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公認的毛筆拿筆方式其實早在古代就...
我們現在公認的毛筆拿筆方式其實早在古代就已經被普遍推崇了!
古人執(zhí)筆的方式豐富多樣,比如:執(zhí)管法、二指單勾、雙鉤、雙鉤拔鐙、撮管、拙管、搦管、平覆法、異立法等等,但被認為是“正中“而且使用最普遍的要數雙鉤拔鐙執(zhí)筆方式!
1.關于“撥鐙”的爭議
有人將“鐙“解釋為馬鐙,指虎口如馬鐙的形狀;有人說是”燈“,撥鐙指撥燈芯的動作。
比如陳繹曾《翰林要訣》 “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圓活易轉動也。鐙即 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zhí)筆管淺,則易轉動也”。
又如朱履貞《書學捷要》“書有撥鐙法,鐙,古燈字,撥鐙者,聚大指、食指、中指撮管杪,若執(zhí)鐙挑而撥鐙,即雙鉤法”。
而現任書協主席孫曉云《書法有法》一書只關于“撥鐙“更是直接匯總了以上兩家的觀點。
也有人認為撥鐙法執(zhí)筆時虎口要圓,個人認為這是錯誤的,如果要使虎口呈圓形,拇指關節(jié)就得呈直角彎屈,這樣一來只有拇指尖能接觸筆桿,在這種情況下拇指不好使力的。
2. “雙鉤撥鐙法“是怎么執(zhí)筆?
其實沒那么玄乎,也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毛筆拿筆方式,古人稱之為雙鉤撥鐙法,并將每手指的動作方式給了具體說明。
如朱履貞《書學捷要》“雙鉤者,食指、中指尖鉤筆向下,大指拓住,名指、小指,屈而虛懸,幫附中指,不得著筆,則虎口開,掌自虛,指自實矣”?!跋鄠髌咦謸茜嫹ㄔ唬簲L、壓、鉤、揭、抵、拒、導?!?擫謂大指上節(jié)骨下端,壓謂捺食指中節(jié)骨旁,鉤謂中指鉤筆令向下,揭謂名指甲肉際揭筆,抵、拒即鉤、揭之重復,導謂小指附名指導送”。
#書法交流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