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時,朝野上下,全聽慈禧一人之命,能得這位高高在上的西太后的注意的人,哪個不是重要人物,可偏偏有一人,身為平民百姓,卻值得慈禧親下懿旨“關(guān)照”他。
而這份關(guān)照給此人帶來的竟是殺身之禍。此人就是沈藎,清末之時最愛國的記者,敢于支持變法,參與革命的有識之士。
但他這樣的行為卻引來了清廷的不滿,直到他揭露了清廷意欲割讓東三省賣國求全的事情,徹底激怒了以慈禧為首的掌權(quán)人們。
沈藎被下了獄,不過十余天,便被處以極刑,手段之殘忍,令人心驚。但他的死,卻讓無數(shù)革命之心被喚醒,雖死得冤枉,但卻自有其價值。
同治十一年,沈藎出生于湖南,家境雖不說大富大貴,倒也算殷實,能供沈藎上學(xué)堂,請名師。
而沈藎也真是這塊料,在學(xué)業(yè)上,就沒讓家人操過心,就連來給他上課的老師個個都夸沈藎聰穎。
如果是單單聰慧過人也就罷了,但沈藎還頭腦靈活,甚有想法,在他讀書大有收獲之后,便準備走入官場。
清朝本就是封建主義為主導(dǎo),讀書人想要為官到也是很正常的,沈藎從岳麓書院求學(xué)歸來,他的學(xué)識自不必說,做一個知府手下的文書,綽綽有余。
要是他能安穩(wěn)地在官場做官,亂世雖說不準未來,但也沒準還能升上兩級??缮蛩|眼看著國家的動蕩,而自己卻安居一隅,他自負有才,想要為國家做些事,于是辭官離去。
沈藎有這樣的想法,并不是心血來潮,他在讀書和做官之時認識了不少有識之士。比如譚嗣同,梁啟超,這些人對于當(dāng)下的國家大有不滿,也有試圖改變國家現(xiàn)狀之意。
這和沈藎可謂是不謀而合,他們在結(jié)為君子之交的同時,也在對這個國家的未來出謀劃策。
此時的大清已經(jīng)簽下了《馬關(guān)條約》,又是割地,又是賠款,清朝王廷已然失去了完全國家掌控的實力。
作為中國人,怎么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國家被西方人所掌控。救國救民之事已然迫在眉睫。
朝中的洋務(wù)派哪怕已經(jīng)啟動了洋務(wù)運動,試圖以“自強”“求富”的想法救國于危難,他們興辦了不少企業(yè),但終究是見效甚微。
人民與百姓不做出實際上的改變,想要中國崛起,還是太難了,于是由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發(fā)動的戊戌變法開始了,跟他們交好的沈藎自然也參與其中。
但他們的戊戌派所推崇的新思想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尤其是在掌握著大權(quán)的那些人之中,這樣的新思想,新變革無疑是危及了他們手中的權(quán)利與利益。
哪怕光緒帝對他們表示贊同,但真正的掌權(quán)人慈禧卻極力反對。再加上他們的這次變法,終究是有些冒進了,沒能有更完善的組織與領(lǐng)導(dǎo),最終這場變法革新還是失敗了。
可這件事情對沈藎卻有著極大的觸動,本以為找到了救國的方向,沒想到卻一敗涂地。
他意識到了權(quán)利的差距,哪怕大清的朝廷和統(tǒng)治者們再怎么無能昏庸,可國家的大權(quán)還是在他們手中。
為了能找到正確的道路,沈藎便想要去借鑒別的國家的治國方法,救中國于水火之中,他東渡日本,可卻大失所望,不到一年就返回祖國。
雖在日本碰壁,但沈藎心志不改。
回國之后,他再次聯(lián)系了之前共同致力于維新的好友唐才常,他們有相同的志向,大到救國救民,但往小了說,卻也想為當(dāng)年慘遭毒手的譚嗣同報仇。
早在日本之時,唐才常便已經(jīng)有些想法,還暗中聯(lián)絡(luò)了康有為、孫中山等人,他們曾共同商議救國之事,唐才常有心武裝起事,得到了康有為等人的認同。
沈藎聯(lián)系唐才常的時候,唐才常正是最需要用人的時候,他們的救國同盟“自立會”在不久之后正式成立,這個自立會雖說是自立,但在其中可不只有他們這寥寥數(shù)人而已。
他們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發(fā)展壯大到了十余萬人參與到自立會中。
