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磁共振成像傳媒
張蕾, 谷建嶺, 陳紫琪, 王淞, 龔啟勇. 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來自精神磁共振成像的證據(jù). 磁共振成像, 2020, 11(1): 66-70.
Selye[1]將壓力(stress)引入到心理學研究領域,用來表示個體對客觀刺激的反應,這一過程主要涉及三方面:引發(fā)壓力的一切刺激事件,即壓力源;個體對刺激事件的主觀知覺評價;個體對壓力的行為反應和處理。近二三十年來,作為個體對壓力反應過程的第二方面——知覺壓力(perceived stress)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重視。Cohen等[2]將知覺壓力定義為個體將刺激事件知覺為有壓力的程度,將刺激事件知覺為壓倒性的、勢不可擋的、無法控制的感受是其核心特點。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軸的激活是壓力反應的標志,機體為了應對來自環(huán)境的威脅和挑戰(zhàn)需要正常的壓力激素,而激素的不斷增加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自主功能的抑制不足或過度活動對機體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這與知覺壓力的升高關系密切[3-4]。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精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知覺壓力的長期升高具有密切關系,比如抑郁,焦慮,雙相情感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5-7]。人們罹患生理疾病的風險增加也與較高的知覺壓力有關,比如冠心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壓等[8-10]。因此,較高的知覺壓力會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
研究表明,即使面臨著相同的客觀壓力事件,人們的知覺壓力水平也會存在著極大的差異[6,11],這種差異可能與個體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差異有關。因此,探討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考慮到知覺壓力在身心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揭示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有助于解釋其如何給身心疾病帶來風險[12-13]。其次,研究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有利于為未來進行壓力干預訓練提供生物學的支持,比如認知訓練、壓力調節(jié)等。最后,探討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覺壓力的本質和內(nèi)涵,同時為知覺壓力的研究開拓一個新的局面。近年來,隨著精神影像學的蓬勃發(fā)展,腦成像技術為大腦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其中磁共振成像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性、高分辨率等優(yōu)點而被廣泛應用于探討精神與行為的神經(jīng)機制。結構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中已經(jīng)有所應用?;诖?,筆者著重對現(xiàn)有知覺壓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進行梳理,探討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生物學特征,為知覺壓力的生理基礎以及干預提供客觀依據(jù)。通過大量的文獻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主要與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和邊緣系統(tǒng)(limbic system)部分腦區(qū)的功能和結構有關。
前額葉皮質位于額葉前部,廣泛參與高級認知功能,它與知覺壓力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對壓力應對過程的高級認知調控上。具體表現(xiàn)為,在和壓力有關的情境下,前額葉皮質對HPA進行自上而下的神經(jīng)認知管理,因此在下調HPA壓力反應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4]。來自實證研究的證據(jù)表明,知覺壓力與前額葉皮質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結構磁共振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不僅與整個前額葉皮質的結構改變有關,而且還與一些局部腦區(qū)的結構改變有關,比如眶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前扣帶皮質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首先,一項基于健康老年女性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和前額葉皮質的總體積呈負相關關系[15]。另一項關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排除了艾滋病病毒的影響之后,較高的知覺壓力和較少的前額葉皮質的灰質總體積有關[16]。