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因曾官居太子少傅,又稱“白傅”。他死后被謚為“文”,后世也稱他為“白文公”。白居易自稱是秦朝大將白起的后裔。他的祖籍是山西太原,故寫詩作文署名時,往往自稱“太原白居易”。
白居易曾祖父時期,舉家遷居到下(今陜西渭南)。據(jù)白居易講,他的祖父白“幼好學,善屬文,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在白任官河南時,白家寄居在鄭州新鄭(今屬河南)。白居易就出生在這里。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明經(jīng)出身,先后做過彭城縣令、徐州和襄州別駕。白季庚四十一歲結(jié)婚,夫人陳氏善良賢惠,頗有見識。白居易兄弟四人,其中一個弟弟白行簡,官至主客郎中,是文學史上有名的詩人和小說家。
白居易從小聰穎過人。六七個月大時,乳母指著“之”、“無”二字讀給他聽,他口未能言,但心已默識,以后無論誰讓他指認,他都能明辨無誤。三歲時,母親手把手地教他寫字。五六歲時,他開始學作詩,九歲時已懂得聲韻。母親對他兄弟幾人的學業(yè)要求很嚴,但態(tài)度和藹。白居易在《襄州別駕府君事狀》里回憶說:“及別駕府君(即父親白季庚)即世,諸子尚幼,未就師學;夫人親執(zhí)《詩》、《書》,晝夜教導,循循善誘,未嘗以一篦一杖加之。十余年間,諸子皆以文學仕進,官至清近,實夫人慈訓所致也?!?div style="height:15px;">
白居易在少年時代,因避藩鎮(zhèn)動亂,隨父親任所變動,輾轉(zhuǎn)于江南符離、襄陽等地。十五六歲時,他知道可以通過考進士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于是“苦節(jié)讀書”。二十歲前后,“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他終于通過宣州府的鄉(xiāng)試。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第一次到首都長安。第二年正月,他向給事中陳京寫了一封信,同時獻上雜文二十首、詩一百首,以求賞識。這是唐代所謂“行卷”的習尚。白居易在信中說,自己“上無朝廷附離之援”,這并非空言。好在是金子終將發(fā)光,貞元十六年二月,白居易一舉登進士第(第四名),是登第十七人中最年少的。不過,和唐代其他知名的文人相比,是比較遲的。那一年他二十九歲。
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再登書判拔萃科(第三等),被授為秘書省校書郎,為朝廷??焙驼韴D書典籍,從此踏上仕途。這年三月,他結(jié)識了后來“海內(nèi)聲華并在身”的元稹,從此成為“誼同金石,愛等弟兄”的莫逆之交。白居易后來回憶說:“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倍恕靶兄雇ㄈ?,靡所不同;金石膠漆,未足為喻。死生契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他們以相近的平易流暢詩風,共同開創(chuàng)了一個影響深遠的詩歌流派,也就是后來所稱的“元白詩派”。
因為制舉考試是皇帝下詔甚至親臨主持以選拔人才的特殊科目,名望較高,加之登科后不但可以立即授官,升遷較快,而且還能授以所謂美職、清要之官。于是,在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辭去校書郎的職務,和元稹相約,共同應制舉。元、白二人退居華陽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時事,在如切如磋的備考中,彼此交誼進一步加深。白居易在此期間撰寫的《策林》七十五篇,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重大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應對方案。
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元稹同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元稹中第三等,也就是實際上的第一名,因為唐代制科照例無第一等、第二等。白居易則因為對策語直,屈居第四等,也就是實際上的第二等。登科后,白居易被授為盩厔(今陜西周至)尉。元和二年秋,白居易被朝廷調(diào)任為進士考官??荚囃戤吅?,又被添補為集賢院校理。同年十一月五日,他奉敕試制、書、詔、批答、詩五首,六日正式充任翰林學士。這是白居易仕途生涯上具有轉(zhuǎn)折性的一次任職。
元和三年(808)四月,白居易被任為制策考官。四月二十八日,遷左拾遺,依前充翰林學士。元和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要。這段時間,白居易的政治熱情很高,經(jīng)常上書朝廷,直陳時弊,如請降系囚、蠲租稅、放宮人、絕進奉、禁掠賣良人等等,可謂“有闕必規(guī),有違必諫”(《初授拾遺獻書》)。他還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大量諷諭詩,進入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
這一時期,元稹、白居易以及李紳,以新樂府詩歌為軸心,初步形成了傾向、內(nèi)容乃至風格相近的創(chuàng)作群體。后人為表彰其成就和意義,稱之為一場“運動”,即“新樂府運動”。元和五年(810),元稹貶官江陵,白居易卸任拾遺,政治境遇上的進退影響到他們思想上的轉(zhuǎn)變,因而新樂府創(chuàng)作作為一場“運動”,很快就趨于消歇了。
元和六年至十年,白居易因丁母憂回鄉(xiāng),服除回朝后授太子左贊善大夫(東宮屬官,負責陪侍太子讀書,諷諫太子過失)。
白居易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在元和七年(812)他剛過不惑之年、退居渭上前后的詩作中,有許多明顯的表現(xiàn)。其中閑適詩《適意二首》的自白最有代表性:
十年為旅客,常有饑寒愁。三年作諫官,復多尸素羞。有酒不暇飲,有山不得游。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無害亦無憂。終日一蔬食,終年一布裘。寒來彌懶放,數(shù)日一梳頭。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過適,適外復何求!
