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府是清朝特有的皇室服務機構,專屬于為皇權服務,其主要職能是:“掌管上三旗包衣和宮頸,在所有職能部門中,內務府與皇帝的聯系最為緊密,其下屬機構也最為龐大,而清朝為什么要設立內務府呢?
內務府設立的背景
清天聰時期是后金走向崇德皇權的過渡時期,也是清朝從汗權走向皇權的重要時期,隨著汗室財物不斷的發(fā)展,”汗庫“與”國庫“的財物歸屬也日益分明。而此時包衣人數也開始日漸龐大,迫切需要一個組織來管理。
1.國庫與汗庫職能相互牽扯
國庫是管理國家公共財政的出入與使用,包括:賑濟災民,為國家貿易提供本金,賞賜、宴請來歸部落等,總之,國庫財物主要為國家和各旗服務的。
而作為一國領導人的大汗也有自己的私人小金庫,稱之為”汗庫“。汗庫的財產來源也比較多,如:戰(zhàn)爭俘獲的大量財物,以及大汗所擁有的大量私人莊園、果園,對外貿易所得也是汗庫財物的重要來源。
從前后關系對比,可知,這二者一公一私,所得財物分別入國庫、私庫,而其中八旗就包括皇太極所轄的正黃旗,而這旗所得的財物理應進入汗庫。與國庫相比,汗庫即有它的私庫屬性,同時又有國庫的部分職能。它的主要財物用于大汗賞賜大臣、保證日常開銷。
天聰9年,蒙古、虎爾哈等部落歸附,當時倉庫糧食不足,各大貝勒都拿出自己所儲糧食,之后又令八旗各出數百石糧食,說明貝勒對糧食的私有屬性,含有明顯的私人特征。同年十二月,張存仁奏稱:”大內府庫所儲財帛已足上用。說明國庫不足,并不等于汗庫不豐。
國庫與汗庫的財物都是國家對外貿易所得,但兩者在財物歸屬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分,隨著汗庫財物的日益增加,包衣人口的增多,管理這一重要的機構便應之產生了。
2.包衣奴才管理的迫切性
自努爾哈赤開始,后金對外的掠奪戰(zhàn)爭不斷升級,戰(zhàn)爭所俘獲的奴仆也日益增多,其中大部分奴仆編入八旗,形成一種新的牛錄組織,即包衣牛錄;而更多數量的奴仆被劃撥給各王公貴族,形成包衣奴才。
根據《清太宗實錄》記載:“上等之家不下千丁,下等之家不下二十余丁,次年,代善之子瓦克達”家下額定滿洲阿哈一百五十八名,漢人阿哈一百八十六名,蒙古二十名。
由此可見,當時清朝大臣家里所使用的奴役上千名,是完全有可能的。順治元年時,八旗的包衣牛錄已經有1.3萬人,順治5年時,已經達到13萬人,包衣牛錄和家丁仆人加起來至少有20萬人。由此可知,在皇太極時期,清朝的奴仆人數遠超過了八旗旗分的牛錄和包衣牛錄的總和。
這樣一支龐大數據的奴仆加起來,將會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后備軍事力量。這樣一支隊伍既可以是戰(zhàn)場上的有生力量,同時,管理不善,奴仆無紀律的肆意搶奪,對軍隊產生負面影響起反作用,也容易產生“通敵叛國”的行為。因此,需要對家下奴才嚴加管理。
3.內廷成了國家宴席的重要場所
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后,開始修建盛京宮殿,形成等級相對森嚴的宮廷制度。自天聰5年開始,就頻繁在宮中召見蒙古諸王、明朝歸降將領等在內廷舉辦宴席。筵席之頻繁、人數之眾都已經突破了內廷作為起居的原始功能,這時內廷需要承擔部分國家大典的職能。不管是宮內的大典,還是接受降服、宴請王公等,這都使內廷的事務變得日益繁重。
這些都成了清朝設立內務府的背景之一。
內務府的主要職能
第一:辦理宮內祭祀事物
根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崇德元年五月,有進貢的新櫻桃,皇太極讓范文程、羅碩等人與“管理內府事務官寧塔哈、禮部啟心郎祁充格薦于太廟,仍命嗣后凡新進果品、五谷,先薦太廟。
由此可知:辦理祭祀的事情是內務府人員的主要職責,而這一職責也是后來內務府的主要職能。
第二:管理皇家私產
管理皇家私產,包括皇莊、代皇家經商,經商貿易是除戰(zhàn)爭俘獲和搶奪之外的又一種增加財富的方法。
第三:兩黃旗甲兵的后備力量
隨著后金與明朝戰(zhàn)爭的升級,八旗兵力開始出現兵力不足,其中兩黃旗包衣牛錄就成了一支準軍事力量,廣泛參與后金的對外戰(zhàn)爭,而且還是正面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的主要力量,這其中就出現了不少作戰(zhàn)勇猛而被嘉獎升官之人,包衣牛錄也成了戰(zhàn)場上的重要力量。
內務府自清朝天聰年間設立后,經過不斷的演變,其主要職能也開始豐富起來,包括:“辦理宮內祭祀、朝賀禮儀、扈從后妃出入、總理皇子、公主家務、宮內筵席設席、監(jiān)視內閣用寶、宮內及圓明園值班、考察、任免、引見本府官員等。
參考資料:《清太宗實錄》
《清朝內務府考略》
《清會典》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