其次,一項前瞻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絕經(jīng)后健康女性知覺壓力的長期升高能夠預測右側眶額葉皮質灰質體積的減少,這一結果控制了年齡、亞臨床抑郁癥狀、灰質體積的總量和一些影響腦血管的危險因素(如物質使用、血壓等)的影響[17]。另外,一項對具有嚴重應激反應和適應障礙被試的職業(yè)壓力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排除了創(chuàng)傷、抑郁癥、慢性疼痛和藥物治療等因素后,知覺壓力較高的被試表現(xiàn)出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前扣帶皮質的灰質體積顯著減少[18]。類似地,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較高知覺壓力的職業(yè)人群的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明顯變薄[19]。再次,一項關于雙生子的研究表明,在排除了遺傳背景以及環(huán)境經(jīng)歷的影響之后,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皮質厚度和知覺壓力呈正相關關系[20]??傊?,知覺壓力和整個前額葉皮質及其局部腦區(qū),包括眶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前扣帶皮質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的結構變化有關。
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和前額葉皮質的腦區(qū)活動以及功能連接有關,這些腦區(qū)包括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和腹側前額葉皮質。首先,在探討獎賞處理的大腦活動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當被試收到有關金錢的回報和損失的反饋時,較高的知覺壓力和較少的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活動有關,表明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是與知覺壓力相關的獎賞處理變化的關鍵區(qū)域[12]。另一項研究表明,在男性進行健康食物選擇的任務時,較高的知覺壓力與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和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之間的功能連接減少有關,并且知覺壓力水平的增加會影響被試的自我控制能力,這和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調節(jié)能力降低有關[21]。其次,一項灌注研究表明在進行心算任務時,知覺壓力越高的被試在右腹側前額葉皮質的腦血流量越大[22]。
如上所述,結構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一致表明知覺壓力和前額葉皮質及其局部腦區(qū)(包括眶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前扣帶皮質)的灰質體積呈負相關。關于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的皮質厚度和知覺壓力的關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行探討。此外,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可能因其方法、被試選擇、實驗任務等的差異而未產(chǎn)生趨同的結果,但也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與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腹側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活動和功能連接有關。因此,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和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結構變化和功能活動與知覺壓力關系密切。
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是整合認知-情感信息和調節(jié)HPA反應的重要神經(jīng)基礎,比如在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中植入糖皮質激素會降低HPA對壓力的反應[23]。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還涉及自我評估等重要自我認知功能[24],而個體自身的認知評估決定了其對壓力源的回應[11],從而表明知覺壓力可能與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的情緒管理和認知評估等功能有關。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尤其易于受到壓力反應的影響,它與知覺壓力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壓力的認知調控和情緒管理上,壓力水平的持續(xù)升高會使背外側前額葉皮質自上而下的認知調控以及抑制功能嚴重降低[25]。因此,知覺壓力的升高可能與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結構變異和活動變化所帶來的認知調節(jié)功能以及壓力抑制功能失調有關??傊X壓力與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的情緒管理和認知評估以及背外側前額葉的認知調節(jié)和壓力抑制功能密切相關。
