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跟別人玩,就是不合群?孩子不合群的真相,80%的人都不知道
文:CC爸媽
ID:cc-bama
一次幼兒園班級有開放課,大人可以陪同上半天課,我發(fā)現,課間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是三五個聚一起玩,只有我兒子一個人躲在一邊靜靜的玩積木。我鼓勵過很多次,但兒子總是不肯,會抵觸,再強硬點,就大哭不止了。你說,孩子這樣正常嗎?我該怎么引導他融入其他孩子呢?的確,在集體活動的場所中,總會看到一兩個孤獨的身影,旁邊小朋友嬉笑打鬧越熱鬧,就襯托著這幾個孩子越發(fā)的孤獨,可憐。真的是這樣嗎?孩子不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就是不合群嗎?1、社交發(fā)育規(guī)律使然,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這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研究領域,將孩子們一起玩兒,怎么玩兒劃分成了很多類型。你了解了這個,可能會豁然開朗,發(fā)現自己誤會孩子了。心理學家帕藤(Parten),根據兒童在自由游戲中的社會交往關系和協(xié)同程度,將幼兒的游戲分為以下幾種:單獨游戲、旁觀游戲、平行游戲、協(xié)同游戲、合作游戲。1歲之前的孩子喜歡自娛自樂,一個人盯著某個東西可以看很久,把玩一個玩具玩好久,甚至玩自己小手,也能玩得很愉快。他們可能更愿意跟自己的爸爸媽媽玩,對其他小朋友經常視而不見。偶爾可能看一眼,但也會很快回到自己身上。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自我確認”階段,這是我的小手、我的玩具、我的媽媽。簡單的說,他們自我認知都搗鼓不清,也無暇顧及他人,對社交沒有任何需求。1-2歲的孩子,能夠慢慢察覺到周圍有同伴的存在,會聽、會觀察小伙伴了。但他們之間并沒有太多的交流和互動,仍然是各玩各的。這個階段依然以自我為中心,他會不斷地確認自己的物權意識,明確“我的”這個概念,所以這時候的寶寶會表現的比較自私。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要么就是即便看見也完全無視對方的存在,要么就是互相搶玩具。大概1歲半之后,有的寶寶會開始聽和觀察其他寶寶在干什么。從現在開始,可以有意識的給寶寶找一些固定的玩伴,或者找一些跟年齡相仿的寶寶共處的機會。比如去早教課或者社區(qū)活動中心,讓寶寶體驗和適應同齡人在身邊。2-3歲的時候很多寶寶的社交都會向前邁進一大步,他們終于意識到了,身邊那個小伙伴的存在。跟同齡孩子共處的時候,他們不再限于觀察,而是會開始模仿其他孩子。- 一個小孩在玩滑梯,其余相仿的孩子也會跟著做一樣的事;
他們開始互動,有了簡單的交流,交換玩具等,但一般還是各玩各的,缺少共同的目標和興趣,不會合作玩耍。3歲之后,孩子們才會真正意義上的“一起”玩耍,同時也明白了真正意義上的“分享”。當小伙伴需要一根藍色的畫筆,剛好他有的話,他會主動給對方,這就是協(xié)同玩耍,但是,他們可能依然不會合作,不會共同去完成一副畫作。直到4歲,孩子們才會為了某個共同的目標來合作玩耍,他們會合作搭一座城堡、一起玩扮家家。
每個孩子都要在游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游戲才能繼續(xù)和完成。有的寶寶是指揮者,有的寶寶是追隨者。很多孩子從這個年紀開始,有了“好朋友”的概念,從眾多的小伙伴中,他知道了誰能跟自己玩得來。一般而言,4歲以上的孩子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社交需求。由此可見,不同年齡段對應的游戲種類是不同的,孩子從一個人玩到一起玩也是需要一個過程。
雖然年齡只是一個大概劃分,不同的寶寶發(fā)育有早有晚,但是基本都會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除了孩子本身的發(fā)展特點外,還有一類娃,他們會主動選擇遠離群體,享受獨處。前兩天日常小區(qū)遛娃,CC一下樓就直奔她們的老根據地了。鄰居說:“你家娃真活潑!多省心,你看我家娃總是自己的一個人玩,也不去交朋友,可愁死我了?!?/section>我看了看正自說自畫的鄰居娃,鄰居娃也正好在看我,對我說:“阿姨,我畫了一個大房子。”回應了鄰居娃,我便說道:“性格使然,你家娃自己也玩得很好??!”這絕非我敷衍式回答,畫畫對于鄰居娃來說就是一種享受。當然鄰居的焦慮也是可以理解的,誰看到別的孩子三五成群,自己娃縮在角落悶頭畫圈圈這一幕都會不舒服。對于鄰居娃這樣的性格來說,自己畫畫,撿石頭,這就是她適應新環(huán)境的一個過程。需要通過行為上的表現:獨處一段時間,來讓自己恢復精力,融入新環(huán)境。如果你強迫他去盡快跟人打成一片,大人的確“欣慰了、舒服了”,那孩子反而被打破了自己的節(jié)奏,變得難受了。《告訴世界我可以》中,就有一位性格“內向”的女孩叫甜心。于是為女兒精心策劃了一場派對:邀請朋友,準備甜點,甚至讓女兒背下了派對的開場詞。然而,甜心雖然聽從了媽媽的安排,但并不感到快樂,臉上沒有出現過笑容。甜心媽媽就是典型的“白費力”操作,大人自己心里是舒服了,孩子卻被越推越遠。你在努力的花心思、出主意、做引導,想幫孩子融入,想幫她解決問題,可實際上,孩子根本沒問題。反觀我們成年人,有些人就是無友不歡,身邊沒人就覺得空落落、無聊、煩悶,急需融入人群尋求歸屬感;但有些就是享受獨處,喜歡自我消化、自娛自樂,把他硬推進人群,他反而社恐。我自己就是這樣,除了家人和幾個親密的朋友,人多的場合、尬聊的局面,都讓我心生局促。需要許久才能融入,甚至有些曲終人散也未能融入,但這又有什么問題呢?如果孩子自己能玩得很好,能夠正常表達自己的感受,能正常與人交往,就算不會深交、不會三五成群親密玩耍,也沒有問題。不必太過于擔心,更不必強行去逼著孩子融入集體活動,這樣反而會破壞孩子獨處的能力。大千世界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誰又能說誰的性情更高貴,誰得性情更可憐?我們只需要做的就是,試著接受他的與眾不同,更好的理解他,給他足夠的時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