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血瘀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及疑難病。
日期:2019-10-03 來源:全國名老中醫(yī)陳學忠傳承工作室 作者:全國名老中醫(yī)陳學忠傳承工作室 閱讀:512次
馬燕1,陳學忠2
(1、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四川成都610500;2、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腹脹有實有虛,也有虛實夾雜,臨床常見此癥狀而治療不易。今遇一例難治性腹脹患者,陳學忠教授查房后,依其癥狀、審其病因乃因太陰虛寒,脾氣下陷,陽明濕熱所致,故以溫陽益氣健脾,辛開苦降的治法,方選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及’四逆湯,療效顯著。
關鍵詞:難治性腹脹 升降溫里法 補中益氣湯 陳學忠
患者劉某某,男,46歲,因“腹脹3年”于2019-05-08來診。
現(xiàn)病史:3年前開始出現(xiàn)小腹脹氣,于下午3-4點至夜間腹脹明顯,打屁排氣后方能減輕,大便質(zhì)稀,每日3-5次,食欲尚可,睡眠欠佳,早醒,醒后難以入睡。因患者為某部領導,經(jīng)常出差及應酬,每日腹脹非常難受,晚餐只能進食少量飲食,已經(jīng)影響到日常生活。舌體胖大有齒印,舌質(zhì)淡,薄黃苔,根部微膩,脈滑。
中醫(yī)辨證:腹脹 脾虛氣弱,中氣下陷、陽明濕熱。
中醫(yī)治法:益氣、溫中、升陽,辛開苦降
方劑: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
升麻15g 柴胡15g 黨參30g 黃芪30g
蒼術30g 陳皮15g 枳殼15g 炙甘草15g
大棗30g 干姜30g 法半夏30g 黃連10g
薏苡仁80g
中藥3劑,水煎服,日一劑,一日三服
因患者出差,未能及時復診。5月15日患者反饋仍有腹脹,從下午開始就一直排氣,腹脹時間較前縮短,大便仍稀,每日3-4次。
2019年5月18日周六至曹曉玲主任處復診,繼用前方3劑。
2019年5月22日于陳老處復診,腹脹減輕,下午仍有小腹脹,排氣多,腹脹時間短,自覺好轉(zhuǎn)一半,睡眠好轉(zhuǎn),大便不成形,早中晚各一次。舌體略胖大,淺齒印,苔根微膩,脈滑。
前方加附片30g,用藥如下:
升麻15g 柴胡15g 黨參30g 黃芪30g
蒼術30g 陳皮15g 枳殼15g 炙甘草15g
大棗30g 干姜30g 法半夏30g 黃連10g
薏苡仁80g 白附片30g
中藥3劑,水煎服,日一劑,一日三服
5月29日患者因出差未復診,反饋腹脹明顯好轉(zhuǎn),大便不成形,每日2次。
6月26日反饋腹脹及大便不成形均明顯好轉(zhuǎn)。
9月3日患者通過熟人反饋腹及大便不成形均明顯好轉(zhuǎn)。
討論:
此患者為中年男性,工作繁忙,經(jīng)常出差及應酬,頻繁飲酒及飲食不規(guī)律,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至中氣虧虛,日久氣虛及陽,脾陽不足,加重氣虛,且脾之升降功能失常,導致清陽下陷,氣機壅滯,故見腹脹,午后陽氣漸耗,故下午開始腹脹逐漸加重,患者患病多年,腹脹程度逐漸加重,甚為痛苦。
補中益氣湯出自《內(nèi)外傷辨惑論》,有健脾益氣、升陽舉陷等功效,主治氣虛發(fā)熱、脾胃虛弱、清陽下陷諸證。臨床常用于治療內(nèi)臟下垂、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月經(jīng)過多、眼臉下垂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李杲認為,脾胃是人體元氣之本,精氣升降運動的樞紐。在脾胃的氣機升降方面,又特別強調(diào)脾胃的升發(fā)功能。脾胃虛衰,元氣不足,清陽下陷即為病。此方主治氣虛發(fā)熱、脾胃虛弱、清陽下陷諸證。臨床常用于治療內(nèi)臟下垂、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月經(jīng)過多、眼臉下垂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半夏瀉心湯是《傷寒論》中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熱補瀉同用之方,瀉心就是瀉胃,瀉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常用于胃熱脾寒、痰氣痞、中焦?jié)駸峄蚝疂竦惹闆r。
此患者一開始考慮為脾虛氣弱,清陽下陷,氣機壅滯所致,又因飲食、飲酒釀生濕熱,而見苔根微膩,故陳老選用補中益氣湯合半夏瀉心湯。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黨參、炙甘草甘溫益氣健脾,易白術為蒼術,加強健脾除濕之力;陳皮理氣和胃行滯消脹,使補而不滯,行而不傷,柴胡、升麻升陽舉陷,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干姜溫中散寒消痞運脾,法半夏降逆和胃,散結消痞,黃連苦寒清降和胃,大棗養(yǎng)血和營,枳殼降氣消積,再加薏苡仁除濕,并取半夏秫米湯之意,以調(diào)和陰陽而改善失眠。全方補氣與升提并用,辛開與苦降并舉,切中病機,故能取得良效。患者數(shù)年之疾,服藥后即有明顯改善,二診時大便不成形未好轉(zhuǎn),陳老考慮為患者脾虛的根源在于脾陽不足,太陰虛寒,加入附片溫陽運脾,患者服藥后諸癥均大減,且此后3月患者腹脹均未再發(fā)作,非常高興。足見陳老辨證之精準,用藥之精簡,值得我輩不斷學習。
另外,半夏與附片是十八反里的配伍禁忌,既往也有很多人通過藥理試驗、臨床總結等方法探討過這兩味藥到底能不能同用。翁小剛等1選取生附片單煎及分別與半夏、全瓜蔞、浙貝母、白蘞、白芨 1∶1配伍合煎,發(fā)現(xiàn)除半夏外,其它諸藥與烏頭配伍均能使水煎劑中次烏頭堿的含量增高,且與藥材中的酸性成分 (溶液pH值下降 )有關。提示“半蔞貝蘞芨攻烏”有一定的科學性。但藥理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確切毒性的多以生半夏、生烏頭或生附片合煎,并且煎煮時間較短。而王可丹2等提出,附子與半夏配伍尚不能確定為常規(guī)用藥禁忌。在諳熟醫(yī)理、辨證準確的基礎上,附子與半夏可在臨床中合理配伍運用。
參考文獻:
[1]翁小剛,聶淑琴,黃璐琦.HPLC測“半蔞貝蘞芨攻烏”中烏頭與其它諸藥合煎前后次烏頭堿的含量變化[J].中國藥學雜志,2004(01):57-59.
[2]王克丹,陳紅陽.附子與半夏配伍運用探析[J].中醫(yī)研究,2018,31(03):7-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