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文各家講解
第359條: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反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傷寒邪自傳表,為本自寒下,醫(yī)反吐下,損傷正氣,寒氣內為格拒。經曰;格則吐逆。食入口即吐,謂之寒格,更復吐下,則重虛而死,是更逆吐下,與干姜黃連黃孝人參湯,以通寒格。
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寒格,謂藥寒致成格拒也。干姜人參,正治以遇其吐;黃連黃芩,反佐以通其格。
喻嘉言《尚論篇》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本自寒下,是其人之平素胃寒下利也,較上條之轉氣下趨少腹者,更為已然之事矣。所以才病傷寒,即不可妄行吐下,與病人舊微瀟,不可服梔子湯互意。舊微瀟而用梔子,則易涌易泄;本自寒下,而施吐下,則吐下更逆,其理甚明,注家不會其意。寒格者,因誤施吐下之寒藥,致成格拒也。若食入口即吐,格拒極矣,故用干姜、人參以溫補其胃,用黃連、黃芩之苦以下逆氣,而解入里之熱邪也。
張志聰《傷寒論集注》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寒本自寒下者,言傷寒本從于寒而下利也。醫(yī)復吐下之,則正氣虛而寒氣內格矣。更逆吐下,即醫(yī)復吐下之之謂也。若食人口即吐,即寒格之謂也。按《平脈篇》曰:'格則吐逆。'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者,厥陰風氣在上,火熱在中,標陰在下,故以苓、連清中上之風熱,干姜溫下利之陰寒,人參補中土而調和其上下。
張錫駒《傷寒論直解》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注】厥陰標陰在下,故傷寒本自寒下也,醫(yī)復吐下之,則寒在下而反格陽于上矣。又申言寒本在下而更逆之以吐下,則格陽在上,虛熱不納,故食入口即吐也。黃芩、黃連清在上之陽熱,干姜溫在下之陰寒,人參補中土而和其上下焉。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傷寒本自寒下,蓋即太陰腹?jié)M自利之證,醫(yī)不知而復吐下之,里氣遂虛,陰寒益甚,胃中之陽被格而上逆,脾中之陰被仰而下注,得不倍增吐下乎?至食人口即吐,則逆之甚矣。若以寒治逆,則寒下轉增;或僅投溫劑,則必格拒而不入。故以連、苓之苦,以通寒格;參、姜之溫,以復正氣,而逐陰邪也。
柯琴《傷寒來蘇集》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苓人參湯主之。
治之小誤,變癥亦輕,故制方用瀉心之半。上焦寒格,用參、姜;心下蓄熱,故用芩、連;嘔家不喜甘,故去甘草;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氣,故不用姜、夏。要知寒熱相阻,則為格癥;寒熱相結,則為痞癥。
吳謙《醫(yī)宗金鑒》
無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反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注】傷寒,人平日本自虛寒利下,醫(yī)復吐下之,則上熱為下寒所格,蓋以寒本在下,而更逆之以吐下,下因下而愈寒,上因上而愈熱。若火之上炎,食入口即吐,不宜于橘、半、甘草,以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此言厥陰因吐下而為格陽證也。若湯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許,徐徐呷之。此少變古法,屢驗。
陳伯壇《讀過傷寒論》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苓人參湯主之。