早歲從旅游,頗諳時俗意。中年忝班列,備見朝廷事。作客誠已難,為臣尤不易。況予方且介,舉動多忤累。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內(nèi),消盡浩然氣。自從返田畝,頓覺無憂愧。蟠木用難施,浮云心易遂。悠悠身與世,從此兩相棄!
就元白新樂府創(chuàng)作來說,元和五年已是一個過渡。盡管此后元稹有《古題樂府》,仍繼承著新樂府創(chuàng)作的精神,但就元白詩派的主要創(chuàng)作方向而言,已從元和五年開始轉(zhuǎn)變到“元和體”了,至于對這一“運動”在理論上予以系統(tǒng)總結(jié),則又要等到白居易元和十年(815)所寫的《與元九書》。
元和十年六月,兩河的藩鎮(zhèn)聯(lián)合叛唐,派人刺殺了當時力主討伐藩鎮(zhèn)的宰相武元衡。時年四十四歲的白居易,第一個做出快速反應,他上疏請求限期嚴緝兇手。不料,當朝宰相韋貫之等以白居易身為東宮官,卻先于臺諫“越職言事”,不免嫌惡。一些素來對白居易沒有好感的人又趁機誣告說,白居易的母親是因為看花墜井而死,他還作《賞花》及《新井》詩,其行為有傷名教。于是,當年八月,奏貶白居易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刺史。中書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說白居易不宜任地方長官,于是又追貶為江州司馬。
這次打擊實在是很沉重,成為白居易一生的重要分界線。從此他由“志在兼濟”,迅速而全面地轉(zhuǎn)為“獨其身”,決心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 重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 詠懷》)。但他并未辭官歸隱,而是選擇了一條“吏隱”的道路,一邊掛著閑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朋道侶交游,以求知足保和,與世無忤。與之相適應,描寫閑靜恬淡境界、抒發(fā)個人情感的閑適詩和感傷詩開始多起來;前期那種現(xiàn)實感強烈的諷諭詩則比較少見了。
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白居易改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仕途有了轉(zhuǎn)機。他一方面率州民西澗植柳,東坡種果,深得百姓擁戴;另一方面則繼續(xù)采取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的處世態(tài)度。元和十五年,他被召還長安,拜為尚書司門員外郎。唐穆宗長慶元年(821),遷任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又轉(zhuǎn)上柱國。此時,朝中朋黨傾軋,國事日非。為避免卷進政治斗爭的漩渦,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浚城中的六口井,以利飲用;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離任之時,他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塘湖石記》,刊于石上,使繼任者知曉。據(jù)說,離開杭州時,他還把官俸留在州庫,作為公家緩急之需。白居易為官認真,深得百姓愛戴,在任滿離蘇州時,郡中父老涕泣相送十里。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白居易改任秘書監(jiān)(秘書省的最高長官),又回到長安。大和二年正月,授刑部侍郎(司法部門的副長官)。次年,白居易五十八歲,他深感年老體衰、宦途多險,決意徹底引退。大和三年春,他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今屬河南),從此長別帝都長安。在洛陽,他過著飲酒、彈琴、賦詩、游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中隱”生活,既穩(wěn)保富貴,又遠禍全身。這一時期,“詩豪”劉禹錫成為白居易在元稹逝世后的新詩友。二人“朝觴夕詠”,相互唱和,時稱“劉白”。唐武宗會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書退休。
會昌四年,白居易四處游說,籌募資金,開鑿龍門八節(jié)險灘,為他人生旅途上留下燦爛的一筆:“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保ā堕_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之一)
會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七十五歲的詩壇巨星殞落了。遵其遺囑,家人將他葬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北側(cè)琵琶峰頂。詩人李商隱為他撰墓志。白居易去成泥濘。
