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早由蘇聯(lián)心理學家,后來又被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和巴爾迪尼等人發(fā)展完善。該理論認為,學習者通過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和體驗,從而不斷地構建和重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體系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通過自身與外界的互動與體驗來建構知識。也就是說這個理論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而不是被動的灌輸。
如何建構知識呢,即通過學習者主動的思考和自身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來建構知識,這其實就否定了傳統(tǒng)學習方法,簡單的知識傳授。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同樣的年紀,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知識,但學生成績,思維,能力卻不一樣,這是因為學習者是主動建構知識的,內部處理信息的模型不一樣,自然就建構出不同的知識結構。
強調學習者的個性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學習風格和行為習慣,以及他們認識事物的方式都是不同,所以應該給予學習者更多的自由性。例如,有些學習者喜歡思考,并不喜歡大量刷題,他們認為思考這個方式更為有效。有些學生愛做筆記,有些學生不愛,這些差異都是長期的學習習慣導致的。
強調學習的連續(xù)性和遞進性。什么是學習的連續(xù)性和遞進性呢。我們知道我們在學習知識和生活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是孤立存在的。每次學習新知識都需要有背景知識作為支撐,而學習后階段的知識也受前面知識和經(jīng)驗所影響。
比如,學習數(shù)學知識,前面的知識學不好,后面的知識就等于在聽天書。中階段的代數(shù)和三角函數(shù)沒學好,那么高階段的微積分和線性代數(shù)就很難搞懂。
所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識體系。問題就在于編寫教程的人知道知識的結構是如何,那么作為學習者,怎么知道自己走在哪一步了呢。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很多人為了逃避困難,把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一遍又一遍的學,又有人自己水平根本沒有到,卻為難自己學復雜的東西,很快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另一個就是,進入一個不了解的領域,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最后白忙活。
所以從這點來看,學習其實有很大的失敗風險的,定下目標,最終獲取成功的人還是少數(shù)。
如何避免這一點呢,首先就是要注重自身建構知識的連續(xù)性和遞進性,知道自己啥水平,認識自己。對學習階段有清晰的了解,每個階段要得到什么結果,都要清楚。比如你從北京去天津,應該知道途經(jīng)什么站臺,不原地踏步,也不大跨步走。
其次是在外部做功課,細化學習目標,目標清晰,從簡單到復雜。材料上,遵循學習材料的難度的遞進性。
在教程、教材的設計上,應該讓前一階段獲取的知識和經(jīng)驗參與進來,這樣來保證知識和經(jīng)驗的連續(xù)性。
學習技能的朋友,應該都有這個感受,如果一個技能長久不用,那么這個技能很快就會忘記,和沒學一樣。而現(xiàn)代企業(yè),人員安排基本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要想技能產(chǎn)生更大的用處,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相互關聯(lián),否則長時間呆在一個坑里,另一個技能沒有用武之地,學了也是白學。
最后是反饋,反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學習當成在大腦中建模。如果遵從學習的連續(xù)性和遞進性,那么這個模型其實在一遍一遍的強化的,相反,學習不具備連續(xù)和遞進,那么我們這個模型很容易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那么反饋扮演著什么角色呢,反饋其實就是一直在監(jiān)督你這個模型的成長狀況。我們很多時候會有這個情況,學習了很久才發(fā)現(xiàn),路走偏了。比如學習學習英語,由于學習方法錯誤,導致一年下來,收獲很少,收獲與努力不成比例,這就非??上?,因為浪費了時間。
所以反饋,其實就是一個即時糾偏的過程,而不是每次都到最后一步才發(fā)現(xiàn)錯誤,一個學習方法,我們在最初就應該去評估它的有效性。比如學習英語,我們找到一套好的教程應該評估這套教程是否有用,一個學習方法應該評估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高效的提升。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核心就是構建,與之相對的就是簡單的接受知識與儲存信息。學習者應該是主動的去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并對掌握情況進行評估,對學習結果、掌握情況實時反饋。
學習應該基于學習者的經(jīng)驗與生活情境,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應該尊重學生作為一個個個體,他們的差異和多樣性。老師作為知識的提供者,學生的輔導者,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讓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而不是被動的傳授。