厥陰禁下亦禁吐,惟病在胸中始須吐,惟厥應下,未嘗曰熱應下。非恐吐下藥戕賊其陰臟也,恐犯胃氣及上二焦,便足制厥陰之生命而有余。誤治固難辭其咎,亦厥陰之病狀足以惑人也。假如傷寒本自寒下,固自與熱利下重迥殊,特非厥利,亦非利而厥,夫誰信其為寒乎?彼非臟有寒也。寒邪本自寒,不干動其臟陰則不厥,且其上有少陽在,寒邪畏避厥陰中見之熱,自尋下路而出,正無形之愈兆也。獨是寒則凝,厥陰又主闔,闔而且凝,其下必不快,故不曰寒利曰寒下。知者見之謂之寒,不知者見之謂之下而已。茍不忖其本而齊其末,則寒下者熱必上,其上當有火郁未發(fā)之端倪?;蛞善湫敖Y在胸者有之,遂不暇計其已下而復吐之。吐之則提挈其寒,不為寒下而為熱上,邪并于陰則寒,邪并于陽則熱。緣上二焦有不陽之熱在故也。只可謂之熱與熱爭,無所謂之寒格也。但與黃連、黃芩去熱邪,則少陽不為熱邪逼處矣。無如其因吐之不愈,而復下之,又將熱邪分其半,留于胃之上院則熱,墜于胃之下院則寒。緣下藥寒,復還其本來之寒故也。夫使盡復其本來之寒,正好趁其寒之未下,但與人參、干姜,則不寒矣。無如其寒氣仍親上,欲與上熱相聯絡,是又只可謂之其本寒,其標熱,亦無所謂之寒格也。醫(yī)者亦知少陽已牽入胃之上脘乎?夫出胃之上口者上焦也,并胃中者中焦也,少陽之所在地者也。彼吐之猶未牽入少陽,下之則牽入少陽。令少陽之火氣,與余邪之熱氣合為一,為寒氣所不容則格矣。寒氣非格拒邪氣也,乃格拒陽氣也;固不肯下,亦不肯吐也。吐固逆,不吐亦逆;下固逆,不下亦逆。吐藥為下藥所持,更逆其吐;下藥為吐藥所持,更逆其下。逆則從逆,《經》謂之更逆更從。始為吐下之逆,繼為不吐不下之逆,故曰更也。若食入口即吐,不食則不吐,吐食不吐邪,吃虧尤在食。曰即吐,非朝食暮吐之比,不涉胃中虛冷之問題,《經》謂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督饏T》食已即吐主大黃甘草,大抵即吐不離乎火熱。然壯火食氣,正求救于食,熱當消谷,亦樂得引食,明明食入,便非不欲食與不能食。胡不俟食已而吐,竟入口即吐耶?蓋寒氣間接拒食,則火熱之直接拒食尤力也。設與大黃甘草湯,必重寒其胃,少陽稟氣于胃,弗治則少陽又先死矣。'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句,詳注方后。
干姜黃連黃苓人參湯方
干姜 黃苓 黃連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本方非治厥陰病也。治誤治厥陰病,病在胃氣及上二焦也。本自寒下不須治,行所無事下其寒,無取乎藥。參、姜雖與寒下無抵觸,芩、連與寒下有抵觸也。惟醫(yī)者置少陽于格殺之中,故立一矢貫雙之劑,弋盡熱邪寒邪耳。獨是上文黃芩湯有禁也,寧不顧慮徹其熱、除其熱耶?得毋恃有干姜耶?非也。黃芩湯除其熱反不能除熱,黃芩除熱又不除其熱,且能保存其熱也。黃芩與其熱非反對,猶乎干姜與其熱非反對也。然則主芩可也,主姜可也,參、連又何作用耶?芩主熱,不能治寒邪翻上而為熱;姜主寒,不能治熱邪從上覆下而為寒。蓋更逆吐下,不啻顛倒寒熱如轆鏟,必有黃連之降,而后逆取其自寒而之熱,有人參之升,而后逆取其自熱而之寒也。夫豈非寒熱更逆已哉?吐逆胃之中脫則不能容,下逆胃之上脘則不能納。中院逆,則上焦不能通于下;上院逆,則中焦不能通于上。是又顛倒胃氣上二焦如轆。要皆誤吐、誤下為原動力,不吐、不下是反動力。迎其欲吐不吐、欲下不下之機,導之于不吐、不下,消息其本自寒下之病情,轉移其食入即吐之病狀,令胃氣及上二焦,遂其性而復其位,才是本方真詮也。四味等分各三兩,對于寒熱酌其平。彼半夏瀉心、生姜瀉心,何嘗無芩、連、參、姜,而等分有差者?彼方有偏重,本方無偏重也;彼方攻其痞,本方平其格。皆有環(huán)繞上下之妙,二方亦異曲同工者也。
曹穎甫《傷寒發(fā)微》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下之,寒格,更逆吐。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苓人參湯主之。(此條訂正)
