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頓大餐
一大波肉向你襲來
“貼秋膘”的定義,民俗學泰斗張紫晨主編的《中外民俗學詞典》這樣說:“貼秋膘,亦稱'搶秋膘’或'補秋膘’……指立秋日食用厚味美食佳肴,目的在于彌補盛暑夏日身體之消耗。一般多以肉食為主,喻以肉貼膘之意。其中白切肉、紅燜肉、肉餡餃子等均為貼秋膘之上好食品?!?/span>
這是一則有味道的定義,給“秋天第一頓大餐”吃什么,先上了三道硬菜。而現(xiàn)代人貼秋膘,不再像過往那般,是為了生存的舉動,而更多變成了一種生活中會隨時令而起的口頭語,以及通過美食承載的集體記憶。
大肘子vs.炙子烤肉,哪個是你的菜?
有學說認為,貼秋膘的起源時間可上溯到周朝的《禮記》,但是對于北京地區(qū)的貼秋膘傳統(tǒng),有一種說法是源于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祖籍”為黑龍江地區(qū)),他遷都北京后為豬肉的“實力代言”。
清朝光緒年間,北京的賣醬肘子的熟食店以西單的天福號、東四的普云樓為最。普云樓出現(xiàn)在姜文電影《邪不壓正》中,已隱入歷史。而天福號的醬肘子如今還是老北京貼秋膘的“伴手禮”。由于用了經(jīng)年老湯,所以口感咸鮮松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而在美食達人汪曾祺那里,則提供了老北京貼秋膘的另一個選項——吃炙子烤肉。至今仍然是流行的美食。
在當時,“炙子”是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果木,切成薄片的羊肉或牛肉,“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蓖衾舷壬P下,貼秋膘有了DIY的樂趣。
老北京的炙子烤肉有“三巨頭”:虎坊橋的烤肉劉、什剎海的烤肉季、宣武門的烤肉宛??救饧疽匝蛉鉃橹鳎x后腿、上腦的精肉;烤肉宛則主打牛肉,切肉要“三寸長,一寸寬,薄如紙”??救鈩t事先腌過,烤好后不用蘸任何佐料。
而北京普通老百姓家,自己做貼秋膘的吃食,最接地氣的吃法,莫過于煮白肉了。這道脫胎于滿族祭祀的“燒燎白煮”的美食,用清水煮熟的五花肉,切成薄可透亮的肉片,蘸上韭菜花、紅醬豆腐汁、或蒜汁食用,清爽解膩,肉香在口中綻開,這個立秋便圓滿了。
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山里長的,全都能貼
也有觀點認為,貼秋膘起源于東北,是滿族的飲食文化。
滿族人愛吃豬肉,立秋到來之際,用白水煮豬肉,即上文說的老北京煮白肉的前身。早先用關(guān)外的黑豬做“燒燎白煮”,其中的燒燎,就是用帶皮豬肉用松木炭火來烤,存在著漁獵文化的痕跡。鮮為人知的是,除了四只腳的家畜,滿族人貼秋膘還吃一只腳的蘑菇、以及沒有腳的魚。
更刷新認知的是,豪橫的東北滿族人,秋天竟然還會貼“素”膘:自己種的,可以吃清燉圓白菜;山上采的,可以吃蕨菜、蔞蒿(蘇軾寫的“蔞蒿滿地蘆芽短”,在東北也有)。從古至今,我國遼寧省的滿族、錫伯族聚居區(qū),“貼秋膘”一直是迎接秋天的重要習俗。
在遼寧地區(qū),還把立秋日貼秋膘叫做“吃秋飽”,肉類當然解饞,管飽還需要碳水的助攻,所以在海城、錦縣等地,主要以肉面為主,而義縣等地多吃餃子、餅等肉餡面食。
不過,以米食為主的東北地區(qū),貼秋膘吃餃子的傳統(tǒng),是不是山東人闖關(guān)東帶過去的,還有待考證,因為山東地區(qū)立秋這天多吃餃子,有“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之說。和“上車餃子下車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上了立秋“這趟車”,餃子也是萬能的“通行證”。
