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陽明里熱證:陽明病的里熱證,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熱在上,郁于膈脘,則心中懊憹,舌上生苔;熱在中則渴欲飲水,口干而燥;熱在下,則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而小便不利。 (三)少陽病的寒熱證 1.少陽病寒證:胸脅滿悶,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腹中脹,大便溏,脈弦遲。 2.少陽病熱證:口苦,咽干,心煩,目眩,脈弦數。 (四)太陰病的寒熱證 1.太陰病寒證:《傷寒論》第277條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2.太陰病熱證:《傷寒論》第278條說:“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 (五)少陰病的寒熱證 1.少陰病寒證,包括甚廣,《傷寒論》第282條說“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之語,道破了少陰病的寒證。 2.少陰病熱證:《傷寒論》第303條說:“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說明了少陰病熱證煩躁的情況。 (六)厥陰病的寒熱證 1.厥陰病寒證:《傷寒論》第352條說:“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說明了肝有久寒者,表現為下焦積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嘔。 2.厥陰病熱證:乃是感受熱邪為病;或陽氣被郁,久而化熱,或厥陰陽復太過,熱氣有余?!秱摗返?35條說:“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說明了厥陰內熱情況。 四、虛實 虛實兩綱,常以反映六經為病、正邪斗爭的虛實特點。大概而論,凡三陽經病,多以實證為主,三陰病中多以虛證為主。 (一)太陽病的虛實 l.太陽病表虛證:太陽病為表證,若表證汗出的,則叫表虛證。如《傷寒論》第12條的“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嗚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是說太陽病表邪的虛證。 2.太陽病表實證;太陽病表證,若無汗而喘的,則叫表實證。如《傷寒論》第35條的“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是說的太陽表邪的實證。 (二)陽明病的虛實 l.陽明病里虛證:陽明病的里證,而有虛實之分。陽明病的里虛證,如《傷寒論》第196條說:“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成無已注:“胃為津液之府,氣虛津少,病則反無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蟲行皮中者,知胃氣久虛故也。” 太陽病以有汗為虛,無汗為實。陽明病則以有汗為實,無汗為虛。 2.陽明病里實證:陽明病的里實證。以“不更衣”、“大便難”為主要臨床表現?!秱摗?80條的“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就是論述陽明為病的特點。里實的具體證候有不大便,腹?jié)M疼痛,或繞臍疼痛;或腹?jié)M不減,反不能食,脈沉緊,或沉遲有力,舌苔黃燥等證。 (三)少陽病的虛實 l.少陽病虛證:少陽病的虛證,如《傷寒論》第100條的“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少陽病,脈本弦,今浮取而澀,沉取而弦,與太陽病的“尺脈遲”意義相同。反映了少陽病挾虛而氣血不足。先與小建中湯以扶正氣之虛,后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湯之邪。 今之肝炎患者,每見脅痛服藥而不效,脈弦遲澀的,余每用小建中湯取效,此乃“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病用糖治療,蓋古已有之,非始自于今。 2.少陽病實證:是指少陽病胸脅苦滿,心下急,郁郁微煩,嘔不止,大便秘結,口苦心煩,脈弦滑有力。 (四)太陰病的虛實 1.太陰病虛證:虛與寒連,如《傷寒論》第273條的“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充分反映了脾氣虛寒的吐利之證。據臨床所見,太陰以下利為主,而厥陰則以嘔吐為主,兩證雖皆有吐利,然各有所專,不可不知也。 2.太陰病實證:《傷寒論》第279條說:“本太陰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就說明了脾實可下之證,然其脈必沉中有力。 (五)少陰病的虛實 1.少陰病虛證:首先應分清陰虛和陽虛。如《傷寒論》第286條說“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而第285條說“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上條是陽虛,下條是陰虛而統(tǒng)屬少陰病的虛證。 2.少陰病實證:俗云:腎無實證,肝無虛證,此說固不足法。然少陰病的實證,多以“中臟溜腑“而形成。如《傷寒論》第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此條為燥熱內實,迫陰下奪,窮必及腎,成為少陰可下之證。 (六)厥陰病的虛實 1.厥陰病虛證:厥陰病的虛證,有陽虛和血虛之分。陽虛的如《傷寒論》353條說“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如果是血虛的,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2.厥陰病實證:計有痰壅、水停、熱結而使肝的疏泄不利,氣機不暢,而發(fā)生氣郁的厥逆之病?!秱摗返?55條:“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不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此條論述了痰邪凝結胸中、厥陰氣機不利的手足厥冷之證。第356條說:“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于胃,必作利也。”此條是論水停于胃,肝不疏泄,氣機不達,手足厥冷之證,因水為邪,亦稱實證。 通過以上六經辨證內寓八綱分證之法,于每一經中,皆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的變化,六八四十八個證候,乃是六經辨證的核心,因為陰陽相對而生,其表里、寒熱、虛實自可對比互證,從而提高了辨證的思路,這對指導臨床,發(fā)揚仲景心法而有事半功倍之美。 同時,中醫(yī)的辨證學說,是體現于經絡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運動,所以唯有用八綱辨證方法才能統(tǒng)攝經、腑表里的病位;陰陽臟腑的病性;以及陰陽寒熱,正邪虛實,無不包容在內,這樣就能做到有綱有目,了如指掌。 第二章水證論 “水證”,指的是因于水邪傷人所致的各種病證。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佛經》言人稟四大而成形(即地、水、火、風),《內經》言人稟五行而生(即水、火、木、土)。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二重性,有其用,亦有其害。今爰引《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中的有關水證之文,并參以已意,試論如下。 第一節(jié)水證的形成 水為有形之邪,其性寒冽,最傷陽氣。水在人體的新陳代謝,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考本文之義,是指臟腑氣化對水液的代謝而言。水先入于胃,藉胃氣的腐熟之功,使水液游行于下,并攝取水之精氣而上運于脾。夫脾與胃相表里,而又能為胃行其津液,故脾又將水精而上歸于肺。歸肺之水精,處于上升的階段,故稱“地氣上為云”。水至高源,又藉肺氣的呼吸與“通調”,才能或散或降,而潤澤周身。所謂“通調”指肺有通達、調節(jié)三焦水道的功能。使水津或向外宣發(fā)叫“浮”,或向內下降叫“沉”。若與上述的“地氣上為云”對照,這個階段則叫“天氣下為雨”。凡下行之水,最后必歸于腎,藉腎的氣化功能,又使水之清者,上升于肺;水之濁者,則下輸膀胱,或蓄或瀉,以為生理之常。這就不難看出,水的代謝,是由胃、脾、肺、腎、三焦五經之氣;經過升、降、浮、沉的生理運動,方成其為“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的新陳代謝作用。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