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高考滿分議論文選粹3(附點評)
能思考的葦草
四川一考生
我很喜歡那樣一個比喻一一"人是能思考的葦草。"也許思考就是那個讓人可以凌駕于萬物之上的臺階。但也正是這思考的能力賦予了人類以思想,從而把人類置于了很多旭旭的境地,比如親情與真理。
我清楚地記得康德曾經(jīng)說過:"有兩樣東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無上敬畏之情: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鎊刻在人類思想史上的話語也許很精當?shù)貫槿祟悢[脫攬恤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招堅持自然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也許這樣,人類才可以真正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葦草。
我相信人類在判斷認知事物的時候一定都會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跡,更何況是那樣一種與生俱來揮之不去的神圣感情。中國歷史長河中清風明月般的人物當然有,但是完全割裂親情毫無私念的例子又實在不算多。而我也許真的不太主張做一個冷血無情的人,否則世界沒有了感情,也沒有了色彩。
我很喜歡魯迅,喜歡他那橫眉下的犀利思想。先生一定可以算是一個深刻的人。而先生客觀冷靜的觀點絕不是眾叛親離而來的,"無情末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先生的詩,而先生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先生的面孔永遠是鮮活的,泛著血的殷紅。
世界失去了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么蒼白,多么令人窒息。當然我們也很難接受一個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我相信人們可以找到一個折中的契合點,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極端。
去過草原的人一定會驚異于牧草的柔順和堅韌,人這棵可以思考的葦草也許也應該這樣遵循著自然與思想的雙重法則在風中生存。
柔情也許是一把雙刃劍,正負的功能淬于一身,但也許它更可以算是一把刻刀,在尊重真理的前提下刻出生活的特質與生命的特質:讓生命美麗而不輕桃,繁華而不浮躁。
【點評】:無情未必真豪杰 豪杰亦應勤思考
該文立論明確、鮮明,即以"人是能思考的葦草》為喻,借康德之語道出行人類要做一棵生長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葦草,就必須堅持自然真理與思想的道德法則"這一主題。
論證過程嚴密、思辨,充滿辯證法。既呼吁理智控制下的柔情,認為"世界失去親情的牽絆將會變得多么蒼自,多么令人窒息",同時又 "難接受一個親情泛濫的、失真與扭曲的世界",希望人們"找到一個折中的契合點,而不是偏激地走向極端","讓生命美麗而不輕桃,繁華而不浮躁"。
讓理性主持宣判
浙江一考生
世俗是一一張望不透的網(wǎng),水晶般的雙脾難免被滾滾紅塵蒙蔽,讓悲劇上演。
今天的朋友也許就是明天的敵人;微笑的神情背后也許隱藏著奸詭的用,b;最親密的人也許會將你送人海底,含恨永遠.
偉大的敘利亞先知賜給萬物的靈感不是一目了然,而是理性的思維-
三國舊事依舊明朗,昔日之覆轍豈能重蹈,是誰讓一代果雄董卓含恨離世?是他那信任的義子呂布,是誰偷換了曹太公墻上的那些金磚?是他最寵愛的小兒阿瞞。是誰捧著張飛的頭奔向敵營?是他親自挑選的副將,往事躇蛇,不堪回首,在歷史的天平上他們都讓親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殺;在理性的尺度上,他們顯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無知。
從哲學角度上,有善惡邏輯與是非邏輯之分。很明顯,三國中一直串演著善惡邏輯的悲劇。其實在歷史上,文化的積淀一直追溯著道德的魁力。只有站在道德的足印上,你才會明透是非邏輯的韻味與事實的感動。依記"墮淚碑"的談,晉將羊枯與吳將陸抗在兵刃相見的戰(zhàn)場邊,留下了一幕幕送湯送藥、彼此相敞露真誠的感動,終念奧林匹克精神的光芒,在法西斯縱橫的時光中。是給了美國黑人運動員奪魁的信心?是他那最強大的德國運動員的一個真誠眼神,一次無私的鼓勵,論感情親密上,他們都是人生的陌路,在彼此各自的百列面前矮了--大截。但歲月的孤獨將證明,所有一切都是真,都是事實-他門都有理性的頭腦接受了彼此的那份祝福。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即使是心腹,也應防他那末露的尖刀。不要再上西楚霸王的頭顱捧在敵人呂馬童的手中,不要再讓李闖王的生命結束在心腹將的刀下,《韓非子》中富人的家財很可能就在他兒子的手中,希臘神話大英赫拉克勒斯的生命澳沒在他嬌妻的毒藥下。
