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始識天臺寺,入室還尋智者龕。
從國清寺東側的盤山公路驅車一直北上,地圖上顯示塔院已到,但路旁無任何標識,也沒有塔亭抑或山門的影子,只有一條登山小道在路旁伸出,仿佛伸出一指接引前來尋法的有緣人。
沿著山道前行,碧草山花,幽靜少人行。從山道遠望,遠處的天臺縣城清晰可見。
岔道處是一座小屋,石塊砌起的圍墻內,可見香爐的尖頂,屋脊有脊剎,簡單卻不簡陋,似為一山野小廟。
從小廟旁的岔路往上,卻是一片蒼蒼幽篁,竹林深處,隱約是黃色的院墻。
「周圍古松蔽日,修竹凝翠,更兼地勢高峻,正風獵獵,素有'高明幢,塔頭風’之稱,清涼幽靜?!?/span>
《國清寺志》中對智者塔院的描摹正在眼前,但山門依然不知開在何方。
沿石砌的圍墻向前,遠處是一座飛檐翹腳的四柱亭子,亭中只有一塊文保碑。
亭子對面是山門一座,上題“智者塔院”四個金字,年款已剝落難識。山門緊鎖,無法入內。
從此處往前,石道旁有三座緊挨著的墓地,石塊圍起,前豎有碑,“唐結集宗教章安尊者總持灌頂大師之塔”、“唐天臺記主荊溪尊者湛然大師之塔”、“明傳持教觀幽溪傳燈法師之塔”,三位皆是智者大師衣缽傳人。
東側山門不開,回轉向西,轉角處開一處小庭院,四周石砌矮圍欄,中間立一座“般若心經塔”。此為1989年日本天臺宗為紀念比叡山開山1200周年,百萬信眾書寫心經建塔供奉,朝拜祖庭而建。
從般若心經塔往前,一塊“即是靈山”的照壁,對面石砌高臺上是另一處山門,這才是塔院的真正入口。
東土釋迦,真身舍利
“真覺講寺”是塔院的舊名。
隋開皇十七年(598年),智者大師自天臺山應晉王楊廣之召赴揚州,途經石 城寺時因病而止,圓寂之前跟弟子們說:
「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見者發(fā)心?!?/span>
弟子們依其遺教,將靈骨迎回天臺山,在大師初修之地佛隴山崗,依法華教義建全身舍利靈龕,“舉高四丈,給砌一層。念多寶之全身,想釋迦之半座”。同時在龕前建雙塔,筑草庵護衛(wèi),號稱“定慧真身塔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塔院改名真覺寺,成為獨立寺院。
其后,寺院屢衰屢興,到清嘉慶三年(1798年),浙江巡撫阮元修葺塔院、大雄寶殿及兩廊。咸豐年間又毀于戰(zhàn)火。光緒六年(1880年),天臺宗四十世法嗣敏曦募資重修?!罢嬗X講寺”匾旁題記正是這兩次重修的記錄,如今所見寺廟也形成于此時。
寺院山門兼天王殿,過山門是一座不大的院落,迎面是一座五開間大殿,門楣上是紅底金字的匾額:“智者肉身塔”。
▲智者塔院大殿舊影(圖見《支那文化史跡》)塔殿前匍匐著一對石獸,形如獅子,卻是狻猊,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好坐喜煙。相傳智者大師圓寂之際,忽聽門外傳來吼聲,眾人開門,只見兩頭狻猊仰天吼叫,隨后化作了兩石。于是,人們就將二石奉在塔院。
殿內供奉智者大師肉身塔,不過原塔在1968年被毀,今時所見是1980年重修的。塔用青石制成,連座高約七米,二層六面,每層仿木構雕柱枋和斗拱,塔檐飛揚翹起。塔身每面設佛龕,中有佛像,鏤刻精細。
▲智者大師肉身塔(圖見《支那文化史跡》)
「顗東西垂范,化通萬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余人,寫一切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軀,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yè)學士三十二人,習禪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shù)?!?/span>
智者大師早有“東土釋迦”之號,備受推崇,其真身所在,自是天臺宗圣地。塔院雖僻處山野,但來天臺山朝拜祖庭的四方信眾也多上塔院參拜。
塔頭風起,青梅舊盞
“國清松,塔頭風,高明鐘,萬年柱,華頂霧”,人言天臺山有五絕,此次短暫行程只得見前兩處,余下諸多隱于林泉奇石之間的天臺勝景只能留待今后再來尋訪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