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抑郁癥是一種器質性情感障礙。西藥有三環(huán)類、四環(huán)類、五羥色胺選擇性抑郁劑等藥,療效肯定,但副作用明顯。目前常用的氟西汀仍有很大副作用,相當一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故本院聯合本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于2007年5月開始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血管中風后抑郁,采用隨機對照研究。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2008年2月,從本院和市人民醫(yī)院門診及住院中風患者中篩選出145例符合中風后抑郁的診斷并愿意配合治療的患者,進行用藥治療及6個月隨訪,入選標準:(1)符合中國以往精神疾病分類標準第3版(CCMD-Ⅲ)抑郁病診斷標準;(2)進行累計疾病判斷量表(CIRS)評分為1~4分者(5級評分:0分為無高血壓,1~4分依次為程度不等的高血壓動脈 樣的硬化,曾有一過性缺血史或血管手術史);(3)He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分>18分;(4)有腦血管病的依據(包括病史、體格檢查及影像學依據)。排除嚴重癡呆、失語等不適于做心理測試的患者;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癲癇、明顯腦血管畸形、濫用藥物或酗酒的患者;Alzheimer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和日常生活能力喪失者;發(fā)病前有精神病史者及檢查表評分低于17分者。根據入院順序奇偶數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去除治療過程中中斷治療和死亡者。治療組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齡51~81歲,平均年齡(68.7 ±12.0)歲,病程(5.2± 1.2)年;HAMD評分(28.1 ±8.2)分。對照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7.2±13.2)歲,病程(5.1±2.3)年;HDMA評分(27.9±4.2)分。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檢查 對每位患者詳細詢問病史,進行全面神經系統檢查以及血生化、血脂、血糖、腦電圖、頭顱CT或MRT檢查,以除外引起抑郁的其他疾病。
1.2.2 神經心理學檢查 由兩位主治醫(yī)師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3、6個月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定患者的抑郁情況,量表測試檢查,第1次測試檢查后,間隔30min再重復1次。以保持測試的準確性及可靠性。
1.2.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補陽還五湯加減口服,每日1劑。對照組予氟西汀(澳大利亞艾華大藥廠制造)口服,每日20mg,出現嚴重副反應不能耐受者停藥同時退出試驗。兩組用藥總療程均為6個月。記錄副反應及耐受情況。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用其他促進血液循環(huán)藥或益智藥,不合并使用其他抗抑郁藥和安定劑、興奮類藥物。
1.2.4 治療前后實驗檢查 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電解質、胸片、心電圖、頭顱CT等檢查。觀察記錄兩組藥物的不良反應。
1.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情況 治療組入組71例,治療過程中中斷治療2例(中斷聯系),死亡1例(死于再發(fā)腦梗死、腦疝),完成總療程68例。對照組入組74例,在治療過程中因副反應中斷治療19例,與患者失去聯系5例,死亡2例(死于原發(fā)病),完成總療程48例。
2.2 療效 評定采用HDMA評分。痊愈:HDMA減分率>75%;顯著進步:HDMA減分率50%~75%;進步:HDMA減分率25%~50%。HDMA減分率=(治療前HDMA評分-治療后HDMA評分)/治療前HDMA評分×100%。
2.3 兩組治療前后HDMA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1個月時,HDMA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DMA評分比較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痊愈加顯著進步)為73.53%(50/68),對照組總有效率81.25%(39/4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χ2=0.9392,P>0.05)。
2.5 不良反應 治療組用藥期間有2例出現皮疹,未予治療自行緩解。無一例因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退出試驗。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未見異常。對照組口干8例,惡心、嘔吐5例,頭暈4例,心悸2例,視物模糊及焦慮各3例,興奮失眠3例,肝功能異常1例,因不能忍受抗膽堿能副反應、意識障礙而退出研究者19例。
3 討論
隨著社會人群的老齡化和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居高不下,中風后抑郁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腦卒中后發(fā)生抑郁,既可導致軀體癥狀加重,又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使生存質量下降,同時增加住院天數和醫(yī)療費用,生病死亡率增加??挂钟羲幬锒即嬖诤芏喔狈磻?,加之腦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多為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青光眼等。并常服用利尿劑、降血壓藥物,且中風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低,從而限制了抗抑郁藥物在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應用。