也許親密的感情真的是一種美麗,但在對事物認知的角度上我們要舍得放麗遠行,是理性讓鐵的烙印留在仁人志士身上,是理性讓世道不擁有那份公平。
事實之光勝過達摩克利斯之劍。讓理性去宣判事實的得主,讓理性去主持場是非善惡的宣判。不要再讓偽君子的滑稽重演,不要再讓"禍起蕭墻"的歲再現(xiàn)。因為人終究是現(xiàn)實中的動物,而非夢中的風等,一切都應尊重事實。
【點評】:勢如破竹貴在積累
"讓理性宣判",本文如一篇宣言,氣勢宏大,言辭激烈"更可貴的是作者用敏銳的眼光穿越古今,橫貫東西,從哲學、歷史、文化等多角度辨析親情與理性的較量,最后將焦點鎖定在"道德"兩字上,可謂一語千金,極具洞穿力。
在短短的考試時間內(nèi),能寫出如此內(nèi)容豐厚、主題深刻、勢如破竹的文章,其材料之廣泛,語言之老辣,構思之嚴謹全賴于平日的閱讀與積累,讀的積累和寫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會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考卷。
親戚與明理
湖北一考生
何謂"親親凹即關心你的親人朋友,何謂"明理凹即通曉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經(jīng)典里,君子的修養(yǎng)正是由此人手的。所謂"孝梯,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在那則《韓非子》的寓言里,我們看到了二者之間矛盾的一面。
說的是宋國一富人,墻被大雨淋壞。兒子與鄰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竊。果然,富人晚上丟東西了,于是他覺得是鄰居偷的,而又很以為兒子聰明。我想:倘若是兩個毫不相識人提醒他,結果又會不一樣吧。由此可知:感情的親疏對人的判斷,影響不可謂不大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構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陳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淚,不僅當時打動了皇帝那顆威嚴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動了無數(shù)后世讀者。何以至此?不正是因為一個情字嗎?"文為心聲",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傳后世啊,文學如此,藝術亦如此。藝術大師倘若沒有激情沒有足以讓觀眾共鳴的激情,而大師則淪為工匠、藝術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無時無刻不為感情而"呼吸"。這正為受感情所困擾埋下了伏筆。
當感情與真理并行不悸的時候,感情則成為激勵人去奮斗的"催化劑";可當感情與真理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卻又如何呢?林覺民在《與妻書》里說:即是愛汝之心,使吾敢勇于就死也。在這里情感升華了,困擾消失了。"愛汝之心"與 "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合而化為一股浩然之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可以說: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在面臨情感與真理的沖突時最驚心動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經(jīng)典里,卻不是這樣看的。即使是孔子也會在《春秋》里違心曲筆。至于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倫理也成了束縛人的工具了。魯迅怒斥封建禮教"吃人",真可謂入木三分。在那樣的倫理下,哪還有真理可言?
柏拉圖"背叛"先師,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布魯塔斯在刺人凱撒最后一劍時說:"不是我愛凱撒少,而是我愛羅馬多。"當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真理沖突時,他們是多可敬的言傳身教!
【點評】:論證翔實語言典雅
一讀這題目,你就會感到這是一篇不同尋常的作文。讀罷全文你會加深這一印象的。開篇兩個設問句始先破題,接著通過多方面卸翔實論證,明確地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當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真理叫突時,應當選擇真理。行文多方面選取論據(jù),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將訪文中的事例有選擇地作為論據(jù),足見該考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行文詔言儒雅,顯得大氣不俗.