沈藎在其中任重要干事,參與會內(nèi)的大小事情決策。
沈藎所在的這個自立會,并不如小幫小派那般,他們是有追求的,所求是“保全中國自立之權(quán),創(chuàng)造新自立國”。
對于清朝對西方國家的一次次退讓,那些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與決策,是他們所不恥見到的。他們認為滿洲政府早已不配去執(zhí)掌這個國家。
此時,雖然慈禧太后早已帶著光緒帝逃出皇城,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皇室從高高在上墜落凡間,還是有不少守舊派追隨慈禧他們的,而自立會便是站到了這些守舊派的對立面上。
當(dāng)自立會真正決定大規(guī)模起事的時候,卻遭遇了鎮(zhèn)壓。
沈藎他們最初策劃著出兵北上伐幽燕,本以為清朝勢微,但何曾想到清朝這些人們早已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惡人們屈服了,他們本身雖然無能,但卻找到了靠山。
哪怕知道沈藎他們將要有所作為,但慈禧等人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里。
自立會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人多勢眾,但說到底只能算是民間組織。在有槍有炮的帝國主義眼里,這點勢力還是不夠看的。
他們起事開始不久便接連失利,糧草本就不足,彈藥更是不能與外國人相比。他們本想奪下漢陽兵工廠給自己補幾彈藥,奈何遭遇了張之洞勾結(jié)英國人直接給自立軍迎頭一擊。
為保證自立軍在未來不會卷土重來,張之洞便想將他們徹底擊垮,他直接出兵,殘忍的以武力鎮(zhèn)壓。張之洞與英國人的突然襲擊,讓唐才常、傅慈祥等人措手不及。
這一次張之洞不止剿滅了自立軍,就連領(lǐng)頭的唐才常等人也被他抓了,并且被就地處決了,連他們的親人都沒被放過,株連的人數(shù)之多令人心驚。
而沈藎由于當(dāng)時率領(lǐng)自立會的另一批人馬在新堤,不在漢口,并未與張之洞等人正面對上才逃過一劫。
這一次的自立會事件遠比戊戌變法那一次的動靜要大,雖然又一次失敗了,但卻讓沈進看到了希望,因為那些未被株連的曾經(jīng)的自立會成員,他們依然奮戰(zhàn)在救國一線,為革命事業(yè)奮斗不止。
沈藎雖未被抓,但也上了通緝名單,他之前作為自立會的干事,認識他人也不在少數(shù),由于目標過于明顯,他不敢繼續(xù)行動。
但他已經(jīng)想清楚了,若想救國,還是得有命活下去才能繼續(xù)行動的。
于是他在風(fēng)波稍過之后,從武昌悄悄返回上海,哪怕他的名字還在被通緝的人員名單上,他也沒有選擇完全靜默,什么也不做,絕非是他的性格。
可上海此時早已經(jīng)混亂不已,敵人的眼線眾多,認識他的人也多。為了能夠方便自己行事,沈藎放棄了在上海繼續(xù)革命的想法。
他北上至北京,在北京知道他的人少,自然也不會有人把這個充滿書卷氣的年輕人與曾經(jīng)自立會帶兵起義的那群人聯(lián)系起來。
到了北京的沈藎事方便了許多,而初入北京,為了能夠快速打開人脈圈子,更有利于得到消息與情報,沈藎花費心思結(jié)交各行各業(yè)的人物,達官顯貴也有,市井商販也有。
他盡力周旋在其中,表現(xiàn)得一副樂于交友的和氣模樣,但沈藎骨子里還是當(dāng)年那個有主意有想法的稍顯張揚的性格,與他結(jié)交的人越多,對于他隱藏身份也就越不利。
這中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沈藎的真實身份還是被人所知道了。
但說到底,沈藎無非是觸動了最上層那些人的利益。于他身邊的這群人沒什么影響,他們自然也不會自找麻煩去揭露沈藎的身份。
沈藎在北京給自己找了一份看似平常,實則消息最為靈通的職業(yè)----記者,他身處報社,各路新鮮事總能最先知曉。
而作為記者,沈藎也有自己的線人會給他時不時地提供一些消息。