本研究于6個月治療及觀察期間,發(fā)現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療效可靠,可減輕中風后抑郁患者抑郁癥狀,副反應小,無一例患者因嚴重副反應而退出治療,容易被患者接受而達到療效。治療1個月時,補陽還五湯加減對中風后抑郁無效,氟西汀治療有效,HDMA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治療3個月和6個月時補陽還五湯加減及氟西汀對中風后抑郁癥均有效,HDMA評分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從臨床效果觀察,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3.5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臨床效果差異無顯著性。表明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有較好的效果,但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氟西汀療效肯定,但副反應明顯,治療過程應該向家屬及患者說明,以配合治療,限制了臨床應用,所以補陽還五湯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整陰陽平衡,改善細胞代謝及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腦血管病有很好療效,促進患者原發(fā)病的恢復,減輕患者對原發(fā)病的憂慮和恐懼感,從而增強了患者信心,減輕了抑郁癥狀。目前對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癥,原發(fā)病的改善及抑郁癥的直接治療究竟在其中起多大作用,還需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觀察。
腦梗塞,屬于中醫(yī)的“中風”范疇。筆者于2006年5月~2008年6月在臨床采用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梗塞l3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38例均為診斷明確的腦梗塞患者。其中男78例,女60例;年齡42—85歲;病程最長者6個月。
2治療方法
口服補陽還五湯加味。處方:黃芪60~200g,赤芍l0g,川芎15g,當歸尾l2g,地龍6g,桃仁6g,紅花l0g,葛根30g,水蛭3—5g,雞血藤30g,牛膝20g。隨證加減:以上肢不遂為主者,加桑枝30g、姜黃l0g;下肢不遂較重者加桑寄生30g,懷牛膝20一30g,杜仲l0g;大便秘結加大黃6~l0g,元明粉6g(分沖);兼有語言不利加郁金10—15g,遠志l0g,石菖蒲10~20g,木蝴蝶l0g;見人易哭易悲者加石菖蒲10g,合歡花6~10g,天竺黃l0g;口舌歪斜加全蝎3g,僵蠶6g,白附子6g;陰虛舌紅少津者加龜甲15g(先煎),麥冬l0g,玄參15g,減黃芪至60g;納呆者加藿香10g(后下),佩蘭10g(后下)。
針刺治療取穴以手足陽明經、手足少陽經為主。取患側上肢:肩鷸、曲池、手三里、合谷,可輪換?。杭琪?、臂孺、肘髂、外關。
下肢取穴: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昆侖,可輪換取:秩邊、解溪、太沖。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按1g87年7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主張試行的《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積分和療效判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1)基本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能做一般性工作;2)顯效:肌力提高2級或2級以上,生活部分自理;3)有效:偏癱、失語好轉,生活不能自理;4)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3.2治療結果l38例中痊愈38例,顯效80例,有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g6.38%。
4討論
補陽還五湯常用于腦梗塞屬氣虛血瘀的治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脈緩或脈細無力為證治要點。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配當歸尾活血祛瘀而不傷血;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助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諸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筆者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觀察到使用本方時需久服緩治,療效方顯,其中黃芪的劑量盡量不少于120g,效果不顯再逐漸增加。
補陽還五湯出自《醫(yī)林改錯》,由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組成。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故為臨床常用治中風后遺證的良方。但筆者發(fā)現,將該方加味治老年前列腺增生、慢性淺表性胃炎、冠心病也取得較好效果?,F介紹如下。
l前列腺增生