調準感情集距 擁有清晰世界
廣東一考生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藝術家去參觀一個人體藝術展,哪知道到了展館卻見館前豎著一塊月球表面的地質圖。他懷疑自己迸錯了展館,一問方知那塊地質圖原來是人體放大一千倍的作品,名日:《人體的真諦》
也許,人對萬事萬物的認識都如此,距離太近或太遠都難以把事物認識全面。再受感情親疏遠近的影響,對真相的認知則更難了"君不見多少貪官污吏任人唯親?君不見多少筆客學霸結幫成派,互相吹捧?感情猶如---層霧,遮住了事物的真相;感情猶如一層煙,模糊了我們的眼睛。我們只有把眼睛擦亮,把感情的"焦距"調準,才不至于把人體看成地圖。
其實,古往今來,不少人都調準了自己感情的"焦距",為自己展現(xiàn)出了清晰的世界。
六祖慧能當初上山學道,五祖弘忍只稱其為"南蠻",而當"菩提本無樹,明鏡也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的絕世偶子展現(xiàn)在弘忍眼前時,弘忍立即調準自己感情的焦距,把衣缽傳給了關系較疏遠的慧能,而不是自己一向欣賞的人室大弟子神秀。于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世人的眼睛在六祖禪宗的拂拭下分外清醒。
康乾盛世,作為兩朝"重臣"的張廷玉,當其弟弟張廷露在科舉選拔申作弊而被問斬之時,他立即調整了感情的焦距,眼中看到的是國家的利益而非個人的感情,揮淚親身監(jiān)斬嫡親胞弟。于是,雍正王朝整頓吏治的榜樣高高矗立。
還有太多太多的例子,諸葛亮揮淚斬馬謾,包青天怒鍘包勉,不都是這樣嗎?世間事物的真相,都在感情的準確焦距上得以完美展現(xiàn)。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左右著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我們必須以公正、純潔、無私的心,準確把握感情,調準感情焦距。
請抹清自己的眼睛,把握自己的感情吧!只有如此,我們在對世界的摸索中才能擁有一個被準確認識的世界!
【點評】:角度集中論證充分
本文堪稱一篇典范的駁論文,文章首先以一位藝術家參觀人體藝展為例,肯定了感情親疏對事物認知的影響。作者接著便開始著重述行只有調準感情的焦距,才能擁有清晰世界"這一+jG論點,以弘將衣缽傳給關系疏遠的慧能,張廷玉揮淚斬胞弟,諸葛亮揮淚斬馬為論據(jù),有力地論證了論點。
另外,該文結構嚴謹,開頭和結尾都寫得不落俗套,讀完這篇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關注社會、善于思考的良好素質以及良好的識積累。
人類,別再感情用事
陜西一考生
人常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無疑說的是親情的偉大,親情的忠誠不可質疑。因此人們常常會認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摯友他們是不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但是,有些事情的緯果卻出人意料。
"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wèi)兵整天抓"反動"分子,他們正是年少氣盛,為自己的夢想和大家的理想主義社會而奮斗。這并非壞事,但往往做事情感情用事,做出錯誤的事情來。許多戰(zhàn)爭時代做出貢獻的人物和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大多被時代逆流所吞噬。這也并不能全怪紅衛(wèi)兵,因為他們畢竟年輕,認識不深,對許多被他們打倒的人缺少認識,可是他們應該對自己的父母親人認識很深吧。有誰想到,將父母名字寫在要打倒、清理分子的名單中的人,恰恰是他們的子女。父母是那么悲哀啊,怎么也不會想到,甚至做夢也不會想到竟然是自己的骨肉斷送了自己。親情在這時是那么貶值啊!
為什么人們常會甩感情來判斷事情的對與錯呢?
也許,是受到中國自古就有的一些傳統(tǒng)的影響吧;也許,有許多人還末認識到感情忠誠與準確背后也會有背叛吧;也許,有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或熏陶而養(yǎng)成的。
感情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有的人在生長的外界環(huán)境影響下,會形成一種天生的判斷能力,這種能力常是正確的。但這畢竟是少數(shù)人。絕大多數(shù)人他們也常感情用事,但是其結果常是錯誤的,甚至錯的一塌糊涂,一敗涂地。正如前文中父親、母親對子女的信任,卻換來子女對父母仇視與背叛。
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用感情去判斷事物和用理智去判斷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就算是親情間,遇到一些事情時,首先要理智點,先考慮一下,以免出錯。
我相信,我們的世界是美好的,但也會有污泥,只要我們能正確運用智慧去考慮,去判斷,要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什么事情、人、物只要時間一長,就會原形畢露的。
因此,讓我們運用理智去判斷感情用事的事物吧。我們會獲得正確的結果的。人類啊,別再感情用事了!