傷寒本自寒下,此厥陰證之寒濕下利,同于太陰、少陰之證也,于法當溫。乃醫(yī)以為協(xié)熱利,循《內經》通因通用之例,而更以承氣湯下之,于是腸胃虛寒,阻格膈上之陽氣。夫胃氣寒者,多病吐逆。伏寒在內,格陽于上,謂之寒格。寒結于腸胃,則十二指腸不能容膽汁之灌輸,少陽上逆,必病嘔吐,故有食入口中即吐之變。則其證為胸中有熱,腸胃有寒邪。然則“醫(yī)復吐下之”,當云“醫(yī)復下之”;“寒格更逆吐下”,當云“寒格更逆吐”。前句“吐”字,后句“下”字,皆衍文耳。蓋此證與《太陽篇》嘔而腹痛之黃連湯證略同,故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治亦與黃連湯相似,所不同者,惟彼方多甘草、桂枝、半夏、大棗而無黃芩耳。按:《金匱》下利脈滑者,當有所去,大承氣湯主之。是知熱利原有當用下法者,醫(yī)乃誤寒利為熱利而復下之耳,治法無下利而使之吐者,故知“吐”字當衍也。《太陽篇》嘔而腹痛,為上熱下寒,其為寒格逆吐之證,與此正同,而方治之并用黃連、干姜,亦與此同,故知當云“寒格更逆吐”,而“下”字當衍也。
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復吐下之,《玉函》《千金翼》《全 書》作“復吐之”?!队窈窡o“若”字,“即吐”作“即出者”。
王肯堂云:按,本自寒下,恐是本自吐下,玩“復”字可見。蓋胃寒則吐,下寒則利,胃寒者不宜吐,醫(yī)反吐之,則傷胃氣,遂成寒格。下文文氣不貫,當有闕文。
《醫(yī)宗金鑒》云:經論中,并無寒下之病,亦無寒下之文,玩本條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當是“格”字,文義始屬。注家皆釋胃寒下利,不但文義不屬,且與芩、連之藥不合。
丹波元簡云:柯本刪“更逆吐下”四字。要之此條,必有誤脫。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柯韻伯云:傷寒吐下后,食入口即吐,此寒邪格熱于上焦也,雖不痞硬,而病本于心,故用瀉心之半,調其寒熱,以至和平。去生姜、半夏者,心下無水氣也。不用甘草、大棗者,嘔不宜甘也。
《醫(yī)宗金鑒》云: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熱格也。寒格,當以理中湯,溫其太陰,加丁香降其寒逆,可也;熱格,當用干姜、人參安胃,黃連、黃芩降胃火也。
丹波元簡云:《金匱》: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金鑒》注文,與此條意同。
《保幼大全》:四味人參湯,治傷寒脈遲,胃冷嘔吐。即本方。
冉雪峰《冉注傷寒論》
暫無
胡希恕《胡希恕傷寒論講座》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反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這一段,注家都說是有錯簡。的確頭一句話是不好解釋。
“傷寒本自寒下”,你由這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了,“醫(yī)復吐下之”以后有個“寒格”,“更逆吐下”,可見他以前就“寒格”,寒格嘔吐啊。什么叫作寒格呢?就是寒格于心下,就是胃(的部位),胃虛有寒。
那么上邊是熱,你看后邊的方劑也知道了,就是胸中煩熱,吐。為什么吐呢?胃虛有水、寒,他是這么一個病。
你要就“傷寒本自寒下”簡直就不好講。你要看到后邊的“寒格”,這個“寒下”就指著“寒格”說的,本來他寒格,就是寒格于中,熱在上頭,所以他要吐。
那么這個時候你再吐,吐我們前面講過,一吐則內煩就發(fā)生,什么叫內煩?就使胃不和了。他本來就吐,有寒格,你再吃吐藥,他更要吐了。所以(吃)吐藥之后老是要慍慍欲吐。那么“下”呢,更不行了。下使著胃虛,寒更往上,所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嘛,胃虛了,那么底下寒更往上攻。
所以這兩個方面構成“食入口即吐”,那比一開始這寒格還兇了。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那么這一節(jié)他都論下利呀,那么(本條)這個沒提下利,但是就方劑上(干姜芩連人參湯)看呢?肯定是下利。我們看看這個方劑,干姜、人參,這是理中氣了。
任應秋《傷寒論語譯》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反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薄俊队窈洝贰肚Ы鹨矸健贰吨倬叭珪罚骸皬屯孪轮弊鳌皬屯轮保瑹o“下”字?!队窈洝罚簾o“若”字;“即吐”作“即出者”;“黃連”下無“人參”兩字?!肚Ы鹨矸健罚骸昂瘛鄙嫌小岸弊?。
