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信奉“字如其人”之說,要求書法家的人品和書藝要做到“雙絕”,一定程度上甚至更重視人品。即使強如趙孟頫,也因為“改節(jié)事元”,書法被罵:“妍媚纖柔,殊乏大節(jié)不奪之氣”;明末有一位書法家因投降清朝,被罵作“漢奸”“人品頹喪”,但大家卻都佩服他的字:“有北宋大家之風,豈以其人而廢之?!彼褪峭蹊I。
王鐸在清代非常受歡迎,而且他的作品還被帶去日本,得到了極高的評價。王羲之對日本書壇影響深遠,但島國人卻認為“后王勝先王”,即王鐸書藝在羲之之上,并形成了專門學習王鐸書法的“明清調”。在國內,啟功先生認為:“覺斯(王鐸的字)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奔词钦f他的字500年來無人出其右。
王鐸與董其昌是明代兩位學到“二王”筆法精髓的名家。面對趙孟頫、董其昌一派妍美俊逸的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進行了大膽的“反叛”,以雄壯渾實的風貌為書壇注入新風。他從“二王”、米芾、《淳化閣帖》中吸收筆法,又兼取碑學,既“入古”又“出新”,自成一家。
王鐸傳世書法真跡較多,其中《汴京南樓詩卷》極為經(jīng)典。此帖作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以草書寫就,全卷16行、80余字,釋文為:“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崇禎十五年三月夜,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抱翁公祖教正”。
此帖以逆鋒入紙,行筆中側并用,將王羲之“內擫”與王獻之“外拓”筆法合一,筆畫時而左右開張、舒展連綿;時而呈現(xiàn)內凹的形態(tài),收筆向內出鋒。“一筆書”較多,牽絲映帶、連綿不絕,通篇氣息貫通,無絲毫遲滯。
《汴京南樓詩卷》結字奇宕險絕,邱振中曾說:“王鋒書法單字軸線的最大傾角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作品。”其字左右搖擺、揖讓呼應,但都能實現(xiàn)平衡。章法疏密得宜,字形大小錯落。王鐸以“漲墨法”營造“奇”與塊面感,濃淡的強烈對比,讓人過目不忘。
黃賓虹曾說:“王鐸之書,石濤之畫,初落筆似墨沈,甚至筆未下而墨已滴紙上……而不知者,視為墨未調和,以為不工。非不工,不屑工也?!边@也是為何很多書法外行把王鐸的字稱為“丑書”。
《汴京南樓詩卷》筆法豐富、墨法酣暢淋漓,是極上乘之作,同時字徑較大、篇幅不長,非常適合學習臨摹。
而今,我們將這件藏于上海市博物館的《忭京南樓詩卷》原作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極度還原與真跡別無二致,筆畫、墨色變化纖毫畢現(xiàn),配以純手工裝裱,特向大家推薦,期待您的喜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