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慕尼黑的陰謀讓綏靖主義者也開始坐立不安。丘吉爾喋喋不休地宣講希特勒的野心,歷史的進程正一步步印證,這個強勢政客不是危言聳聽。1940年5月26日 - 1940年6月4日,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倫三島再無法置身事外。
此時,弗吉尼亞·伍爾芙正在構思她的下一部作品。后來我們知道,這部取名為《幕間》的小說,成為了她留給世界最后的完整作品。作為一個無可救藥的和平主義者,伍爾芙敏感焦慮,硝煙味使她局促不安?!赌婚g》,就是在這種驚惶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這不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在伍爾芙的作品中,也遜于《到燈塔去》、《達洛維夫人》、《海浪》,但就是這部令作者頭痛欲裂的作品,不僅蘊含了諸多“伍爾芙特色”,也在彰顯她蓬勃的創(chuàng)作野心。
如果說,伍爾芙如一只靈動的天鵝,劃過英倫上空,那《幕間》,真可以算作天鵝的臨終之歌。
盡管已經寫就《墻上的斑點》、《雅各的房間》、《到燈塔去》、《海浪》、《一間自己的房間》等名篇,在意識流的道路上獨樹一幟,維多利亞時期古典愛情小說的痕跡也早已不再,再無人說她是仿“簡·奧斯丁”,但伍爾芙在探索的路上仍未減速。對于《幕間》——這部實驗性文本,伍爾芙坦白道:“下一步(指《幕間》的創(chuàng)作)很可能是詩、現實、喜劇、戲劇、敘述、心理學,都融為一體?!倍赌婚g》的結構,也確實令人詫異——對于意識流妙手而言,把情節(jié)壓縮在一天之內已是輕車熟路,但在這一天內的情節(jié)中試圖涵蓋英國的全部歷史,借一個象征性的歷史劇勻開,委實耗費心力。
一如《到燈塔去》和《海浪》,《幕間》這一標題本就象征意味濃厚。一來,《幕間》意即舞臺上兩幕戲之間的休息。歷史劇的幕間,就是伍爾芙揮灑筆墨的時刻,她要鋪陳開人生的戲劇。局促短暫的個體生命、廣袤無垠的歷史原野;微薄渺小的平凡百姓、宏大萬象的歷史話語,要的就是強烈反差。其二,《幕間》象征著兩幕暴力戲劇之間的和平寧靜,暗指英國正處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而法西斯的狂攻,已經山呼欲來風滿樓。這層象征,恰是一個富有懷疑精神,骨子里和平主義者的作家的手筆。
伍爾芙對二戰(zhàn)的厭惡顯而易見,《幕間》里,她第一次赤裸落地給讀者呈現暴力惡心的意象——血污的網球鞋;監(jiān)獄的鐵窗;吞食青蛙的蛇;青蛙在蛇嘴中死去,梗塞住蛇的喉嚨;報紙上士兵強奸婦女的新聞...
此外,《幕間》也是這位女權主義作家在文本中聲援女性最為大膽的作品之一。盡管伍爾芙不太喜歡別人給她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簽,但她在婦女解放運動和女性主義研究上的貢獻顯而易見。比起不少自我標榜女權者,他的步子甚至邁得更大?!赌婚g》中,她干脆公開將男性中心替換成女性中心,拉·特羅布小姐、伊薩貝拉、斯維新太太甚至曼瑞薩太太,都比那些小說中乏味庸碌的男人們更令人激動。
和很多作家一樣,伍爾芙的身上凸顯著矛盾性,她的話和她的實際行動時常錯位。伍爾芙在日記中強調自己是局外人,無人能捕獲,但她又是如此熱衷公共政治和文體實驗,她對外界的變化,即便是一根頭發(fā)絲的掉落,也能敏銳察覺,危險的引信、精神的瓶頸令她局促不安,但她的文字又保持冷靜克制,捉摸不透。矛盾成就了她,矛盾也讓她痛苦。
在1922年的論文《狹窄的藝術之橋》中,伍爾芙設想——未來的小說可能是一種詩化、戲劇化、非個人化、綜合化的藝術形式。委婉驚顫的《幕見》,許是她踐行想法的最終答卷。只是,熱心的讀者卻沒有想到,她匆匆交完答卷,就徹底告別了戰(zhàn)火與硝煙,投入澄澈的水中。告別并不漫長。
那是1941年的3月28日,距離《幕間》完稿也僅僅過了一月有余,伍爾芙用石頭填滿口袋,系于其身,靜靜投入歐塞河冰冷的水中。而在此之前,她還曾在《幕間》寫道一件虛構的事:一個女仆,到清涼的睡蓮池旁喘息片刻,而這條河,十年前曾有貴婦投水溺亡。
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死亡。
“我要縱身向你撲去,我永不認輸,也永不屈服,哦,死亡!”
