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歷史是客觀的,但記述者永遠都是有立場的。更主要的是,不論誰記述歷史,也會夾雜自己的情感色彩;更會習慣性的美化自己、丑化自己的敵人。
因為類似的原因,如果我們只能看到單方面記述的歷史,那歷史通常都是忠奸善惡臉譜分明,是非對錯一眼就能看清的戲劇故事;總而言之,怎么看也就是一個好人與壞人、正義與邪惡大戰(zhàn)的故事。
如果我們有機會看另一方記述的歷史,它通常還是一個忠奸善惡臉譜分明,是非對錯一眼就能看清的戲劇故事。但是我們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從前的反面人物突然全變成了正面人物,而從前的正面人物,突然都成了反面人物。
因為類似的原因,只要資料足夠豐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通常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多權(quán)威學者也爭論不清的歷史事件。
我這樣寫,難免有人會說,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偠灾屇氵@么一么說,歷史就沒有真相了。
其實呢,說這種話的人,肯定都不知道歷史虛無主義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唯物史觀是怎么回事。因為我說的這是標準的唯物史觀。
在唯物史觀中,歷史是上層建筑的一種。既然是上層建筑,它就注定會有立場、有傾向性。
對此,不要說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yè)的唯物史觀作品了;就是我們學的歷史課本,也從不諱言這些,更會反復強調(diào)這一點。
比如,我們學生時代的課本中,經(jīng)常會說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站在人民的立場上。
總的來說,同一段歷史、同一個人、同一個事件,站在不同人的立場上,它記敘出來的樣子,就是天差地別的。
最簡單而言,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所以農(nóng)民起義不是賊就是寇;而站在人民的立場,還用說嗎?因為農(nóng)民起義這個詞本身,就明確代表了立場。
再簡單而言,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曾國藩就是古今第一完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曾國藩就是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劊子手。
當然了,同樣是蔣介石,在不同人的筆下,那就是天差地別的。因為在有的人筆下,蔣介石也堪稱千古第一完人;雖然失敗了,但也是因為他太講原則了,太講道德了;而對手卻是無所不用其極。問題是在有些人的筆下,蔣介石就是一個標準的無能、無德、賣國、害民的反動派頭子罷了。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就會說,一個優(yōu)秀的史官,絕不會有立場的,因為他們永遠會公正的、客觀的秉筆直書歷史。
總而言之,齊太史兄弟不畏崔杼帶血的大刀;董狐不畏趙盾滔天的權(quán)勢,該怎么寫歷史就怎么寫歷史。
因為史官大都有這種可敬的節(jié)操、素養(yǎng),所以我們看到的歷史,通常都是可信的。
其實呢,齊太史兄弟、董狐記述歷史時,屁股都歪到姥姥家了;如果當時的歷史,就由他們?nèi)ビ浭?,那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歷史,肯定都會大變樣的。
按流傳最廣的史書說法,齊莊公荒淫無度,給崔杼帶了綠帽子,還四處宣揚;崔杼忍無可忍才殺了他。
《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莊公通之,數(shù)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待者曰:“不可。”崔杼怒,......乙亥,公問崔杼病,遂從崔杼妻。.....公逾墻,射中公股,公反墜,遂弒之。
《左傳》的記載,與此大同小異。
但是這一切到了齊太史兄弟筆下,就成了某年某月,崔杼弒君。
按流傳最廣的史書說法,晉靈公邪惡變態(tài),還一心要殺忠君愛國之心可表天地趙盾,所以被趙穿弄死了。
《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十四年,靈公壯,侈,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觀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靈公怒,殺宰夫....靈公患之,使鉏麑刺趙盾。盾閨門開,居處節(jié),鉏麑退,嘆曰:“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遂觸樹而死。..九月,晉靈公飲趙盾酒,伏甲將攻盾。....乙丑,盾昆弟將軍趙穿襲殺靈公於桃園而迎趙盾。
《左傳》的記載,與此大同小異。
但是這一切到了董狐筆下,就成了某年某月,趙盾弒君。
就齊太史兄弟、董狐這種寫法,真有人相信,他們沒有立場?真有相信,他們屁股沒有坐歪?
