān) —— 病情深重;
若脈絡(luò)直接直達指端(透關(guān)射甲)—病多兇險,預(yù)后不佳
5·形狀
脈絡(luò)增粗者,多屬熱癥 實證;變細者,多屬寒癥 虛癥
第五節(jié) 望舌
一.舌診原理
舌與臟腑、經(jīng)絡(luò)、氣血的關(guān)系:舌為心之苗,手少陰心經(jīng)之別系舌本,舍為脾之外候,足太陰脾經(jīng)連舌本,散舌下,腎肝肺經(jīng)也直接或間接與舌相連,故臟腑經(jīng)絡(luò)病變,舌象上都會有所反映。舍的血脈豐富,其榮枯與氣血的盈虧密切相關(guān)。
二.正常舌象
1.主要特征 舌體柔軟靈活,舌色淡紅明潤,舌苔薄白均勻,舌質(zhì)干濕適中。簡稱“淡紅舌,薄白苔”。
2.臨床意義 胃氣旺盛,氣血津液充盈,臟腑功能正常。
三.望舌質(zhì)
1.舌色變化(淡白,紅,絳,紫)的臨床意義
(1)淡白舌:主氣血兩虛,陽虛??莅咨嘀髅撗獖Z氣。
(2)紅舌:主實熱,陰虛。
(3)絳舌:主里熱亢盛,陰虛火旺。
(4)紫舌:主氣血瘀滯。
2.舌形變化(老嫩,胖瘦,點刺,裂紋,齒痕,舌下絡(luò)脈)臨床意義
(1)老嫩舌:老舌多見于實證,嫩舌多見于虛證。
(2)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濕內(nèi)停,痰濕熱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氣血兩虛,陰虛火旺。舌紅胖大者,屬脾胃濕熱或痰熱內(nèi)蘊,或平素嗜酒。
(3)點刺舌:提示臟腑熱極,或為血分熱盛。
(4)裂紋舌:多由邪熱熾盛,陰液虧虛,血虛不潤所致。
(5)齒痕舌:主脾虛,或水濕內(nèi)盛證。
(6)舌下絡(luò)脈:色青或紫者,常為血瘀或陽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3.舌態(tài)變化(強硬,痿軟,顫動,歪斜,吐弄,短縮)的臨床意義
(1)痿軟舌:多見于傷陰或氣血俱虛。
(2)強硬舌:多見于熱入心包,或為高熱傷津,或為風(fēng)痰阻絡(luò)。
(3)歪斜舌:多見于中風(fēng),暗痱,或中風(fēng)先兆。
(4)顫動舌:為肝風(fēng)內(nèi)動的征象??梢驘崾?,陽亢,陰虧,血虛或酒毒內(nèi)蘊所致。
(5)吐弄舌:多為熱甚動風(fēng),或為神識癡呆。
(6)短縮舌:為病情危重的征象。
四.望舌苔
1.苔質(zhì)變化(厚薄,潤燥,腐膩,剝落,真假)
(1)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氣之深淺。
(2)潤燥苔:主要反映體內(nèi)津液的盈虧和輸布情況。
(3)膩腐苔:主痰濁食積,膿腐苔主內(nèi)癰。
(4)剝落苔: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征象。
(5)偏全苔:病中見全苔,常主邪氣散漫,多為痰濕阻滯之征。
(6)真假苔:對辨別疾病的輕重,預(yù)后有重要意義。
2.苔色變化(白 黃 灰 黑)的臨床意義
(1)白苔:可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證,寒證,濕證,亦可見于熱證。
(2)黃苔:主熱證里證。
(3)灰黑苔:主陰寒內(nèi)盛,或里熱熾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