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王子
王德峰,被譽為“哲學王子”。“王子”是詩意、性靈的象征,用汪洋恣肆的才情表達,帶你進入哲學的深刻、逶迤綿延的批判長城中,耳邊響起王德峰教授的《哲學導論》上的箴言:哲學在當代就是懷著鄉(xiāng)愁尋找家園。
《陽明心學第四講》
陽明心學與禪宗智慧
陽明心學,上承先秦儒家思想,又受禪宗智慧的啟發(fā)。因此,學習心學,有儒家《四書》和禪宗《六祖壇經(jīng)》的基礎(chǔ)是最好。
直接從陽明心學進入也可以。在涉及到儒家和禪宗思想的地方,反過來有針對性的學習和補充,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路徑。
三講【陽明心學】講完,南山家學的學員們普遍對心學思想有所心得,同時也對禪宗智慧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應(yīng)學員們要求,王德峰教授從【陽明心學】與禪宗智慧的關(guān)聯(lián)開始了第四講。
【禪宗是佛教中的心學】
禪宗大綱十六字
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直指人心”告訴我們禪宗是指向我們的心,是修心。
佛教宗派都不只是理論宗派,都是修行法門,比如凈土宗就是念佛,每天念誦幾千遍“阿彌陀佛”。各種法門就是不同的修行道路。而禪宗修行的道路就是修智慧。最高智慧叫“般若”,所以禪宗又叫“般若”法門。完全可以把禪宗理解為用佛教的目標、方法來講的心學。
【離體說法是名相說】
慧能講佛法從來不離自性。自性就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佛性,我們每個人都具備佛性,但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因為我們本心不起來,平時的“心”都是假的心。本心一起來就看到佛性,叫“即心即佛”,可見心的重要。
慧能在《六祖壇經(jīng)》里講了一段話“離體說法是名相說”。
佛教有許多概念,所以讀懂佛經(jīng)需要備一本《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用很長時間編著了《佛學大辭典》,功不可沒。概念在佛教里叫“名相”,通過了解佛經(jīng)里的種種概念名相來修行卻是禪宗所不取的,因為這叫“相說”?,F(xiàn)在很多人學佛沉迷在種種名相中,辨析,還要彼此爭個高低,這就是誤入歧途,用慧能的話說就是“離體說法”。
舉個例子,北派神秀是慧能師兄,神秀在北面京城,皇帝供養(yǎng)他?;勰艿昧艘吕徣チ四厦?。神秀知道自己遠不如慧能,就派弟子志誠法師到南面聽慧能講佛法,囑咐他聽了記下來回來告訴神秀。志誠混在人群中聽慧能講佛法?;勰艿谝痪湓捑驼f今天有人盜法,志誠站起來,說“未說即是,說了不是”。一語雙關(guān)?!拔胰绻麤]公開說我是神秀派來的,我就是盜竊,說了就不是盜竊”。這是字面上的含義。你領(lǐng)會了佛法,就明白“悟”的那一刻你是沒辦法用語言表達的,一說就不是,不說才是。
這個回答說明志誠根器很好?;勰苡謫?,你在北面跟著神秀修行,師父是如何指點你教你的。志誠說師父神秀是這么說“戒、定、慧”的,諸惡莫作是名“戒”,諸善奉行是名“慧”,自凈其意是名“定”。聽上去神秀的境界還比較高吧,“戒”就是不做壞事,智慧表現(xiàn)在做各種好事,定就是意念很清靜,沒有雜念妄念。大家都覺得這話說得很對,而且有一定境界。但慧能聽了卻說,神秀如此解說“戒、定、慧”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不免驚訝,神秀的話說得又清楚又有境界,而慧能卻說是不可思議。善與惡的標準在哪里?是現(xiàn)成可以知道的嗎?
我們都知道要做善事,不要做壞事,為何還有那么多人還在做壞事?根源在哪里?善和惡的標準在哪里?我想起來《人民的名義》,達康書記他有他的標準,按照經(jīng)濟學的理性和法律的理性,按照荊州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目標,目標是善的。另外來一個是陳巖石,他有他的邏輯,帶著道理來了。但問題解決了嗎?
還有一個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過河,碰到一個女孩,老和尚就抱起女孩過河,過了河后老和尚就把女孩放下了。小和尚忍不住說,師父你一直教導我要不近女色,而你自己犯了戒,怎么好把女孩抱在懷里?老和尚說,我已經(jīng)放下了,你卻還抱著她。什么叫“善”,什么叫“惡”,小和尚固然手上沒抱,但心里抱著,老和尚雖然手上抱著,但這是幫助人,他的心是干凈的。標準在內(nèi)心,不來自外在。戒女色的確是不碰女色,儒家也主張男女授受不親,但如果是你嫂子溺水你救不救?