這是弗吉尼亞·伍爾芙1931年的意識流小說——《海浪》中的名句。多年以后,當伍爾芙投河自盡,人們再度翻開《海浪》,這句話仿佛她事先寫好的墓志銘。
倫納德·伍爾芙認為,這是他夫人的壓卷之作,這不是沒有道理。盡管《墻上的斑點》更具開拓精神,《達洛維夫人》的雙重敘事技巧令人嘆服,《到燈塔去》的意識流手法純熟精湛,但若論伍爾芙最傾注心力的作品,似乎還數《海浪》。這部怪異的小說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伍爾芙的私人秘密。同時,它也是伍爾芙“詩小說”的桂冠之作。福斯特眼光獨到,所以他早早地指出——伍爾芙本質上是一個詩人。
“生命的歷程是被生命消亡這一事實所主宰的。死亡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自始至終存在的可能性。而生命的歷程后半部分所面臨的壓倒一切的挑戰(zhàn)是:要在繼續(xù)存在中找到生命的意義?!?/span>
伍爾芙不是一個消沉待斃的作家,死亡于她而言,與其說是逃避生的挑戰(zhàn),不如說是一種擁抱的姿態(tài)。死亡不是所有形體的毀滅,它只是我們所顯現的形體的毀滅,而這些形體,相比于那不可見的、廣為彌散的另一部分來說短暫易逝。
事實上,她曾不只一次試圖擁抱死亡,嚴重的抑郁癥困擾著她,藝術至上的信條也讓她一次次詰難自己,焉論童年時同父異母的兩位兄長給她留下的難以磨滅的精神創(chuàng)傷。母親去世的那一年,她第一次精神奔潰,爾后,她嘗試通過日記,自我對話緩解創(chuàng)傷。但當1904年父親去世的噩耗傳來,精神崩潰再次向她襲來,伍爾芙試圖自殺。
很難想象,如果不是倫納德,伍爾芙的文學生命能持續(xù)多久,恐怕將早早夭折。某種意義上,是倫納德拯救了伍爾芙的文學生命——他傾注心力的呵護,對妻子作品認真閱讀,甚至包容她極度的性恐懼和性冷淡。盡管如此,當二戰(zhàn)毀滅了萬物,當精神決堤的警報再次傳來,倫納德也無法拉回篤定投水的妻子了。3月18日,當倫納德眼見伍爾芙濕漉漉的歸來,他就應該心生隱憂??上?,為時已晚。
《時時刻刻》中,一個情景令人印象深刻——烤蛋糕的家庭主婦坐在馬桶上不住哭泣,丈夫敲門詢問何事如此,家庭主婦捂著嘴,連說無事。有心人都心知,家庭主婦心頭郁積著沉沉的頑石,但更令她絕望的是——她明了這顆頑石無人可除,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幫助。當生命的意義無可挽回地消退,當她意識到自己逐漸成為負擔,也許擁抱死亡成為如釋重負的選擇。
“人們就像魚兒,在水面之下,在默默無語的領域中,寂靜而自在?!?/span>
掙脫精神苦痛的伍爾芙,在冰冷的水中、在肅穆的碑下,是否真尋到那份“寂靜而自在”,這注定是一個作家留給現世的問號。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細細咀嚼天鵝的余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