患者某,男,68歲,2006年12月6日初診。訴夜尿頻、排尿不暢、尿流變細1年余。經多家醫(yī)院診斷為前列腺增生,用竹林胺、舍尼通、理療諸法治療效不佳,患者痛苦萬分,請求服用中藥。癥見小便淋瀝不暢,小腹部墜脹痛,神疲乏力,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澀無力,直腸指檢前列腺如雞蛋大。治宜補氣活血散結。方用:黃芪50g,當歸尾lOg,赤芍lOg,地龍lOg,川芎lOg,紅花lOg,桃仁lOg,牛膝lOg,琥珀3g(沖),王不留行l(wèi)Og,皂角刺5g,夏枯草15g,生牡蠣20g。上方連投40劑,諸癥消失,前列腺縮小至正常。
按:老年前列腺增生是因年老體衰,陰陽俱損,腎氣虧虛,氣化不行,氣虛推動無力,血行瘀滯,瘀濁凝結前列腺所致,屬本虛標實之證。其病理關鍵在腎與膀胱。治當補氣行瘀散結,補陽還五湯可大補元氣,活血化瘀;加用牛膝可引藥下行,兼以活血;加琥珀通竅化瘀利水;加王不留行、皂角刺、生牡蠣、夏枯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合而為劑,可使氣旺血運,瘀去絡通,包結消散。
2慢性淺表性胃炎
患者某,女,50歲,200'7年2月6日初診?;颊?年前因情志不舒加之飲食不節(jié)致胃脘疼痛,惡心嘔吐,在多家醫(yī)院按慢性胃炎給奧美拉唑、嗎叮啉等藥物治療數月不顯。2月前經胃鏡確診為淺表性胃炎,服用養(yǎng)胃舒后諸癥加重,要求湯藥治療。癥見胃脘刺痛,惡心不思飲食,食后作嘔,胸脘脹滿,呵欠頻作,頭暈乏力,每遇生氣勞累而諸癥加重,舌質淡暗,苔薄白,脈細澀。辨證為脾胃氣虛,瘀阻胃腑,胃失和降。治以益氣活血通絡,佐以和胃降逆之法。方用:生黃芪30g,當歸尾lOg,地龍lOg,川芎 lOg,紅花9g,桃仁9g,焦三仙各12g,半夏12g,枳殼9g,延胡索9g,白術12g。上方共服50劑,諸癥消失,為鞏固療效,將上方加減為末,煉蜜為丸,每次服9g,連服3個月。2007年11月追訪,無不適。
按:淺表性胃炎多因情志刺激,飲食不節(jié),嗜食辛辣,過嗜煙酒,久病失治而致胃納失常,失于和降,日久脾胃氣虛,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瘀血阻于胃腑,久病入絡,故采用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加焦三仙消食和胃;加半夏降逆和胃止嘔;加枳殼行氣除脹;加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加白術補脾胃之氣。服藥期間。應注意休息,節(jié)制飲食,保持心情舒暢,對本病恢復較為有利。
3冠心病
患者某,女,60歲,2007年4月15日就診。自述確診為冠心病3年,現胸悶、心悸,或胸部刺痛,疲乏氣短,加重10天。查舌質暗淡,脈弦細或弱。診為胸痹,氣虛氣滯血瘀。治以補氣活血。通絡止痛。方用:黃芪20g,當歸尾lOg,赤芍lOg,川芎lOg,紅花lOg,桃仁lOg,地龍lOg,延胡索12g,瓜萎12g,甘草3g,5劑。服藥后胸悶、心悸、氣短漸輕,囑其繼服該方10劑。2個月后隨訪,癥狀緩解。
按:冠心病屬于中醫(yī)胸痹范疇,補陽還五湯具有補氣活血,行瘀散滯功效;加延胡索取氣血帥,行氣以助血行;加瓜蔞化瘀散結。諸藥合用,正氣恢復,氣機通暢,血脈流通,故用之有驗。
腦梗死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血栓形成或栓塞性血管阻塞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療藥物。我們根據中醫(yī)理論,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腦梗死,取得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為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入院患者,均符合病例選擇標準,按入院先后順序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結束后除去脫落病例,有效病例187例。治療組95例,男58例。女37例;平均年齡(63.8±13.5)歲;根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判斷患者人院時病情輕重程度[3]:輕度39例,中度43例,重度13例。對照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齡(62.7±12.2)歲;入院病情輕重程度:輕度41例,中度41例,重度1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排除病例標準 (1)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出血性中風及混合性中風患者;(2)伴有昏迷、嘔吐等影響中藥治療的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f4)合并有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5)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判斷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單純常規(guī)西藥治療。西藥常規(guī)治療包括:尼莫地平、腸溶阿斯匹林、VitC、VitE、胞二磷膽堿等藥,有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征象或(和)感染者,可給予20%甘露醇和抗生素治療,并根據病情選擇降壓、降糖等對癥治療。2.2 治療組在對照組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服補陽還五湯治療。藥物組成:黃芪120 g,歸尾10 g,赤芍lO g,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各10 g,每日1劑,水煎服,均分2次。
兩組均治療6周后觀察療效。3療效觀察3.1療效標準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Ⅲ以及臨床療效。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1%,病殘程度為l一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3.2統計方法采用SPSSl0.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兩組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和獨立樣本£檢驗。兩組間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3.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治療后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4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痊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4討 論