雖然我不敢說,《左傳》、《史記》中所寫的內(nèi)容非??尚?;問題是,相關內(nèi)容的存在,顯然證明齊太史兄弟、董狐所寫的內(nèi)容都非常有傾向性,因為對君主不利的內(nèi)容,他們都有意無意的給隱沒了。
齊太史、董狐之所以被稱作史學界的良心,無非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有利于神話君權(quán)罷了。
這就好像,伯夷叔齊被人稱贊,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多值得人們稱頌。而是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一個真理,那就是就是君主再不是東西,大家也不能反對;君主再欺負你,你也不能反抗;你敢反抗,你就是大逆不道!
總而言之,紂王再壞,他也是天子;你周武王再好,也是亂臣賊子啊。所以,我們這種代表忠義的人士,寧死也不吃你們周家的小米飯!
《史記》是這樣記載的: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作為臣子,思想覺悟高到了這種境界,雖然不是圣人,在許多人眼中,也和圣人相差無幾了。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再書歸正傳,從齊太史、董狐說起。
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齊太史、董狐為什么敢那樣“秉筆直書”歷史呢?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崔杼、趙盾有很多政敵,而且勢力非常大;關鍵是,齊太史、董狐碰巧和崔杼、趙盾的政敵是一伙的。
崔杼弒君后,僅僅兩年后,就在窮途末路中自殺了;趙盾弒君后若干年,趙氏一族差點被滅了門;而此時距三家分晉,還有很多年。
以他們的實力,敢和他們公然作對的人多的去了,并不是只有齊太史、董狐。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也有眾多強大的、敢和他公然作對的政敵存在。說到玄武門之變時,難免也會有史官,公開譴責李世民大逆不道的行為。
換而言之,這些史官在說到玄武門之變時,難免也會說,某年某月,李世民殺兄逼父。然后呢,然后就什么話也沒有!
面對這種史官,你說李世民會怎么對他?我估計肯定會賞他們一刀的;而且還會把他噴得狗血噴頭。因為,你們作為史官的節(jié)操何在?!
面對一件事,你們不說起因,也不說經(jīng)過,就說結(jié)果,而且以聳人聽聞的形式寫出來;你們是史官?還是小報記者?
記敘文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你們老師沒有教過你們?
是的,是我殺了太子李建成!問題是,我為什么要殺他,你怎么不說?他們此前是怎么對我的,你怎么不說?
是的,我提前接班了!問題是,我為什么會提前接班,你怎么也不說?我如果不提前接班,以國家百姓會有多大的危害,你怎么也不說?
你把起因、過程、結(jié)果都擺出來,讓大家看一看、評一評,如果大家都認為我有錯,我也認了!問題是,你們隱去起因、過程,就說結(jié)果,而且以聳人聽聞的形式寫出來,你們是說話不負責的小報記者?還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史官?
從某種意義上,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通常只最基本的歷史事實,是無可置疑的。
最簡單而言,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秦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李世民在玄武門殺了李建成。
再簡單而言,齊莊公是君主、崔柕是臣子;某年某月,崔杼把齊莊公殺了。
再簡單而言,晉靈公是君主,趙盾是臣子;某年某月,趙穿把晉靈公殺了;趙盾回來主持國政,趙穿啥事也沒有。
這些最基本的歷史事實,相信誰去記述它,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中間發(fā)生了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同的歷史當事人去說,那就天差地別了。
最簡單而言,說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明爭暗斗的起因、經(jīng)過,誰是誰誰非,誰對誰錯時。你讓李世民去說,肯定都是他的理;讓李建成去說,肯定都是他的理。
他們誰說的可信?我們只能根據(jù)最基本的事實,搜集更多無可置疑的客觀事實,然后用自己的邏輯、經(jīng)驗去判斷了。
從這層意義上,讀史者如果不能明白歷史的這種特殊屬性,通常只會產(chǎn)生兩種結(jié)果。
第一個結(jié)果:那就是他所有的歷史知識,其實都是一個個的故事段子。在這些故事段子里,忠奸善惡臉譜分明的如同戲臺的角色,是非對錯分明的,就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能一眼就能看清的。
第二個結(jié)果:那就是他漸漸成了歷史虛無主義者,因為翻開歷史書,那就是由一個個的羅生門構(gòu)成,最后他就會覺得歷史無所謂什么真相了。
關注公眾號 關注淚痕春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