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芽芽媽帶著芽芽去超市采購時遇到了一對母子,小男孩看起來和芽芽差不多大的樣子,因為在超市中亂跑被媽媽給大聲責罵,然后小男孩就很委屈地哭了。
芽芽媽看到其他人大多都是一副“熊孩子就應該這樣管”的表情,但是芽芽反而和小男孩一樣不開心,顯得格外沉悶。
回家的路上,芽芽問到:“那個阿姨好兇啊,為什么她要罵那個小哥哥?”
我給芽芽解釋是因為那個小哥哥不聽話,在超市里面亂跑,這樣不僅他會很危險,也會給其他客人造成危險,而且他一直不聽話,那個阿姨才會這樣生氣。
芽芽這時候跟個小大人一樣嘆了口氣說:“唉,大人就是喜歡一生氣就罵人,根本不考慮我們的面子?!?/p>
我突然不知道說些什么了。
其實從一定角度上講,芽芽媽很能夠理解那位媽媽的心情,自己的孩子橫沖直撞,怎么說都不聽,不罵一頓簡直沒有一個消停下來的時候,或許她也不想這樣對孩子,但除了這樣之外她可能也沒有什么辦法讓孩子可以立竿見影地變得聽話。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忽視這樣的“高聲教育”帶給孩子的傷害。
常言道:有理不在聲高。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要想讓孩子接受你的意見,就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學會降低聲調(diào)與孩子溝通。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當孩子淘氣的時候,越是大聲訓斥,孩子越是聽不進去,讓人憤怒的錯事一遍遍的趕著上演,像是刻意跟你作對似的。次數(shù)多了以后,明顯覺得對孩子束手無策了,其實這時候你該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吼叫對孩子的危害,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fā)脾氣、吼叫,不僅會造成親子關系的疏離,也會讓孩子無法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自己。
如果不去關注,可能會產(chǎn)生抑郁、焦慮、飲食紊亂、自我指責等生理、心理狀態(tài),甚至有的孩子有樣學樣,變得很有攻擊性。
著名的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曾對父母言語攻擊的長期傷害進行過大量研究。他的團隊發(fā)現(xiàn),父母如果經(jīng)常用言語辱罵孩子,他們事后的安撫不會起到消除影響的作用。即使事后父母通過溫情脈脈彌補孩子,他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依然無法煙消云散。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不管父母事前事后給過你多少好處,表揚了你多少次,但是他們說過的傷人的話留下的傷疤依然會時常作痛。
比起吼罵式教育,更好的是低聲教育。
何為低聲教育?指的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它常常被用作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
英國的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可以把自己的潛力發(fā)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fā)揮自己能力的30%。
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特別是幼年時期,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愛以及教育方式,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影響深遠。
低聲教育,也是建立孩子是非觀的關鍵一步。
長期的吼罵教育會讓孩子喪失是非判斷能力,會認為家長不吼,自己就沒做錯,久之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
如何做到低聲教育呢?
1. 耐心傾聽。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誤的原因在哪里,從源頭下手。爸爸媽媽應該先冷靜一下,多一份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后,才能幫助孩子準確的解決問題,在此期間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行為情有可原,并且負面情緒也已經(jīng)釋放。
2.放下身段,同孩子做協(xié)商。有些爸爸媽媽總喜歡用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這樣做只會激化矛盾。不如放下身段,各退一步,效果會更好。
3.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去選擇講解的深度,年齡較小的孩子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
4.給孩子另一種選擇。當孩子犯了錯誤,爸爸媽媽不要總是吼叫孩子,說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種選擇。不要只說不可以,請指出一條可以的路給他。
5. 耐心糾正孩子的缺點,學會和孩子“耗”。爸爸媽媽教育孩子不要不耐煩,哪怕你上班馬上要遲到了,都應該及時耐心的糾正孩子的缺點,因為家長一旦妥協(xié)了,就會后患無窮。
6.相信總有辦法影響孩子。不要因為孩子難以改變的缺點而自己先崩潰,要學會享受和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要相信孩子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最后芽芽媽還想囑咐各位爸爸媽媽,教育孩子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隨意發(fā)泄對孩子的情緒,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爸爸媽媽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chǎn)生自信,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
總之,低聲、沉穩(wěn)的語調(diào),能夠誘使孩子傾聽你的談話,也可防止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一時的沖動使矛盾升級,避免聲嘶力竭地教訓孩子所引起的諸多事與愿違的不良效果。
在教育孩子方面,你們還有什么好的經(jīng)驗做法嗎?歡迎留言分享!
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