本就十分有學(xué)識的沈藎做起記者,撰稿寫文自然不在話下。他的文章精湛之余也頗有看頭,他很會抓住讀者的眼球,一時間沈藎竟然混成了名記。
而接下來的這則要了沈進命的消息,便是由沈進結(jié)識的一個清朝權(quán)貴子弟給他提供的。
本意就是想分享一些小道消息,沒想到卻讓沈藎順藤摸瓜,挖出了一個天大的丑聞。
這位公子哥對救國事業(yè)不感興趣,但卻對沈進寫文章的能力很是佩服。當(dāng)時他跟沈進說的是聽說清政府要和俄國簽訂條約了,無非是想讓沈藎在報紙上出言嘲諷一番。
可沈藎卻在其中嗅到了一些不尋常的意味。當(dāng)時大清朝才與俄國簽訂了《俄國撤兵條約》不到一年。
按理來講,俄國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后,就應(yīng)該和其他的西方聯(lián)軍一樣從中國撤出,因為他已經(jīng)在條約之中獲利不少。
可俄國卻仗著自己緊鄰中國的地理優(yōu)勢,還想從中國搜刮好處。就比如東三省,便是他們覬覦所在。
可一塊蛋糕本來說好了如何分,沙俄卻想再咬上一口,其他國家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再加上東三省此時已經(jīng)有心反抗,沙俄的這份野心只能作罷,最終與大清朝簽訂了明文條約,關(guān)于沙俄撤兵一事已成定局。
一直關(guān)心國家局勢的沈進自然對這條約的細則知曉得清清楚楚??裳劭匆荒赀^去了,沙俄并未按條款撤兵,而是再次企圖霸占沈陽。
可清政府卻對此沒有明確表態(tài),此時再傳出清政府又要與俄國簽訂條款,沈藎已經(jīng)能想到那些掌權(quán)者賣國求全的無能嘴臉了。
好在條約暫時還未簽訂,一切還有轉(zhuǎn)圜的余地,于是沈藎便想著要阻止這這件事情,他要用民心民意來動搖上層決策者的決定。
他又是找人,又是打點關(guān)系,終于搞到了這次清政府要與俄國簽訂的條約細則。
未看到的時候,沈藎已經(jīng)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真正看到清政府以慈禧為首的這群人,竟要割讓東三省給俄國的時候,沈藎還是被震驚了。
那可是東三省,不是一點點小地方,再者說自己的國土,怎可輕易地讓于他人?
沈藎對此憤懣不已,索性直接將條文原版登報,讓所有的百姓都看到清政府的無能行為。
而他所登出的這篇文章還被其他國家的媒體轉(zhuǎn)載,這回鄙視清政府的不再是愛國的新青年們了,就連日本也在暗中嘲諷。
如此丟人的事情被爆了出來,清政府本就不高的社會地位一降再降,而慈禧等人面對的便是民眾的一片罵聲。
就這樣的輿論之聲使得沈藎的目的達成了,這份條款當(dāng)時并沒有簽成。
可沈藎卻把自己置于明面上,成為了慈禧等人的眼中釘,再加上之前自立會的事情,清政府對沈藎恨之入骨,派出不少兵力,勢必要抓到他。
很快,沈藎便被羈押入獄。
但是他對自己曾經(jīng)所做的事情,沒有一絲悔意,面對著審訊他的人的大型伺候,沈進也沒有一絲屈服。
他這個態(tài)度直接就被審他的人上報給了慈禧,慈禧憤怒至極,下令將沈進杖刑致死。
這是何等的折磨與殘忍,但面對慈禧這樣的決定,沈藎依舊無動于衷。
當(dāng)時有報道稱,沈靜行刑當(dāng)天被打得血肉橫飛,連行刑的人都不忍直視,但沈藎卻從頭到尾沒有一絲求饒之意。
整整打了他四個小時,他卻沒有討?zhàn)垼罱K行刑者還是用繩子直接把沈藎給勒死了。
這四個小時,得有多大的意志才能挺住不吭一聲。
沈藎所經(jīng)歷的這些折磨很快地便被傳遍了整個北京城乃至全國,以沈藎為傲的有識之士們紛紛為沈藎發(fā)聲,譴責(zé)慈禧等人。
而慈禧面對著群眾的罵聲,最終也只回復(fù)八個字,“株連良善,致離人心”。
不知道她是真的有悔意,還是為了緩解民情民意。但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沈藎都已經(jīng)回不來了,可他雖然犧牲。
他的命卻給東三省的無數(shù)人民換來了短暫的安寧。他的精神與意志也留在了不少愛國志士的心中,成為了他們?yōu)楦锩鼕^斗的榜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