【點評】:論證充分說理透徹
本文在結構上采用了先批駁后論證的方法。作者首先樹立批駁的靶子,印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錯誤觀念,然后礦文化大革命沖的事例來反對這種觀點,這個事例無疑是最恰當?shù)摹T谀莻€席卷一切的年代,狂熱的紅衛(wèi)兵1$中,親情又算什么呢?以前鏟親人能出乎意料地成為你的批判者。這個事例的提出已使開頭的觀點難以為繼。之后,小作者又分析造成這種錯誤觀念的原因,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人類,別再感情用事!整個文章結構嚴謹,先砧后立,論據(jù)充分,說理透徹,緊扣話題,只是后面的論述有些混亂,但在考場作文中能有如此強的邏輯思維力,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
做一回理性自己
陜西一考生
記得不久以前,一位同學問過我一道性格測試題;如果選擇吃得好和穿得好,你會選擇哪個?我當時想都沒想就說穿得好"我的同學說我是一個不能理性對待問題的人,吃得好只是給自己吃,而穿得好是給別人看呀,我一想可不是嗎?恍然大悟。這只是一道小題,并不能說明什么,可它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們在認知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中存在著不理性,也就是感情用事的情況。如果我們過于重感情而輕視了問題的實際情況,那么無疑好心也會辦錯事的。
如果我們面對問題是理性的,而不因心情感情影響,那么你一定會成功的。有這樣一首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是中唐詩人張繼所作。當時的張繼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學子,他受到家里的支持和朋友幫助學有所成迸京趕考,想以此成功實現(xiàn)心申的理想和報答家人朋友??商旃褪遣蛔雒溃瑥埨^的第三次科考又一次落榜。在回家的途中,張繼路過蘇州,夜宿江邊。看著窗外火紅的楓葉,聽著遠處的鐘聲,張繼傷感得失眠了。他想到自己苫讀多年的艱辛,想到自己朋友、家人的期望,可自己又一次的失敗了。于情于理他真想放棄,可如果就這樣放棄又怎么對得起家人、朋友呢?經(jīng)過漫長的思考他最終理性地選擇了放棄科考,去發(fā)展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于是他提起筆寫下了這千古絕唱。一千九百多年過去了,當時的狀元呢?當時的狀元街談巷議,穿紅戴綠,可如今人們卻把他忘了。人們記住的是這不朽的詩篇。正是張繼理性地對待了自己的現(xiàn)狀,而沒有受到感情的拖累,才造就了張繼最后的成功。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對問題,可如今的世界卻有很多人,無法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實際和考慮別人的情況。如果"非典"在發(fā)現(xiàn)初期就被重視而不隱報,也午今天的"非典"就不會如此猖撅。如果美國理性面對伊拉克的核危機,試著用卜交手段解決,也許美伊戰(zhàn)爭就不會爆發(fā),也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死傷了。
人生一曲歌,而那個唱歌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想讓這首歌動聽,我們理性的行為就是這首歌的每一個音符,無論如何唱好你的歌,讓我們做一回理性的自己吧。
【點評】:結構嚴謹收轉自如
本文作者從發(fā)生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加以分析擺出觀點自己在認知問題和處理問題方式方法上存在著不理性的情況,所以不能感情用事。這就為由此及彼地展開論述做好了鋪墊。果真作者下文就從《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理性選擇前途,進而論及今人無法理性面對生活、面對自我。整個論理過程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最后再進一步,推出主題 "人生一曲歌,那個唱歌的人就是我們自己,社我們做一回理性的自己!"由我及古人,由古人論及今天的人們,再回到寫自我,文章結構嚴謹,值得借鑒。本文尤其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對材料高超的駕馭能力。把感情與認知的關系巧妙融入材料,二者關系不言自明,收束、轉合干脆利落,不留痕跡。
勿以親疏定是非
湖南一考生
《出師表》有言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這一親一疏,導致"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看來,勿以親疏論事非。
