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jié)約”的小猴子
中山市東區(qū)朗晴小學/劉曉男
《小猴子下山》是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4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滲透著責任意識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如《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正是教育小朋友們做事情要明確目標,始終如一。課文生動有趣,還配了5幅生動形象的插圖,圖文一一對應,按理來說,這應該是一篇很好上的課文,換句話說,這應該是一篇教師輕易就能完成教學目標的課文。
可惜的是,在我課堂結束之際,我問孩子們,“經(jīng)過了這件事情,小猴子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孩子們踴躍地回答道:“它知道了不能浪費糧食!”“它明白了浪費糧食是可恥的!”,還有一位同學鏗鏘有力地說道:“它以后要當一只勤儉節(jié)約的小猴子!”孩子那堅定的神情,擲地有聲的字句提醒著我,這節(jié)課糟糕透了。果然,下課后,在后面聽課的老師們立刻問我,這節(jié)課是不是準備得很倉促。確實,短暫的時間讓我的思考的深度有所欠缺。但,這并不是失敗的理由。經(jīng)過了一整天的分析與反思,我明白了,這節(jié)課的失敗在于我的內心沒有教學目標,我的眼里沒有看見學生。
其實,這是一篇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先掰了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摘西瓜,看見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進樹林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眾所周知,統(tǒng)編教材采用的是“雙線組元”,每個單元都有其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及人文要素。人文要素不用說,便是教育孩子做事要有目標,不能三心二意。至于語文要素,則是課文所在單元的要求——“根據(jù)課文信息做簡單推斷?!边@也是《小猴子下山》這一課的訓練重點,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整合信息,對“小猴子最后為什么會空著手回家去”作出推斷。當然,課文反復的結構及鮮明的語言也很有特色,課文前4個自然的都是按照”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樣,做了什么”這樣的語言形式來構段的,文中出現(xiàn)“掰、扛、扔”等動詞,以及“又____又_____”的詞語形式,這統(tǒng)統(tǒng)都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這么說來,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好幾個:第一當然是識字、寫字;第二是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并在這過程中理解動詞,積累“又__又___”形式的詞語;第三則是借助插圖,讀懂故事,并說說故事情節(jié);第四則是推斷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標的道理。四個目標在第一課時中能夠全部講完嗎?顯然,這是行不通的。但遺憾的是,我確實是這么做的。
這節(jié)課我采取了集中識字的方法,通過拼音識字、字理識字、偏旁識字及動作識字等方法認識了12個生字。接著通過問題“小猴子回到家以后可后悔了,他在回想自己做了什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復述故事,并在這過程中練習朗讀,感悟故事主題,幫小猴子總結自己以后該怎么做。最后,書寫“非、?!眱蓚€字。開始時,我還為自己設計的“問題支架”而沾沾自喜,設想學生會沿著問題反向思考,在復述故事的過程中感悟故事的道理。可在課堂上,完全達不到效果?,F(xiàn)在,細細想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在學生完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一節(jié)課想得到這么多,根本是異想天開。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類字有12個,其中7個都是跟手部動作有關的詞語,教師可以采取隨文識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動作去識記。另外,應該將目標集中在“語言訓練”或“思維訓練”,即是通過觀察圖片,仿照課文說說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又或是通過完成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推斷故事的的發(fā)展。在這一目標確確實實落地時,學生也自然能理解小猴子最后為什么空著手回家。不至于會在課堂上鬧出“要當一只'勤儉節(jié)約’的小猴子”這樣的笑話。顯然,這節(jié)課是失敗的。其實,在教學另一篇課文時,由于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得太低,而導致課堂淺顯、無深度。因此,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有意識地把目標定得高一些??烧?jié)課下來,更像是教師在走流程,看不清目標,更看不到學生的成長,可以說是一節(jié)浪費學生時間的課。但,所幸,這節(jié)課讓我看到了自己顯著的問題。
想要上好一節(jié)課,我想,我們心中一定要謹記課程標準,了解教材,熟悉學生的學情,主要才能把握好教學的尺度。但比這更重要的,我們不能盲目模仿他人而丟了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