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大福
編輯丨奈奈
文娛價值官解讀:
一部由新導演執(zhí)導的文藝片,以1.6億預售躋身影史第五就已經(jīng)夠匪夷所思,但在首日收獲2.6億后,次日卻又以1100萬畫出一條二十倍差的票房曲線,創(chuàng)影史第一跳水紀錄。這種完全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票房表現(xiàn),即便以夸張的“跨年一吻“的營銷噱頭也無法讓它變得合理。大概也只有在中國這樣的電影市場,才會產(chǎn)生如此畸形的怪胎。
除了涉嫌掛羊頭賣狗肉的虛假營銷外,從片名、海報、到分鏡、鏡頭,都被指抄襲的《地球的最后一夜》(當然,導演可能會說這是“致敬”),讓曾被寄予厚望的新生代導演畢贛,陷入了口碑崩盤的危機。
紫薇星真的要隕落了嗎?
注水?還是病毒式營銷的反噬?
早在半個月前,價值官記者已經(jīng)注意到這部現(xiàn)象級電影的存在。
是的,半個月前,它的預售就已經(jīng)超過7000萬!要知道,這只是新導演畢贛的第二部作品,他的前作《路邊的野餐》的總票房才600萬;主演是黃覺和湯唯,兩個扛不動票房的演員;還是文藝題材,看故事梗概,講的是不知所云的夢境……這樣的電影何以會有如此不可思議的預售成績?
粉絲的解釋是:因為官方在抖音上“跨年一吻”的成功營銷。
12月31日晚9:40那一場電影結束時正好就元旦的0:0分,因此片方在各種通稿和聯(lián)合抖音的營銷里一再強調(diào),當《地球最后的夜晚》在2018最后一夜上映時——“與你愛的人,一吻跨年”。于是,這部電影創(chuàng)造了一個跨年的人造節(jié)日;或者可以說,它其實是一場大型的行為藝術。
但是,即便這個營銷策略確實打動人心,9:40場的電影總票房又能有多少?1.6億的預售是真實存在的嗎?對比以往所有的高票房片,也能看出來,預售好的不外是大IP、進口特效片和火爆電影的續(xù)集,一部文藝片,再怎么營銷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電影票又不是限量的,差半個月預售能到7000萬,別說抖音了,“天音”也沒有這么大的魔力。
所以,當有人實名舉報《地球的最后一夜》票房注水時,記者一點都覺不意外。
還有一證,在預售階段,購票APP就置頂顯示,在近期所有的電影里,只有《地球的最后一夜》不能退票。
電影院為什么不讓這部電影退票?
大家應該記得半年前有一部引發(fā)電影圈大震動的《后來的我們》,片方靠注水推高首日預售,騙進了真觀眾以后,又退票撤注水,讓被傷了元氣的院線實行了很久不讓退票的政策。
退票政策剛解禁不久,又出了一部票房畸高、有相同套路之嫌的電影,電影院為保護自己的利益,為怕再來一次《后來的我們》的騷操作,便做了限定,讓《地球的最后一夜》成為最近唯一一部不讓退票的電影。
而這兩部電影預售奇高的模式如出一轍:
1、病毒式營銷;
2、預售注水引起觀眾跟風。
但,雖然是一樣的病毒營銷,《后來的我們》還是在罵聲中收獲了13億票房,而《地球的最后一夜》次日就1200萬的走勢,總票房3億都懸。
原因在于《后來的我們》營銷的受眾和電影受眾相符,所以觀眾即便是跟風被騙進去,大部分人還是吃得下它的情懷的,影片的質(zhì)量也不差,所以票房沒有大崩,貓眼甚至守住了8分。
但是《地球的最后一夜》的病毒營銷受眾和電影本身受眾相反,裹著浪漫愛情的外衣,實質(zhì)是晦澀難懂的內(nèi)容,觀眾不吃,導致貓眼3.1,淘票票3.4,連文藝大本營的豆瓣分也只有6.8,最終口碑和票房直接雙崩盤。
確實,這完全就是一場是嚴重的欺詐式營銷,多少小年輕,那么重要的跨年夜被你毀了,不反噬給你看?才怪!
文藝片還是萬能的遮羞布嗎?