邊緣系統(tǒng)是圍繞著大腦半球和腦干之間邊界的一系列皮質結構,主要包括扣帶回、海馬、杏仁核和下丘腦等[26]。其中,兩個主要的邊緣系統(tǒng)結構——海馬和杏仁核,在調節(jié)壓力反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體表現(xiàn)在杏仁核與增強壓力反應有關,而海馬則表現(xiàn)出抑制壓力反應[4,27]。以往研究表明,海馬的結構和知覺壓力具有穩(wěn)定的負相關關系,而杏仁核的結構變化和功能活動也與知覺壓力密切相關。
海馬位于人腦顳葉的內(nèi)側,是邊緣系統(tǒng)的主要組成部分。海馬在調節(jié)壓力反應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及時終止HPA壓力反應的功能,它的損傷或萎縮會損害其對壓力反應的抑制功能,因此它和壓力反應延長和知覺壓力升高有關[27]。
越來越多的結構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海馬的體積變化和知覺壓力密切相關。一方面,橫向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知覺壓力和海馬體積減少有關。首先,一項老齡化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控制了顱內(nèi)總容積、年齡、性別和種族的影響后,知覺壓力不僅和海馬的總體積呈負相關關系,而且還與它的一些子區(qū)的體積也呈負相關關系(包括CA2/CA3和CA4/齒狀回)[28]。其次,一項對青少年知覺壓力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海馬區(qū)域的異常,表現(xiàn)為在控制了年齡、性別、父母教育、家庭收入、基因以及整個大腦容量等因素的影響后,高水平的知覺壓力和雙側海馬體積的減少有關[29]。最后,對臨床樣本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和海馬體積有關,表現(xiàn)為與健康控制組相比,患有神經(jīng)性厭食癥女性的海馬體積和知覺壓力水平呈負相關關系[30]。
另一方面,縱向研究也表明知覺壓力和海馬體積具有負向關聯(lián)。首先,一項對絕經(jīng)后健康女性的前瞻性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排除了年齡、健康和灰質總體積的影響后,知覺壓力的長期升高預示著右側海馬體積的減少[17]。另一項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和海馬的體積在首次研究中呈負相關關系;在隨訪中,被試的知覺壓力和海馬體積的組間差異保持不變,即長期穩(wěn)定的高水平知覺壓力和較小的海馬體積持續(xù)相關[31]。最后,一項結合基因類型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年隨訪),具有長等位基因的純合子(L/L)被試的知覺壓力增加和左側海馬體積的減少有關,這表明知覺壓力和海馬體積的負相關關系可能受到遺傳因素的調節(jié)[32]。
如上所述,結構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一致表明知覺壓力和海馬體積具有負相關關系。另外,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也表明知覺壓力和海馬的活動有關。具體來說,一項針對健康被試在蒙特利爾心理壓力任務下的認知調節(jié)機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壓力調節(jié)后,女性被試的知覺壓力高于男性,并且她們知覺壓力的增大與右側海馬激活呈正相關關系,表明女性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來進行壓力的認知調節(jié),從而引發(fā)了比男性更高的知覺壓力水平[33]。海馬含有腎上腺類固醇以及一些主要壓力激素的受體,當它們與持續(xù)增加的壓力相結合時會對海馬的功能產(chǎn)生有害的影響。比如削弱人們在壓力情形下處理信息和決定如何應對新挑戰(zhàn)的能力以及海馬對HPA的調節(jié)作用(尤其是壓力反應的終止功能),從而使HPA的活性升高,進一步加劇腎上腺類固醇激素在壓力反應中的長期影響[4]。因此,海馬體積的減少可能使其對HPA的調節(jié)受損, 這與高水平的知覺壓力又密不可分。關于知覺壓力和海馬結構的因果關系,有研究認為較小的海馬體積可能是知覺壓力過高預先存在的脆弱性基礎[31,34];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知覺壓力引起了海馬體積的減少[17,35]。其次,海馬在大腦形態(tài)學上已經(jīng)存在的個體差異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壓力的脆弱性,并降低了壓力應對的心理彈性[36]。但是,關于知覺壓力和海馬的因果關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行驗證。此外,大腦結構和功能標志物能夠準確地檢測臨床前的神經(jīng)變化,其中大腦結構的研究因其變化性較低,數(shù)據(jù)分析較簡單而成為臨床環(huán)境中更有用的疾病檢測工具[37]。因此,知覺壓力水平和海馬結構的負相關關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杏仁核因其呈杏仁狀而得名,附著在海馬的末端,被廣泛證明是人類情緒和壓力處理的重要大腦中樞[38]。它還和壓力處理相關的皮質區(qū)域緊密聯(lián)系——主要是前額葉皮質區(qū)域,包括前扣帶回皮質、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和眶額葉皮質,并與這些腦區(qū)協(xié)同處理由知覺壓力引起的行為變化和外周生理反應[3]。