縱觀一部卷恢浩繁的中華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亂相續(xù)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為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百姓們的生殺予奪之大權,也毫無疑問地掌握在其手中,真可謂:"君主一畦步,皆關民命。"就是這樣,我們往往能看見一些小人,他們溜須拍馬,阿識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們的每一個毛孔無不弄得舒坦至極。于是這些人深得君主之"親",甚至獨攬大權,破壞朝綱,明末的魏忠賢專權不就是明證嗎?而賢明的君主求賢若渴,對人才親之信之,恰恰是因為明是非,懂事理,才知孰親孰默之分。
在人類社會中,自"大道既隱,各親其親子其子九以來,親情就成為了維系這個社會的穩(wěn)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人們往往認為親人們總是對自己好,因而他們總是對的,沒有錯的,而對于旁人,難免存著此疆彼界之心,所謂"人心隔肚皮",難免對別人有著成見,故事中的富人即此類典型人物,而有兩位人物的行為卻值得我們的贊嘆。
祁黃羊的"內(nèi)舉不避子,外舉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詳了,不以親疏好惡來定是非,而是惟賢是舉,誠可貴矣。
另一位是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他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擔任了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tǒng)之后,權力可謂達到政治生涯的頂峰。各界人士一致推舉孫中山的哥哥孫眉擔任廣東的都督,當此之時,孫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證自己的哥哥飛黃騰達,然而這位偉人沒有這樣做,他只是婉言地謝絕了,說:"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擔此重任。"如此高風亮節(jié)怎能不讓人仰慕不已。
勿以親疏定是非就意味著拋棄小我,一己之私利,來成全大我,尋求真理;勿以親疏定是非就意味著克制感悟,注重理性,讓理性之光摺摺生輝!勿以親疏定是非其實就意味著一種廣博的愛!
【點評】:旁征博引論證有力
前賢明訓,"文章合為時而著","千古之大事,經(jīng)國之偉業(yè)也"?;蚴菊芾恚o人以啟迪;或明辨是非,給人以教益。以這個標準來衡,《勿以親疏定是非》是一篇相當成功的考場作文。文章旁征博引,刻闡述了剔除私情影響、尊重事實、維護真理的重要性。論據(jù)翔實,比鮮明,論證頗為有力。敘述自己的觀點時,古今史料,作者頗有信拈來左右逢源之感,顯示出了扎實的文史功底。
情感的權力
湖南一考生
在我所聽聞過的悲劇中,情感犯下的錯是占大多數(shù)的,因為情感的權力有時太大,大得等不及真相的告白。就將一切畫上了句號。
翻開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君王的昏庸,王朝的頹敗,忠臣蒙"莫須有之罪",奸候飛黃騰達的段子一折接一折,這大概就是情感惹下的不小的禍吧,侯臣們大抵也是科舉之人,一試一試考上來的,也大抵有著靈活的頭腦和如簧的巧舌,三言兩句套套近乎,便成了親信,成了近寵,他們的話,豈止是"一言千金",更是"一言系千命"呀,君主們的情感被這些居心回測之心操縱,君主們的情感也隨即獲得了無人企及的權力可悲的權力,慘痛的教訓。
莎翁的悲劇有一出,叫《麥克白》,性質也是一樣的,即使妻子身出名門,即使自己相信妻子是忠心不二,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情感是脆弱的,信任在懷疑和虛榮面前是瑟縮發(fā)抖直不起腰的。于是親信的部下有了可乘之機,讓麥克白親手殺妻抱憾而終。情感的權力施展起來往往就是這么殘忍而不可理喻,它封閉一切正義的外力作用范圍,總是一意孤行,讓月戶"者昌,"是"者亡。
謬誤總愛偷穿真理華貴高雅的衣裳,賣弄純潔賣弄博學,所以情感會禁不起誘惑,近謬而疏真理,情感會操縱當權者的法杖,顛倒黑白所以說,"感情用事"很多情況下是有害無益的,在情感與正義面前,我們需要讓情感"回避",讓情感站遠,讓真理敢于靠前。
當然,歷史上,現(xiàn)代社會中也有很多大義滅親的事例,不會單憑著感情的親疏胡亂判案模糊執(zhí)法的。古語云: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太子亦然,這是明君之所為。才不愧"光明正大,明鏡高懸"八個鋒鋒大字。而在現(xiàn)今社會,小到班級學校,教師們不因為個人與某些學生的親疏而錯判正誤;大到一個國家不因與某些國家的邦交厚薄而任意進行軍事政治支援縱容非正義戰(zhàn)爭的肆意擴大,傷及無辜;這些,都是正確處理情感與真理的極佳明證,不論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真理永遠是真理,我們不能掩蓋或歪曲它,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么!