知識構建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首先是接受新信息,可以是看書,看論文,上網(wǎng)等,然后是對知識進行聯(lián)系和整合,尋找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其次是對知識的理解和解釋,探究其內涵和含義,再其次是解決問題,在實際的現(xiàn)實場景中要用起來。
最后是交流與分享。有本書叫學習的金字塔結構,其實也遵循了這個道理,那些單純的聽課,記筆記,反而是低效的,而交流,探討,實踐、傳授等,反而是高效的學習知識的方法。
事實上另一個費曼學習法,也是這個原理,費曼學習方法是通過把一個概念以非專業(yè)化的語言、方式傳達給其他人,學生需要對這個概念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這種辦法其實就是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和處理,以檢查自己是否掌握這些知識。
與傳統(tǒng)學習理論不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主體不是老師,而是學生。有句話說得好,老師的作用,其實就是站在知識的大門外,揮手招呼,以吸引學生進入知識的大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應該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背景知識來構建新的知識和理解。
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知識其實就是大腦中的模型不斷調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老師就像服務者一樣,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要求。多采用探究與互動的方式,而非灌輸知識的方式。
老師的努力。學習者在構建自己大腦模型的過程中,老師扮演了一位外部信息提供者,應該不斷通過學生的反饋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
學習的本質差異。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認為,學習其實就是記憶與重復,但建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構建與重建。
知識來源。傳統(tǒng)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來自于教材和老師,但構建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其實來自于學習者自己的經(jīng)驗和實踐,也就是說只有被理解,構建和重建后的才叫知識。而在課本上,老師的口頭話語中,那叫編碼信息。即一串字符,如果我不理解,對于我來說,它就不是知識,所謂教授知識,前提是得到學習的理解和建構。
學習方法的不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知識有被通過理解建構后才叫知識。如果只是被記憶,那不是知識。有一個故事講的是關于費曼父親教育他的故事,能生動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
當費曼年輕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開始著手教育他。費曼父親非常注重讓他的兒子不僅僅是掌握知識,還要深入理解它們。一次,費曼父親帶著兒子去了一趟公園,他們看到一只鳥在樹枝上跳躍。費曼父親問兒子,“你知道那是什么鳥嗎?”費曼回答,“是一只鵪鶉?!辟M曼父親說:“那是一只鷦鷯,不是鵪鶉?!?/span>
費曼父親接著問他:“你如何知道這是一只鵪鶉?”費曼說:“我記得我媽媽曾經(jīng)告訴我那是一只鵪鶉。”費曼父親說:“你不應該只停留在名稱上。你需要學會觀察鳥的行為和外貌特征,這樣你才能真正認識這只鳥?!?/span>
費曼父親隨后告訴兒子,要真正了解一只鳥,必須知道它的飛行方式、食物來源、巢穴和其它特征。他教費曼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鳥類,并通過不斷思考和提問來深入了解它們。這樣,費曼開始對自然和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成為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和認識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只有通過不斷的觀察、思考和探究,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理解它們的內在意義,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最強大的理論支撐就是腦科學了
人類大腦對于學習和記憶的處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腦區(qū)和神經(jīng)途徑的協(xié)同作用。
在學習方面,大腦會通過感官輸入(如視覺、聽覺等)接收外界信息,這些信息會在不同的感覺區(qū)域得到處理和加工。然后,這些信息會傳遞到大腦皮層的其他區(qū)域,如前額葉、頂葉等,這些區(qū)域負責將信息整合、分析和理解。學習還涉及到注意、意識和思考等高級認知過程的參與。
我們知道學習行為中的記憶、理解內部的機制其實就是神經(jīng)突觸的連接,強化。它提供了知識模型構建的生物學基礎,學習本質上不是單純的記憶,記憶也不是目的,而是要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問題。就像鍛煉身體不是目的,通過鍛煉身體達到身體健康才是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