一方面,結構磁共振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和杏仁核的結構改變有關。例如,一項針對具有嚴重應激反應和適應障礙的職業(yè)人群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排除了精神病史、人格障礙、雙相抑郁、物質濫用、慢性疲勞、慢性疼痛和神經(jīng)或內(nèi)分泌疾病史等因素的影響后,知覺壓力和雙側杏仁核的灰質體積具有正相關關系[19]。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被試知覺壓力的變化和杏仁核灰質密度的變化有顯著相關性,即被試知覺壓力降低得越多,右側杏仁核灰質密度下降得就越大[39]。
另一方面,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與杏仁核的活動和功能連接有關。在一項事件相關的研究中,健康女性被動觀看與回避有關的刺激時,高知覺壓力女性的左側杏仁核活動減少,這些減少的神經(jīng)活動有可能是壓力敏感女性的一種習慣性情緒回應[40],表明其處理與撤回有關的視覺刺激的能力較差。
如上所述,知覺壓力水平和杏仁核的結構變化呈正相關,而與杏仁核功能活動的關系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行探索??傮w來說,杏仁核在壓力反應所導致的身心健康風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杏仁核的活動在壓力反應上的個體差異已被證明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的生理參數(shù)有關,包括自主心臟控制水平,由壓力引起的血壓變化,以及壓力激素分泌的晝夜變化[41-42]。因此,杏仁核的結構改變和活動異??赡芎椭X壓力水平較高有關。
前額葉皮質、海馬和杏仁核是壓力處理的關鍵腦區(qū)[4],在知覺壓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前額葉皮質的一些腦區(qū)與杏仁核和海馬具有協(xié)同作用。例如,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冥想訓練能改變與知覺壓力有關的杏仁核靜息功能連接,具體表現(xiàn)為與控制組相比,正念冥想訓練組的杏仁核和亞屬前扣帶皮質的功能連接降低。作者認為正念冥想訓練可以促進功能性神經(jīng)可塑性的改變,這有利于減少與知覺壓力水平有關的杏仁核腦區(qū)增加的功能連接[43]。還有一項探討知覺壓力和大腦靜息功能連接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覺壓力和大腦的活動具有不同的關系。具體來說,在青少年時期,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和亞屬前扣帶皮質與右側杏仁核之間的功能連接與知覺壓力呈正相關關系;在成年早期,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與右側杏仁核的功能連接和知覺壓力呈負相關關系;在成年中期,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連接和知覺壓力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這些結果表明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的功能連接不斷成熟,并在不同的發(fā)育時期參與不同的壓力調節(jié)模式[44]。
在扣帶區(qū)域中,前扣帶回膝部與一些情緒和壓力管理相關的過程有特殊聯(lián)系。這些過程包括對重要的環(huán)境刺激的評估,情緒狀態(tài)的體驗以及對情緒和壓力刺激的行為和自主反應的調節(jié)[45],并且前扣帶回皮質體積的減少與HPA壓力反應失調有關[46]。其次,壓力誘發(fā)的前扣帶回膝部活動的增加與更大程度的血壓反應有關,尤其是在與杏仁核的相互作用中[41]。除此之外,它與一些腦區(qū)的功能連接可以作為高知覺壓力群體干預的靶向腦區(qū),因為杏仁核及其與前扣帶皮質和其他前額葉皮質區(qū)域的聯(lián)系長期以來被認為與情緒處理相關的疾病有關[47]。并且,研究還發(fā)現(xiàn)那些對壓力刺激表現(xiàn)出更大杏仁核活動的被試表現(xiàn)出更高的臨床前動脈粥樣硬化水平[48]。另外,在這項研究中,動脈粥樣硬化水平較低的人表現(xiàn)出杏仁核和前扣帶皮質的功能連接,這表明在處理壓力線索時,前額葉皮質的這一區(qū)域可能會更大程度地下調杏仁核活動以降低負性刺激的影響[4]。因此,前額葉皮質的這些腦區(qū)和杏仁核的功能連接的變化可能解釋了高知覺壓力個體情緒控制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功能失調的部分原因。
如上所述,前額葉皮質、海馬和杏仁核三者之間是相互連接的,它們通過直接和間接的神經(jīng)活動相互影響,它們與知覺壓力的關系也是相互作用的[49]。例如,有研究表明壓力水平較低不僅和杏仁核的活動水平降低有關,還與前額葉皮質對壓力反應的抑制增強密不可分[50],而在不可控的壓力體驗中,壓力激素的大量釋放會削弱前額葉皮質的調控功能, 但這會增強杏仁核的壓力反應[25]。由此可見,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在知覺壓力調控中的角色是反向結合的,正如前額葉皮質下調壓力反應,而杏仁核會增強壓力反應[4,42]。另外, 在邊緣系統(tǒng)對HPA的調控中,海馬通常起抑制作用,而杏仁核起增強作用[14]。并且,前額葉皮質對HPA的調控是由皮層下邊緣腦區(qū)(包括海馬和杏仁核)中介的[51]。總之,前額葉皮質和海馬的有效調節(jié)可能和較低的知覺壓力有關,而杏仁核的變化更有可能與較高的知覺壓力有關。因此,來自磁共振成像的證據(jù)可能表明,高知覺壓力個體的前額葉皮質和海馬的體積減少使得大腦對HPA長期抑制不足導致下調壓力反應的功能受損,并且杏仁核的體積增加可能還會提高HPA反應和知覺壓力水平。
