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德國咨詢機構(gòu)Rheingans Digital Enabler就試行五小時工作制,員工8點上班,13點下班,不過附加條件是員工上班時不得使用手機、盡量避免閑聊。
微軟日本在8月份推行一項新試驗,在薪資不變的前提下,讓員工每周“做四休三”。
比較好奇為什么有人不愿意,他們表示:
@渡鴉的拐杖:設計,游戲行業(yè),新聞行業(yè),運營,產(chǎn)品經(jīng)理,后端測試的不能不碰手機。
@mujiarui:我的工作好多都要靠手機溝通完成,工作任務信息也通過手機發(fā)布。奇怪的是,工作的時候又不許用手機,說耽誤工作。這年頭自相矛盾的事太多了!
也有人表示,不用手機就是自己工作的常態(tài):
@金可曼kimmy: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 也不讓看手機 只有午休可以玩手機,銀行柜員兒太難了。
@是Leejoy吖:這不就是我在手術室的常態(tài)嘛?一臺大手術基本五六個小時就過去了。
每天工作5小時,每周工作4天,這也太爽了吧~
以上兩家公司在提高效率方面,都有一個共同的舉措:減少會議時間。
德國咨詢機構(gòu)要求員工每天只需檢查兩次企業(yè)電子郵件,工作會議不超過15分鐘。
微軟日本要求員工設定會議時間的時候要以 30 分鐘為基準,參加會議的員工不多于 5 人,如果有需要的話,會議人數(shù)可以多于 5 個人,但是會議發(fā)起人要明確必須參加會議的人。
此外,利用辦公協(xié)作工具,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微軟日本要求員工不要輕易地發(fā)郵件或者開會,簡單明確的東西,盡量跟對方通過溝通來確認。如果是較為復雜的事情,那就通過在線通話、開會、分享文檔共同編輯等方式來完成。
推行做四休三之后,微軟發(fā)現(xiàn):
總體工作效率比以前提升了40%;
30分鐘內(nèi)結(jié)束的會議增加了46%;
紙張打印數(shù)量大幅減少;
用電量同比下降23.1%;
92.1%的員工對“上四休三”制度表示滿意。
德國咨詢機構(gòu)后續(xù)聲稱,其5小時工作時間計劃是成功的,并計劃保持這個時間表。
如此看來,工時減少,員工的工作效率并未降低,并不會導致工作嚴重堆積,而且還能為公司節(jié)省一些成本。
新西蘭信托公司Perpetual Guardian早在2018年年3月初就做了做四休三的工作制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員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壓力水平下降了7%,工作與生活平衡度提高了45%。
研究人員表示,三天的休息時間給了員工一個積極的信號:“你已經(jīng)休息夠多了,現(xiàn)在需要集中精力工作?!?/span>這樣一來,他們在工作時就不會分心,做無關緊要的事情拖延時間。
其實,這就是固定日程生產(chǎn)力的表現(xiàn)。
固定日程生產(chǎn)力,是卡爾·紐波特在其《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到的,當你給自己設定一個不工作的截止日期之后,你會自然而然地在工作里面找到提高產(chǎn)出的方法,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內(nèi)完成目標。
比如你給自己定個目標:每天5點半之后不工作,為了達成目標,就會減少摸魚時間,早點收工。
紐波特說,人們每天處于深度工作狀態(tài)的時間是有限的。對一般人而言,每天8小時的工作,能有4小時保持深度工作狀態(tài),已經(jīng)是極限。我們需要定期休息大腦,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質(zhì)量。
當你沒法專注的時候,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提高效率的辦法,你會因為時間減少而更珍惜時間,讓你減少無異議的浮淺工作時間(浮淺工作,是指簡單的重復性勞動,不需要投入很多思考的事務性工作)。
做四休三或每天只工作5小時的工作制,對我們來說有些奢侈。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從工作方式下手解決問題了。
聰明地工作,并不是要學會“摸魚”。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把日常需要處理的事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條軸線,把事情劃分為四個維度。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類緊急不重要、第四類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里。因為不論是否緊急,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
他們還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重要不緊急的事務,來減少第一類重要且緊急的事務的數(shù)量。
第二類重要不緊急的事務,包括建立人際關系、撰寫使命宣言、規(guī)劃長期目標、防患于未然等等,完成這些活動,能夠提高個人的處事能力。
高效能人士的腦子里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他們不會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廢掉一個人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種就是讓人忙到?jīng)]時間思考。分清哪些工作才是重要的,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留出時間投資自己的成長。
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我們的人生才更有價值,才能更幸福。
你有哪些高效工作的方法嗎?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