在江蘇鹽城,當?shù)赜小梆妫▃hù)夏”的傳統(tǒng)。伏天人們胃口不佳,導致不少人消瘦。在民間,流行用懸秤稱人,大多數(shù)情況是稱小孩,因為早先胖瘦是人們評判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就叫“疰夏”。
鹽城的普通百姓家,貼秋膘首選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還吃燉雞、燉鴨。紅燒魚也是鹽城人貼秋膘的明星選項。
在無錫,老少咸宜的貼秋膘方式,當?shù)厝耸邪司艜扑]醬排骨。無錫醬排骨色澤醬紅,滋味醇厚,甜咸適宜。肉很酥爛的口感,被無錫人親切地昵稱為“肉骨頭”。
無錫醬排骨說是肉骨頭,其實也是“偽命題”,因為排骨上肉的比例要遠大于骨頭。據(jù)史料顯示,這道菜產(chǎn)生于光緒年間,原是為了充分利用剩下的脊骨和肋骨,加佐料調(diào)味,煮透燜得酥爛,當作下酒菜的。沒想到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成為了無錫的代表性美食之一,對老人小非常友好的口感,讓人可以放心大口貼秋膘。
而揚州人貼秋膘,獅子頭必須榜上有名。梁實秋早在《雅舍談吃》中就安利過這道名菜。揚州獅子頭最傳統(tǒng)的做法,要純手工細切,不能將纖維斬斷,還要做到肥瘦分離。肥肉丁的大小像石榴籽兒,玲瓏剔透。而瘦肉丁的大小則如火柴頭,粒粒分明。
對于獅子頭的肥瘦比例,專家們觀點各異。袁枚的《隨園食單》說:“肥瘦各半,用纖合勻”;而梁實秋認為,“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須筋絡(luò)糾結(jié)于其間”;汪曾祺則說,“愛吃肥的亦可肥七瘦三”。梁和汪竟給出了相反的意見,看來獅子頭也是眾口難調(diào)。貼個秋膘,比例還是按個人口味,吃著舒服最好。
在浙江湖州,貼秋膘最地道的打開方式就是吃湖羊。唐魯孫在《酸甜苦辣咸》中,盛贊湖羊“潤氣蒸香,腴滑不膩,可算獨步江南”。入秋的湖羊,上膘正肥,支一口柴火大鍋,慢燉到酥爛,濃油赤醬,滿街飄香。
湖州人貼秋膘,能與紅燒羊肉平分秋色的,只有白切羊肉了。當?shù)厝朔Q之為板羊肉。做法類似無錫的壓板羊肉,切大塊下鍋,壓重物文火慢燉,這樣能保證羊肉酥爛而不散。等到冷藏凍實,放到白案子切城條塊,望之如粉色水晶,口感酥滑,緊致彈牙,香氣因冷凝更加醇厚。
而在作家崔岱遠的貼秋膘“手賬”里,南方的貼秋膘是“豪橫并精致著”,單拎出來紅燒肉,都有很多貼秋膘流派:上海用花雕酒煮得酥潤的本幫紅燒肉;蘇州濃油赤醬、甜而不黏的蘇式紅燒肉;湖南紅亮微辣,只炒糖色不加一滴醬油的湘式紅燒肉……
福建武夷山區(qū)貼秋膘吃的紅燒肉,卻在精致中透著野趣。用老火柴鍋來做紅燒肉,再用泡武夷巖茶的茶水焯肉去腥,調(diào)入農(nóng)家自釀的米酒,一盤肉香、 茶香、酒香,三重加持,給人穿透味蕾的極致體驗。
所以,中國哪里的秋天大餐最好吃呢?答案自然是故鄉(xiāng)的。
貼秋膘,是一個橫跨多民族的共同文化記憶,在物質(zhì)豐裕的現(xiàn)代,也許不再需要固定的形式。但這個名詞放到當下,卻依然有新著的況味,在很多時候,貼秋膘更像是一個可以放縱一把,大口吃肉的快樂由頭。
畢竟,比起很快就缺乏新鮮感的“秋天第一杯奶茶”風潮,大口吃肉才是中國人秋天的正經(jīng)大事?。?/strong>
文 | 鹿鳴谷
編輯 | 小球藻
圖片編輯 | 冰凌渡
??
參考資料
《中外民俗學詞典》·張紫晨主編
《隨園食單》·袁枚著
《人間有味》·汪曾祺著
《雅舍談吃》·梁實秋著
《酸甜苦辣咸》·唐魯孫著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