在唐代文學史上,白居易是一位高產(chǎn)作家。他各體兼善,取材廣泛,加之精勵刻苦,文學活動持續(xù)時間長,作品數(shù)量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他在去世前一年所作《白氏集后記》中說:“詩筆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苯翊嫔⑽钠甙傥迨嗥?,詩歌二千八百三十余首。
白居易文集中,除“檄”外,當時的詩、賦、策、論、箴、判、贊、頌、碑、銘、書、序、文、檄、表、記這十六種文學體式皆有收錄。宋初所編《文苑英華》中有三十八種文體分類,竟錄有白居易的二十五類作品,這是絕無僅有的。白居易在各種文體中都能大展身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作為文人官僚,有大量執(zhí)筆公案文牘的機會。
在質(zhì)量上,白居易也堪稱大家。他不僅在當時文壇的地位很高,而且對后代文壇的影響也很大。晚唐批評家張為的《詩人主客圖》稱他為“廣大教化主”,可謂恰如其分。這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看:
第一,人格范式。詩品出于人品,故“廣大”首先指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海納百川、無所不容的“廣大”性。白居易前期主張為人生的文學觀,是平民知識分子的代表;后期樂天知命,對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加以實踐、發(fā)揮和改造,成為后代知識分子重要的思想財富。
第二,詩歌表現(xiàn)領域的開掘和擴展。正如明江進之《雪濤小書》“詩評·評唐”中所說:白居易詩“前不照古人樣,后不照來者議;意到筆隨,景到意隨;世間一切,都著并包囊括入我詩內(nèi)。詩之境界,到白公不知開擴多少。較諸秦皇、漢武,開啟邊境,異事同功,名曰‘廣大教化主’,所自來矣”。
第三,詩歌風格平易的藝術價值和影響廣遠的社會價值。白詩在當時就廣泛流傳于宮廷和民間,還遠播朝鮮、日本、越南、暹羅(泰國)。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羅隱、杜荀鶴,宋代的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一直到清代的吳偉業(yè)、黃遵憲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的啟示。此外,元、明、清歷代劇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詩歌的故事為題材編寫戲曲,如《長恨歌》演變?yōu)榘讟愕摹段嗤┯辍贰⒑闀N的《長生殿》,《琵琶行》演變?yōu)轳R致遠的《青衫淚》、蔣士銓的《四弦秋》等。白詩的詞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話本所采用。
第四,詩歌體貌與手法的多樣性。關于這一點,長慶四年(842)元稹為《白氏長慶集》作序時,就曾指出:“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長。樂天之長,可以為世后,從洛陽龍門過往的行人,常到他墓前灑酒祭奠,以致前方丈之土,常多矣。夫諷諭之詩長于激,閑適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字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div style="height:15px;">
白居易還是唐代詩人中第一位自己編集作品的詩人。他將全部詩作分為諷諭、感傷、閑適、雜律詩四類。其中感傷和閑適兩類,題材和主題多有重疊,從情感類型上看不出太大的差別,也許分類的著眼點不在題材或主題,而在于閱讀對象。閑適詩是那些流播于世的場面話,而感傷詩則是寫給親友知己的私房話。對白居易而言,沒有不可以入詩的題材,也沒有不可以表達的內(nèi)容,詩歌已經(jīng)成了他日常生活的詳細記錄,舉凡官職遷轉(zhuǎn)、人事升沉、生老病死、種植營造,一切都可在詩中津津樂道。在無限多樣的表達中,詩歌的表意和敘述能力,無形中得到擴張。他的詩與韓愈的古詩一道,強化了“以文為詩”的特征,對宋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過于頻繁的寫作和取材的無所限制,容易導致庸常和瑣屑。但從另一方面看,白居易詩的這一特點,卻在不經(jīng)意中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的新局面,打破了固有的美學意識。其背后躍動著的,是奔放的求變之心。這恐怕已經(jīng)不是詩歌趣味的問題,應該說是詩歌的功能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如果說開元天寶時代的盛唐詩人的寫作主要是感發(fā)情興,那么白居易的寫作主要就是著眼于生活的記錄。每過若干年,他就將作品整理一番,編訂成集,這成為白居易回顧和總結(jié)平生經(jīng)歷的契機。其內(nèi)容豐富的文集,就仿佛是一部詳細的回憶錄,記錄著他的一生。這也正是“唐人以李白為天才絕,白樂天(為)人才絕”(宋·葉廷《海錄碎事》)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