通過對知覺壓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的回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主要和前額葉皮質以及屬于邊緣系統(tǒng)的海馬和杏仁核的結構和功能有關,這些腦區(qū)被認為在認知調節(jié)和情緒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具體而言,結構磁共振的研究證據(jù)表明知覺壓力水平過高與整個前額葉皮質以及它的局部腦區(qū)(包括眶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前扣帶皮質和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和海馬以及杏仁核的結構改變有關,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表明過高的知覺壓力與大腦的異?;顒雍凸δ苓B接有關,這些腦區(qū)主要包括前額葉皮質的部分腦區(qū)(包括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亞屬前扣帶皮質)和杏仁核。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結構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即知覺壓力和眶額葉皮質、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前扣帶皮質以及海馬的體積呈負相關,與杏仁核的體積呈正相關,并且在知覺壓力處理的過程中,前額葉皮質的一些腦區(qū)和邊緣系統(tǒng)的海馬和杏仁核是相互協(xié)同作用的。
盡管前額葉皮質、海馬和杏仁核的結構變化和功能活動與知覺壓力的關系在眾多的文獻中得到了證實,但以往研究的結果也具有不一致的特點。比如,一些研究報告知覺壓力和右側海馬體積減少有關[17],而另一些研究只發(fā)現(xiàn)知覺壓力和左側海馬體積減少有關[32]。這些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可能與被試的年齡范圍、性別、分析方法、大腦測量方法以及控制變量的差異有關[29],這對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要求。針對現(xiàn)有的研究狀況,我們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展望。
第一,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前額葉皮質的部分腦區(qū)中介了社會支持和知覺壓力之間的關系[52],并且有大量研究表明一些心理行為變量(包括社會支持、自尊、責任心等)和知覺壓力密切相關[53-55]。但目前將這些變量結合起來探討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融入這些變量,通過中介分析和調節(jié)分析來系統(tǒng)探討知覺壓力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第二,現(xiàn)有關于知覺壓力神經(jīng)機制的研究多是橫向的相關研究。橫向研究不利于探討知覺壓力及神經(jīng)機制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變量的因果關系,例如海馬體積的減少是較高的知覺壓力引起的還是知覺壓力增高源于海馬體積的減少[29]。另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過高的知覺壓力會對前額葉皮質的功能產(chǎn)生長期的損傷[56],也有研究認為前額葉皮質體積的減少會使人們利用自上而下管理壓力的認知控制能力受損,最終導致了知覺壓力增加[15]。鑒于此,今后的研究可以更多地采用縱向設計來對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進行追蹤以獲取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第三,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大腦灰質結構與知覺壓力的關系,很少有研究探討大腦白質結構知覺壓力的關系。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使用擴散張量成像來更深入地了解大腦白質結構信息與知覺壓力的關系,并驗證以往大腦灰質研究中的相關發(fā)現(xiàn)。第四,目前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在大腦網(wǎng)絡層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大腦是具有不同功能的腦區(qū)組成的協(xié)同網(wǎng)絡,從網(wǎng)絡的角度去研究與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可以揭示出傳統(tǒng)分析方法所不能揭示的功能意義和活動規(guī)律[57-58]。雖然前人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前額葉皮質以及邊緣系統(tǒng)的一些腦區(qū)和知覺壓力有密切關系,但是這些研究沒有在網(wǎng)絡層面上來進行探討,因此很難得出這些腦區(qū)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對知覺壓力水平的影響。以后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在大腦網(wǎng)絡層面進行深入探討,為知覺壓力的神經(jīng)機制模型提供更多的支持證據(jù)。
利益沖突:無。
[1] Selye H. Thymus and adrenals in theresponse of the organism to injuries and intoxications. Br J Exp Pathol, 1936,17(3): 234-248.