【音義】格,變革也,不服,也叫作“格”。
【句釋】“寒下”,即腸功能衰減而下利。“寒格”,即胃腸機能愈趨衰減的意思。
【串解】成無己云:“傷寒邪自傳表,為本自寒下,醫(yī)反吐下,損傷正氣,寒氣內為格拒。經曰:格則吐逆。食入口即吐,謂之寒格,更復吐下,則重虛而死,是更逆吐下,與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以通寒格?!?/p>
本條為衰弱型的胃腸炎癥,惟其為炎癥,所以用黃連、黃芩,惟其為衰弱型,所以用干姜、人參。
【語譯】患傷寒病,腸功能本來已經衰減而腹瀉了,醫(yī)生又連續(xù)地使用催吐和瀉下劑,于是更引起胃腸功能的衰減變化,腹瀉既嚴重,更加嘔吐,連飲食都吃不下了,這時可以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消炎,并振奮腸胃功能。
【釋方】陸淵雷云:“凡朝食暮吐者,責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責其胃熱,胃熱,故用芩連,本方證,胃雖熱而腸則寒,故芩連與干姜并用。”人參在本方尤具有強壯作用。
劉渡舟《傷寒論詮解》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反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解析】本條論述“寒格”的證治。
傷寒本因寒邪而下利,醫(yī)者誤以為實熱而用吐下的方法治療,從而使里氣更虛,氣機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而致寒熱格拒。胃陽被格而逆于上,則“食入口即吐”;脾陽被抑而清氣不升,則下利更甚。因此病“本自寒下”,而又誤治傷陽使寒者更寒,上熱被下寒所格拒,而中焦不能斡旋交通,故稱之為“寒格”。
嘔吐有寒熱之分,一般說,因于寒者多表現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因于熱者,則多是“食已即吐”。本證食入口即吐,當屬熱證。但由于這種熱是來自于吐下后的寒格,因而熱只表現在上,而在下者仍還是寒。上熱下寒,故吐利交作,治宜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清上溫下。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用黃連、黃芩苦寒以泄上熱,干姜溫脾以祛下寒,人參健脾補虛,以復中焦升降之能。本方寒熱并用,苦降辛開,干姜又可從其上熱,引導芩連入內,使之不發(fā)生格拒,所以,陳修園認為此方也治火邪上逆的嘔吐,如把干姜改為生姜則更有療效。
倪海廈《傷寒論》
「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本自寒下,本來有寒在下焦,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這也是上熱下寒的癥狀、但是并沒有下利。
張仲景講食入口即吐有一個是大黃甘草湯證,大黃二甘草一,這是胃家的熱實,熱而且有實在中間,東西吃下去馬上吐掉,這里的飲食入口即吐也是,但是這個入口即吐是虛熱,病人本身已經被吐、下,腸胃津液已經傷到了,本來就是寒的、所以用干姜來去寒,又有虛熱,熱就是炎,本身有發(fā)炎,有病毒,但是沒有食物堵在里面,所以用黃芩、黃連來消炎,這人被吐被下腸胃津液一定傷到了,所以加人參,這種病人的癥狀有的時候舌苔白的有的時候黃的,不一定,下利臭,有的時候下利臭舌苔白的,代表寒盛里面又有熱,這是虛熱不是實熱。這個方常用來治療現在說的胰臟癌,另外一個胰臟癌常用的處方是旋覆代赭湯加干姜吳茱萸,這是用在病人嚴重嘔吐、嘔酸很多的時候;胰臟癌的病人如果還有往來寒熱,就會用到小柴胡湯。
手術開刀,手術前不能吃東西,手術后又沒吃東西,要等到放屁出來才能吃,由于腸子都黏在一起,這時候最好用的就是獨參湯,單獨一味人參。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四味藥等量,各開三錢,干姜溫胃寒,黃連、黃芩清腸熱,吐、利以后,津液傷到了,一定加人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