拋開貨不對版的營銷手段,再說回到電影本身。
全片帶著敘事旁白一樣的腔調(diào),說著一堆不合邏輯更不符合人性的方言,試圖營造一種壓抑的情緒與狀態(tài)。
畢贛用一個多小時,以大量考驗觀眾耐心的長鏡頭去鋪墊男主夢境里的線索、來源。具體演了什么根本記不住,只記得一個人吃蘋果吃了兩分鐘,一個人跳舞跳了兩分鐘,一個彎著背唱歌唱了兩分鐘,四十分鐘才出現(xiàn)片名。至于后面講什么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大部分的人可能撐不住一小時,要么已離場,要么入睡。
演員部分,湯唯演不了農(nóng)村失足女,黃覺也演不了落魄癡情的鄉(xiāng)鎮(zhèn)無業(yè)男,鄉(xiāng)鎮(zhèn)男女最動人的野蠻生命力,被歪曲分解成了扭捏造作的臺詞和各種自以為戲感爆棚的“尬演”。
而人物自帶燈光和穩(wěn)定器俯仰軸抖動極大破壞觀眾沉浸,更不用說在景深和光區(qū)的毫無建樹,讓之前營銷中極力渲染的一個小時的3D長鏡頭更像是一個笑話。
豆瓣電影點贊前兩位的評論
雖是新導演,但畢贛在網(wǎng)上的口碑和存在感都極強,是盤點新生代導演時繞不開的人物,網(wǎng)友更奉送外號“畢紫薇”,取天降紫薇星之意。一致看好他,是能扛得起新生代導演領軍大旗的人物,而能獲此高看,僅憑此前的一部《路邊的野餐》。
價值官記者去年看《路邊的野餐》,散場時因為說了一句不好看,而被同行的“精英”斥責不懂藝術電影,于是,再多吐槽的話也只能生吞下去。確實,記者就是大眾審美趣味的樣本,但也并不是看不了文藝片,今年看的《小偷家族》、《江湖兒女》都覺得好。
無獨有偶,價值官另一位記者去《路邊野餐》曾獲獎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采訪時,一位看過《路邊野餐》的華裔女士說:“是不是我離開祖國時間太長了?為什么我完全看不懂這電影拍的什么意思?那些長鏡頭看的我簡直坐不住?!倍娜鹗空煞蝻@得更包容:“這是一部處女作品,我感覺導演還在探索的過程中。”
文藝片在英文里是“art film”,“藝術片”的翻譯其實更準確。藝術片本身就帶有探索性質(zhì),不是每部電影的目的都是給你講故事,有些電影是展現(xiàn)導演的藝術風格,有些電影是探索講故事的方法,欣賞當然是需要門檻的,所以小眾。
文藝片更突出的是導演個人的審美趣味,情感訴求。而個人訴求本就是極個人的東西,所以有的人能get到,有的get不到,都很正常,跟審美有關,但無法以高低來區(qū)分。只能說明,電影里表述的東西,和觀者的生活體驗、知識結構產(chǎn)生不了鏈接,觀者GET不到你的思考,你埋的各種意義和內(nèi)涵,你表達的自我情緒,僅此而已。不是GET得到,就是審美高,就是陽春白雪; GET不到,就是審美低,就是下里巴人。
畢贛《地球的最后一夜》原來的投資是2000萬,這對于一部文藝片來講,已經(jīng)是不小的投資,但拍攝過程中一再超支,最終耗費7000萬才完工。再有藝術理想的投資人,也不能看著自己辛苦的血汗錢拿來打水漂,所以用商業(yè)片的營銷手段去運作,能看出投資方的不得已。
很多人覺得,這種虛假營銷的方式是殺雞取卵,是在毀畢贛。但對一個導演,尤其是文藝片導演來講,更毀滅性的打擊還是在于對原創(chuàng)力的否定吧。
來看看網(wǎng)友的發(fā)現(xiàn)。
大陸版海報,原圖來自《枕女優(yōu)》封面
法國預告版海報,原圖來自夏加爾的《散步》
如果說海報的“抄襲”與導演無關,那么劇情里的“致敬”,未免多了一些。
除了照搬莫迪亞諾小說和塔可夫斯基電影語言,畢導還致敬了懷爾德、昆汀、戈達爾……但不管是致敬還是抄襲,當你的作品里不論從片名,海報,還是分鏡,鏡頭,都不是你自己的原創(chuàng)時,這樣的一部作品,難道不是一套大型拼貼畫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