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際正是新舊思想大碰撞之時,無數(shù)仁人志士懷抱對民主自由的向往,開始試圖挽救腐敗古舊的清政府。無數(shù)文人以筆代兵器,敲擊著麻木沉默的中國人。記者這一新興職業(yè)正是這場無聲戰(zhàn)役的頭號士兵,沈藎作為這場戰(zhàn)役中以身殉職的第一人,他的死亡讓慈禧飽受非議。
沈藎痛惜清政府制度的僵化,認為一定要掀起一番大動靜,才能從根本鏟除清政府腐敗之源。但是他參與的戊戌變法并不如意,在守舊地主的阻撓下,革新變法失敗了。在此之后沈藎東渡日本留學,見識到明治維新后嶄新的日本,沈藎的革命意識更加堅定,他回國后和同僚一起創(chuàng)辦了“自立會”,但“自立”這美好的愿景沒過多久又抱憾而終。
沈藎從事新聞工作的初衷,是希望揭發(fā)時事的黑暗來喚醒國人。二十世紀初,中國正面臨國土不保的危機。俄國是盤踞在北方的一只猛獸,他們對廣博的中國土地覬覦已久。
清政府瞞著國民,試圖和俄國簽訂《中俄密約》。沈藎得知此事后,將中俄間交易的丑聞,通過報紙的形式披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起新聞很快引起了各界人士的不滿,人們見識到了清政府丑惡的嘴臉,紛紛抗議清廷的賣國行為。清政府在各方的聲討下,只好放棄和俄國簽訂密約,但是沈藎的行為觸犯到了清廷利益,他很快被官員帶去關(guān)押受刑。
從沈藎被逮捕到死亡只用了短短二十來天。只因慈禧不愿讓光緒生日期間沾上血腥,就命人重刑杖斃了沈藎。沈藎在大牢中活活被打幾百大板,直至血肉模糊體無完膚,最后還是用繩子勒死才給他一個痛快,大牢中沈藎的鮮血濺射在墻面,濃重漆黑宣示著清政府的暴虐不義。
沈藎慘死之事很快傳播中外,國內(nèi)的抗議慈禧早已司空見慣,但國外的譴責卻不得不讓慈禧重視起來。莫理循是當時《泰晤士報》的記者,沈藎的去世對他影響非常大,他在文中沉痛的表示他對沈藎離世的傷懷,并公開表示對慈禧做法的不贊同。慈禧是沒有想到,區(qū)區(qū)一個小記者,帶來的國際影響力居然這么大,她在和國外女眷會面時,也表示出自己的悔過。
但是慈禧的悔過只不過是鱷魚的眼淚,暴露出清朝統(tǒng)治者偽善的臉面。沈藎之死也宣告清政府的糜爛,他反抗暴政不畏強權(quán)的革命精神,將永遠被后人歌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