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林語堂,讀者應該不會陌生,他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大致具有三重身份,首當其沖的自然是作家兼翻譯家,在小說、小品文、劇本的著譯上均有所建樹。其次,也可以稱之為博學多聞的教授學者,他曾供職于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單位,關心語言及歷史方面的學術研究。以上兩種為人所熟知的職事以外,林氏其實還是一位頗具個性稟賦的出版人。而談到編輯這一身份,就不得不提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主持《論語》的經(jīng)歷,尤其是他與魯迅關于“幽默”論爭的一樁文壇公案,幾乎可以透視彼時社會文化心態(tài)。
1932年9月16日,《論語》半月刊問世,作為主編的林語堂“以提倡幽默文字為主要目標”,主張刊載輕快的小品文來記述評論各種社會現(xiàn)象,他不僅親力親為帶頭寫作,還廣邀周作人、俞平伯、劉半農(nóng)等文化名流撰稿,由是此刊之幽默小品蔚成一時之風氣,有“論語派”之稱。其實早在1924年,林語堂就曾在北京《晨報副刊》發(fā)表《征譯散文并提倡“幽默”》一文,漢語“幽默”一詞即是來源于林氏的翻譯,此時專辟一陣地,實乃延續(xù)了多年以來有關文學的思考。不過在《論語》的作者群中,有一個人的身份是較為特殊的,那就是魯迅。之所以將魯迅單獨拉將出來,主要指的是《論語》曾經(jīng)一度成為了魯迅與主編林語堂之間筆談“爭鋒”的場域所在,好友之間在其中一人編輯的雜志上相互暗自較量,這著實能夠反映出一些饒有意味的內(nèi)涵。
說到林語堂與魯迅的交往,真可用跌宕起伏一詞來形容。二人最早相識于女子師范大學共事之時,而語絲社成立前后,林語堂與魯迅的關系逐漸熟絡起來,查魯迅日記,林語堂的名字從1925年12月以后開始頻繁出現(xiàn),而在此前后他常在《語絲》《莽原》《國民新報副刊》撰文,文風潑辣,應該可以算得上是魯迅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的親密戰(zhàn)友。南下廈門以后,兩人一度過從甚密,后移滬定居,林語堂又與魯迅來往密切。按理說林魯二人應當能成為一路扶持的好友,可偏偏在1929年的一次宴會上,兩人因不恰當?shù)难赞o發(fā)生誤會,從此后疏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1932年底成立,林語堂擔任臨時執(zhí)委會的宣傳主任,而魯迅也積極參加同盟的籌備工作,昔日好友又獲得了重新照面的機會,林語堂為《論語》向魯迅約稿,正是處在這一二人關系的解凍期。
從1933年1月1日第8期的《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始,魯迅的作品就開始陸續(xù)現(xiàn)身于《論語》上,《學生與玉佛》《誰的矛盾》《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王化》《踢》等文章立意深刻,架構嚴密,又頗有“幽默”之格調(diào),確實可以說是魯迅雜文中的上品。但若細細咀嚼,便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在《論語》上發(fā)表的文章與同類別的作品還是存有細微的差別,魯迅的“幽默”上承“任意而談,無所顧忌”的“語絲體”而來,偏向的是“諷刺”與“冷嘲”,顯得粗糲尖銳,而非溫柔敦厚博人會心一笑,這隱隱表明一向“認真嚴肅”慣了的魯迅其實很不適應《論語》的文體風格。更為緊要的是,魯迅從根本上就不認同林語堂的辦刊理念,他認為幽默在今日中國斷無生存之空間,他之寫稿也應該被視作人情敦促下的“勉力為之”,而其本人也曾不止一次地對林語堂進行“批評”。
1933年3月,魯迅連續(xù)寫了《從諷刺到幽默》《從幽默到正經(jīng)》兩篇文章,對林語堂進行規(guī)勸。魯迅認為諷刺家是跟社會作對的,“諷刺的是社會,社會不變,這諷刺就跟著存在。”而“幽默”則是有些人“肚子里總還有半口悶氣”要借著“笑的幌子”吐出來?!啊哪确菄a(chǎn),中國人也不是長于‘幽默’的人民,而現(xiàn)在又實在是難以幽默的時候?!彼袁F(xiàn)今的幽默容易脫離對于社會的諷刺,而常常墮落于“說笑話”與“討便宜”之中,魯迅在此可以說否定了“幽默”存在的現(xiàn)實可能性。及至6月,林語堂又來信邀請魯迅寫打油詩,魯迅在6月20日的回信中如此寫到:“前函令打油,至今未有,蓋打油亦須能有打油之心情,而今何如者。重重迫壓,令人已不能喘氣,除呻吟叫號外,能有他乎?”并認為《論語》雖與政治無涉,卻也“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執(zhí)著求稿的林語堂又在《論語》創(chuàng)刊一周年之際約請魯迅寫紀念文章,這一回魯迅撰《“論語一年”》一文,直言不諱地針對林語堂寫到:“老實說吧,他所提倡的東西,我是常常反對的。先前,是對于‘費厄潑賴’,現(xiàn)在呢,就是‘幽默’?!濒斞敢廊徽J為在中國,“幽默”的《論語》是不會有前途的。不僅如此,魯迅事后又繼續(xù)寫作《小品文的危機》一文,將林氏提倡的小品文比作士大夫賞玩的“小擺設”。