[2] Cohen S, Kamarck T, Mermelstein R. A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 J Health Soc Behav, 1983, 24(4): 385-396.
[3] McEwen BS. 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central role of the brain. Physiol Rev, 2007, 87(3):873-904.
[4] McEwen BS, Gianaros PJ. Central role ofthe brain in stress and adaptation: links to socioeconomic status, health, anddisease. In N. E. Adler & J. Stewart (Eds.), Ann N Y Acad Sci, 2010,1186(1):190-222.
[5] Racic M, Todorovic R, Ivkovic N, et al.Self- perceived stress in relation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health-relatedquality of life among health professions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bosnia and herzegovina. Zdr Varst, 2017, 56(4): 251-259.
[6] Streit F, Memic A, Hasandedic L, et al.Perceived stress and hair cortisol: differences in bipolar disorder andschizophrenia.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6, 69: 26-34.
[7] Lagana L, Reger SL. A pilot study onperceived stress and PTSD symptomatology in relation to four dimensions ofolder women's physical health. Aging Mental Health, 2009, 13(6): 885-893.
[8] Aghaei M, Ghorbani N, Rostami R, et al.Comparison of anger management, anxiety and perceived stress in patients withcancer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J Med Life, 2015, 8(4): 97-101.
[9] Aggarwal NT, Clark CJ, Beck TL, et al.Perceived stress is associated with sub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older adults.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4, 22(1): 53-62.
[10] Gallo LC, Roesch SC, Fortmann AL, etal. Associations of chronic stress burden, perceived stress, and traumaticstres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the HispanicCommunity Health Study/study of latinos sociocultural ancillary study.Psychosom Med, 2014, 76(6): 468-475.
[11] Lazarus RS, DeLongis A. Psychologicalstress and coping in aging. Am Psychol, 1983, 38(3): 245-254.
[12] Treadway MT, Buckholtz JW, Zald DH.Perceived stress predicts altered reward and loss feedback processing in medialprefrontal cortex. Front Hum Neurosci, 2013, 7: 1-10.
[13] Zhang Y, Peters A, Chen G. Perceivedstress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symptoms of anxiety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Int J Nurs Educ Scholarsh, 2018,15(1). pii: /j/ ijnes
[14] Herman JP, Ostrander MM, Mueller NK,et al. Limbic system mechanisms of stress regulation: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ocortical axis.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Psychiatry, 2005, 29(8): 1201-1213.
[15] Moreno GL, Bruss J, Denburg NL.Increased perceived stress is related to decreased prefrontal cortex volumesamong older adults. J Clin Exp Neuropsychol, 2017, 39(4): 313-325.
[16] Rubin LH, Meyer VJ, Conant RJ, et al.Prefrontal cortical volume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stress-related deficits inverbal learning and memory in HIV-infected women. Neurobiol Dis, 2016, 92(PtB): 166-174.
[17] Gianaros PJ, Jennings JR, Sheu LK, etal. Prospective reports of chronic life stress predict decreased grey mattervolume in the hippocampus. Neuroimage, 2007, 35(2): 795-803.
[18] Blix E, Perski A, Berglund H, et al.Long-term occupational stress is associated with regional reductions in braintissue volumes. PLoS One, 2013, 8(6): e64065.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