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荔枝和古人的故事,大多數(shù)人估計都會想到楊貴妃和蘇軾。
為了能讓心愛的女人吃上新鮮的荔枝,唐玄宗不惜派專人、走千里、經(jīng)酷暑,從南海運回長安,這是愛,你不懂。
蘇東坡就沒這么好運了,他有機會吃到荔枝,是因為一生漂泊,四處貶謫,最后貶謫到鳥不拉屎的惠州,才有緣跟荔枝來一場美麗的邂逅。
這個故事要講明白,有點長,我們要從蘇東坡被貶說起,要不然他到不了惠州,就吃不了荔枝。因為惠州是荔枝的產(chǎn)地,這首詩就叫《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01
▲
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這個人吶,一生剛正不阿,本來是皇帝欽點的“未來宰相”,一開始蘇軾的官運還是不錯的,先后在鳳翔、密州等地做過官,品級雖然不高,但也是逐步上升,未來可期。
但是他錯就錯在太剛正不阿,時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變法,蘇東坡第一次被貶黃州,搞出個“烏臺詩案”差點丟了小命。后來哲宗皇帝繼位,蘇軾被重用,擔任過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位。
如果劇本按照這樣發(fā)展下去,蘇東坡說不定還真是可以當宰相。但這時候,他又開始跟變法作對,不論是支持變法的王安石一黨,還是反對變法的司馬光一黨,蘇東坡兩邊不討好。
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性格太過剛正,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反對的不是變法本身,他認為變法本身是好的,但王安石有些做法不對。后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掌權一棍子把所有的新法廢除,蘇軾說你不要太極端了,只要把王安石不對的地方改掉,好的法令還是要留下的嘛。
這一來,兩黨都得罪了,先后被貶惠州、儋州,蘇東坡有詩云: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02
▲
惠州一絕——荔枝
惠州,在今天的廣東省,你別看現(xiàn)在的廣州經(jīng)濟發(fā)達,在東坡那個年代,可算得上是未開化之地,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你想啊,他既然是被貶,自然不會貶到條件好的地方去享福吧。
蘇東坡本身是個吃貨,豬肉沒人吃,他發(fā)明個東坡肉,還寫篇文章來歌頌,叫《豬肉頌》;沒錢吃肉,就去買沒人要的羊脊骨,啃完之后狗都不愿意再啃,因為一絲絲肉都沒有了,他給起個名字叫“羊蝎子”,到現(xiàn)在賣的還挺貴。
就這么個吃貨,到了惠州,遇到荔枝,那還不一見傾心?。織钯F妃都愛吃的水果誒,杜牧詩云: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就是對荔枝作的最好的廣告,想必東坡也是早有耳聞,但沒有吃過,這次到了惠州,荔枝的故鄉(xiāng),非要吃個夠不可,甚至為了荔枝,死在嶺南也在所不惜: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03
▲
三百顆荔枝,到底是多少?
說三百顆,這是夸張了,要真一次吃300顆荔枝,就算你胃夠大,恐怕身體也遭不住。據(jù)說這句話是當?shù)匾痪渫猎?,原話是說:一啖荔枝三把火。意思是說荔枝吃多了上火。但是你也知道,蘇東坡是四川人,他所在的地方在廣東,語言是個很大的障礙,我作為一個四川人,讓我聽粵語,那簡直是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想必東坡聽到廣東話的時候也跟我一樣的感受,于是,他就把“一啖荔枝三把火”聽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
當然,以上只是個趣聞,供大家一笑。
實際上,三百顆就是個夸張的說法,蘇東坡想說明自己對荔枝的喜愛,就夸大了吃勵志的數(shù)量。這是人們管用的手法,日常生活中,你吃到一種好吃的菜,是不是也會說哇塞,我能吃10大碗,一個道理。
夸張手法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就更多了,李白是個中好手,他喝酒,張口就來:
會須一飲三百杯。
真喝了300杯嗎?別說那時候酒度數(shù)低,讓你和300杯水也遭不住啊。
再來,他形容愁,是這樣的: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真有三千丈白發(fā)嗎?白發(fā)魔女都在角落瑟瑟發(fā)抖!再來,他形容瀑布壯觀,是這樣的: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真有三千尺嗎?小學生都知道,這是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再來,他形容高樓,是這樣的: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樓真有百尺高嗎?如果他活到現(xiàn)在,那還真有……
喜歡記得來一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