在這些回合往來中,魯迅固然表現(xiàn)出一貫以來的真誠與直率,面對舊友的熱情邀約,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標準,不偏不倚,鐵面無私,這還是那個人所稱頌的金剛怒目的“戰(zhàn)士”形象。而從另一面來看,編輯林語堂作為與魯迅相交已久的好友,他明知身為左翼文壇盟主,投身社會革命的魯迅斷不會認同《論語》“以閑適為格調(diào)”的文學趣味,卻又屢次三番地向魯迅求稿,甚至有愈挫愈勇之勢。一片熱忱卻迎來魯迅的“橫眉冷對”,林氏非但不惱羞成怒,反而笑納不敏,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度?!稄闹S刺到幽默》與《從幽默到正經(jīng)》兩文本是刊在《申報·自由談》上,文中雖然把“幽默”樹為箭靶,但畢竟還沒有明確說明是針對《論語》,只可視作魯迅對林語堂的“旁敲側擊”。作為編輯的林語堂會意之后本該對這于己不利的“含沙射影”小心處理,可他偏偏將此二文轉載到《論語》第13期上廣而告之。而《“論語一年”》則更是為了紀念創(chuàng)刊一周年而作,此類人情文章本應多寫些歡欣鼓舞之辭,但魯迅卻表露對雜志的悲觀,“滅自己志氣”,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拆臺的”,可想而知當時林語堂將其發(fā)表出來得承受多大的現(xiàn)實壓力。對魯迅的批評意見,林語堂可以說是照單全收,但這其實并不代表他就接受了魯迅的觀點而修正自己,林氏其實自有他的確信所在。1934年1月16日出版的《論語》第33期上,林語堂發(fā)表長文《論幽默》,可以看做是對魯迅“中國沒有幽默”論調(diào)的系統(tǒng)回應,文中認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國的文化,到了相當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學出現(xiàn)?!倍白钌铣说挠哪笔潜硎尽靶撵`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其實拋開這篇理論文章不講,林語堂本人大寫特寫小品文的實踐本就是對于魯迅無聲的抗辯,二人在《論語》上的互通聲息無形中也滋生了一種爭鳴的氛圍。
歸根結底說來,編輯林語堂對于作者魯迅的復雜態(tài)度并不僅僅關涉人事意氣之爭,而是滲透著自家獨特的文學眼光。私以為,這是林語堂向來信奉的“費厄潑賴”精神的傳承。所謂“費厄潑賴”一詞,最早由周作人在二十年代中期使用,是英語“fair play”的音譯,原來指在競賽中光明正大的比賽,不用不正當?shù)氖侄?,英國有人提倡將這種精神用于社會生活和黨派競爭中,并認為這是紳士風度的內(nèi)涵。周作人早在《語絲》第54期上發(fā)表《答伏園論“語絲的文體”》一文,提出應該講究“費厄潑賴”精神:“大家要說什么都是隨意,唯一的條件是大膽與誠意,或如洋紳士所高唱的所謂‘費厄潑賴’(fair play)?!边@種說法為林語堂所服膺不已,他在《插論〈語絲〉的文體—穩(wěn)健,罵人,及費厄潑賴》一文中這樣寫到:“此種‘費厄潑賴’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我們也只好努力鼓勵,中國‘潑賴’的精神就很少,更談不到‘費厄’,惟有時所謂不肯‘下井投石’即帶有此意。”
值得一提的是,“費厄潑賴”的提出有其現(xiàn)實語境,指的是當時對于女師大風潮論爭中已然落敗的章士釗,應放棄對其攻擊,以不失自身的體統(tǒng)與身份。這種觀點隨即遭魯迅否決,他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一文中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張。在血的事實面前,周作人與林語堂相繼放棄幻想,改正了自己的表述,林語堂還畫了《魯迅先生打落水狗圖》,引來廣泛關注。事實上,盡管作為一種政策的“費厄潑賴”沒有現(xiàn)實可行性,但“費厄潑賴”精神原則中自由獨立,真誠寬容的思想品格卻為林語堂所承繼下來,并一直持續(xù)到他本人編輯《論語》的時期,用林氏的原話來說就是“凡人只要能把自己的偏見充分的誠意的表示都是有價值”。揆諸于這一段發(fā)生在《論語》上的論爭,魯迅“一切文藝固是宣傳”的觀點顯然偏離了林語堂的性靈文學觀,因而其有關“幽默”及小品文的看法對于林語堂來說就必然是一種文學“偏見”,但同時這種“偏見”又不得不說是發(fā)自內(nèi)心之誠意,所以也就有了自身獨立存在的特殊價值。林語堂不惜代價也要將魯迅的“踢館”文章納入到自己的雜志里,正是想維持不同思想與言論多元競逐,眾聲喧嘩的格局,以實現(xiàn)一種編輯原則上的“費厄潑賴”,誠可謂思慮周全,用心良苦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