當情感的親疏開始干涉正義時,當情感的親疏開始混淆是非時,當驚覺情
感的權力超出界限時,我們應該學會反省,保持冷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真相會昭然而現(xiàn)",站遠一點看事情,會更加公正一些。
【點評】:優(yōu)美的語句 豐富的內(nèi)涵
精美的題目、豐富的內(nèi)涵、優(yōu)美的語句和無可辯駁的力量,讓這篇佳作從考場上脫穎而出。文章以史為鑒,先概述了中國歷代君王用情感操縱權力而造成的慘痛教訓,繼而用悲劇《麥克自》進行佐證,讓讀者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事實與文學作品中認識到了情感給權力帶來巨大影響;接著又從反面展開,逐層深入,揭示了不能用情感遮蔽真理的主題。結尾用排比句展開,含正義真摯之情,見排山倒海之力。
貓頭鷹的孩子
陜西一考生
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一只老鷹非常餓了,它飛到森林中去找吃的,這只老鷹碰到了一只貓頭鷹,那只貓頭鷹說:"你要找吃的呀,那兒有許多東西吃,飛過這條小溪就到了。不過要記住,不要吃我的孩子。"老鷹說道:"好的,謝謝你,不過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什么樣子的。""我的孩子呀,是最漂亮的那個小鳥。"于是老鷹告別了貓頭鷹。小溪那邊果然有許多小鳥,老鷹生怕吃到貓頭鷹的孩子,于是它找到它認為最丑陋的小鳥,痛快地吃了一頓。結果當貓頭鷹回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被吃了,傷心地哭了。
為什么貓頭鷹認為它的孩子最漂亮,而老鷹卻認為最丑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那是貓頭鷹的孩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事情。當你問一個小孩世界上誰最漂亮時,他會說是自己的媽媽;當你問一位母親她認為誰最聰明時她會說是自己親愛的兒子。為什么每個人都認為與自己關系最密切的人是最棒的呢?可事實并非如此啊。也許那小孩的母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婦女;也許那母親的兒子也是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對了,是感情在這里起作用。
正如故事申的貓頭鷹,我們天天與自己最親密的人打交道,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把對他們的看法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感情越深,對他的看法就越好。父親總不會懷疑自己的兒子會偷他的東西,是嗎?
然而,這種建立在感情上的認知是非常容易引起錯誤的。美國某富豪兒子多次偷他父親的錢,他父親也知道他的錢多次被偷,可他總懷疑不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最終他的兒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我們對待事物和認知事物都要從實際出發(fā)。故事中的貓頭鷹和富豪就是非常典型的教訓。
當然,認知事物時帶有感情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在認如時要努力去沖破感情的枷鎖,從更公正公平的角度出發(fā),站在天平的兩端來衡量所認知的事物的好壞。那樣,我們就會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
【點評】: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這篇文章由一則寓言故事入手,引出觀點,直奔主題,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行文自如輕松。
文章緊扣感情因素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行文,不枝不蔓,切合題意,中心突出;由寓言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內(nèi)容豐富。
文章"寓言故事"敘述相對重了一點,收束段辯證分析,提出解決辦法。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