腦梗死又稱缺血陛腦卒中,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勞倦內傷、積損正衰等因素有關。
對缺血性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有多種學說,如痰瘀互結、痰熱腑實、肝風內動、腎氣虛弱等,但大多數學者仍傾向于氣虛血瘀是缺血生中風的主要病因病機。陶根魚間認為缺血性中風病因主要是氣虛血瘀,病機為氣虛血瘀,痹阻腦絡,經脈失養(yǎng),提出益氣活血法是防治缺血性中風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方法。李季春從發(fā)病、病機變化及轉歸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氣虛血瘀在中風病程中的作用,認為本病或始于氣虛、氣陰兩虛,或“陰虧于前而陽損于后”,終則氣虛而血瘀,殊途而同歸,故益氣活血法為其主要治法。在多年理論與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氣血的相關理論,我們認為“氣虛血瘀”是缺血性中風各期的病理基礎。
益氣活血法是治療中風病的基本治法,益氣為治本之法,活血為治標之法。益氣包括補益人體肺、脾、腎氣,使人體氣機充沛,功能正常,氣血調和,正氣強盛。活血化瘀可使經絡通暢,腦髓經脈得以濡養(yǎng),氣血調暢,痰濁、郁火不生,清竅、腦絡不受蒙蔽。治宜補氣為主,兼以活血通絡。根據“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我們采用補陽還五湯為主,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取得滿意效果。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當歸尾、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具有活血祛瘀、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近代臨床研究發(fā)現補陽還五湯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可能有以下幾種機制,提高血小板功能,改善病人異常的血小板活化和纖溶性,改善病人不良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參與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減輕腦細胞損害;明顯降低血中興奮性氨基酸的作用,從而減輕興奮性氨基酸對腦神經的損害作用;減輕脂質過氧化物對血管內皮的損傷,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神經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補陽還五湯可能縮小腦梗死體積及減輕腦水腫㈣,減輕大腦中動脈閉塞后再灌注腦組織中細胞的浸潤,從而減輕腦缺血后的炎癥反應,這可能是補陽還五湯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物質基礎和機制。補陽還五湯可能調節(jié)腦組織能量代謝而發(fā)揮抗缺血作用,可能通過抑制神經細胞凋亡而減少腦梗死體積。
論治偏枯者不可輕用補陽還五湯
今之治偏枯者多主氣虛之說,而習用《醫(yī)林改錯》補陽還五湯。然此方用之有效有不效,更間有服之即僨事者,其故何也?蓋人之肢體運動原腦髓神經為之中樞,而腦髓神經所以能司運動者,實賴腦中血管為之濡潤,胸中大氣為之斡旋。乃有時腦中血管充血過度,甚或至于破裂,即可累及腦髓神經,而腦髓神經遂失其司運動之常職;又或有胸中大氣虛損過甚,更或至于下陷,不能斡旋腦髓神經,而腦髓神經亦恒失其司運動之常職。此二者,一虛一實,同為偏枯之證,而其病因實判若天淵。設或藥有誤投,必至兇危立見。是以臨此證者,原當細審其脈,且細詢其未病之先狀況何如。若其脈細弱無力,或時覺呼吸短氣,病發(fā)之后并無心熱頭疼諸證,投以補陽還五湯,恒見效。即不效,亦必不至有何弊病。若其脈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預有頭疼眩暈之病,至病發(fā)之時,更覺頭疼眩暈益甚,或兼覺心中發(fā)熱者,此必上升之血過多,致腦中血管充血過甚,隔管壁泌出血液,或管壁少有罅漏流出若干血液,若其所出之血液,粘滯左邊司運動之神經,其右半身即偏枯,若粘滯右邊司運動之神經,其左半身即偏枯。此時若投以拙擬建瓴湯,一二劑后頭疼眩暈即愈。繼續(xù)服之,更加以化瘀活絡之品,肢體亦可漸愈。若不知如此治法,惟確信王勛臣補陽還五之說,于方中重用黃,其上升之血益多,腦中血管必將至破裂不止也,可不慎哉﹗如以愚言為不然,而前車之鑒固有醫(yī)案可征也。
邑某君,年過六旬,患偏枯原不甚劇。欲延城中某醫(yī)治之,不遇。適有在津之老醫(yī)初歸,造門自薦。服其藥后,即昏不知人,遲延半日而卒。后其家人持方質愚,系仿補陽還五湯,重用黃八錢。知其必系腦部充血過度以致偏枯也,不然服此等藥何以僨事哉?
又嘗治直隸王××,其口眼略有歪斜,左半身微有不利,時作頭疼,間或眩暈,其脈象洪實,右部尤甚,知其系腦部充血。問其心中,時覺發(fā)熱。治以建瓴湯,連服二十余劑全愈。王××愈后甚喜,而轉念忽有所悲,因告愚曰︰“五舍弟從前亦患此證,醫(yī)者投以參之劑,竟至不起。向以為病本不治,非用藥有所錯誤,今觀先生所用之方,乃知前方固大謬也。”統觀兩案及王××之言,則治偏枯者不可輕用補陽還五湯,不愈昭然哉﹗而當時之遇此證者,又或以為中風而以羌活、防風諸藥發(fā)之,亦能助其血益上行,其弊與誤用參者同也。蓋此證雖有因兼受外感而得者,然必其外感之熱傳入陽明,而后激動病根而猝發(fā),是以雖挾有外感,亦不可投以發(fā)表之藥也。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