所以神秀的話,“善與惡”,“干凈與不干凈”全是名相,離體說法是名相說,離開你的心體說佛法說的全是概念,不解決問題。
【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禪宗是所有佛教宗派中直擊根源和核心的。同樣陽明心學也是如此。
王陽明之所以要批判朱熹。朱熹的話說的都好,但按照慧能說法都是相說,不是心里出來的。
什么叫“至善”,至善就是此心存乎天理之極,不是事情做得圓滿才叫至善,做事的破綻多了。程朱理學大行天下,中國當時知識分子的考試都以朱熹的《四書》解釋為標準,明朝到清朝程朱理學就是官方意識形態(tài),但中國的病癥照樣存在,所以要從根子上,破心中之賊。這就是說明慧能與陽明心學的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方面。
《陽明心學第四講》
《六祖壇經(jīng)》是《傳習錄》的基礎(chǔ)
【禪宗的“不二”法門與王陽明的“知行一體”】
佛法是“不二”法門,就像討論風吹幡動,一邊主張是“風動”,另一邊說是“幡動”,慧能說是“仁者心動”。“風動”“幡動”的區(qū)分是心造成的。
佛法是不二法門,這就是陽明一直堅持的知和行不是兩邊,是同一件事,本體是一個,從兩個方面來看。說知必須說行,說行必須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不能單獨解釋。知行一體,知是行的開始,真正的知就是心向往之,行了就是把知真的實踐了,終于與心向往之的狀態(tài)融為一體了,叫知之成。
【陽明是儒中慧能】
慧能: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
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定和慧的關(guān)系,是先定發(fā)慧,定下來才能生出智慧,還是有了智慧人才定了下來,先慧發(fā)定?兩者誰是誰的前提?好像都有道理。
慧能怎么說?“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體用關(guān)系。這與陽明講知行關(guān)系完全一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移到慧能身上,“定是慧之主意,慧是定之功夫”也完全說得通??梢婈柮骶褪侨寮抑械幕勰?。
體用關(guān)系表明不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是同一事物從兩個方面看。所以陽明的思維方式與禪宗慧能思維方式完全一致。
致知,不是頭腦中的知識,良知,是生命情感的本真,致良知不能離開格物,不可能在家關(guān)起門來致良知。“致知是格物的主意,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格物不是觀察,是“正事”,物不是客體,是做事,是致知的功夫。良知本有,但我們不知道,只有在做事中呈現(xiàn)。做事不是為了把客觀事情做好,而是為了致良知。
王陽明把格物和致知看成是統(tǒng)一的東西,又是慧能的思維方式,不二法門。不二法門用到儒家學說就是王陽明。
【禪宗的精神是破“二相”】
在座的聽我講過六祖壇經(jīng),禪宗揭示出來妄念的根源就是“二相”。我們把人生經(jīng)歷、做事都放在“二相”里,“成與敗”、“利與害”,“得與失”、“苦與樂”、“順與逆”、“富與貧”、“貴與賤”……,成對成對乃至無窮。在成對的“二相”中妄念起來,我們要趨得避失、趨富避貧、趨高避下、趨貴避賤……禪宗的精神就是破“二相”,你以為得了,失就在背后。你以為成了,敗就在背后。
讀過《道德經(jīng)》的就知道老莊思想的智慧,其實沒有純粹與禍對應(yīng)的福?!案Y?,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禍福相映。中國人有了老莊學說的啟發(fā),就有了破二相的可能,通過禪宗直接說出來。
【“即心即佛”與“即心即理”】
《六祖壇經(jīng)》是《傳習錄》的基礎(chǔ)。讀過《壇經(jīng)》再讀陽明心學就容易多了。禪宗講的心不是道理,全是生命情感,悟不是頭腦中知識突然增多,悟是生命情感的升華,一升華就與宇宙之心統(tǒng)一了。所以禪宗又叫“心宗”。
陽明也不斷說明天理是我們心中本有的良知,是不學而得,哪里是關(guān)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外部世界的認識不可能是先天具備。但只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就生活在情感中,生命情感就是良知,不需要教。天下許多人告父母,不是頭腦中不知道孝,是孝親之心被遮蔽。抓住心,心外無理,龍場悟道就是悟到這個命題。不要跟著朱熹的方法學做圣賢,因為朱熹說“即物窮理”。曾經(jīng)王陽明跟著這個路子,身體弄得一身病。
禪宗:即心即佛
心學:即心即理
龍場悟道,就是突然明白“心即理”。離開心別講理,不要講那個所謂的天理。禪宗的“即心即佛”,按陽明的說法就是“即心即理”。這就是《壇經(jīng)》與《傳習錄》的關(guān)系。
【禪宗與陽明心學的目標不同】
禪宗不能等同于陽明心學,原因是目標不一樣。
禪宗是佛教宗派,修禪宗根本目標是達到涅槃的境界,了生死。
儒家根本目標是天下關(guān)懷,承擔對家族乃至民族的文化的責任。
儒家把佛家的思想、精髓和思維方式吸收進來,沒有禪宗,儒家不會達到陸王心學的高度,所以我們講陽明心學與禪宗的關(guān)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前后關(guān)聯(lián),二是目標不同。
【擔水砍柴無非妙道,事君事父亦是妙道】
陽明說 “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別。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這就是差別來了,王陽明批評了佛家因目標執(zhí)著而放棄了活在世界上本應(yīng)承擔的責任,但不能用在慧能頭上,因為慧能主張在家修行。
佛家的思想通過禪宗達到很高境界,“擔水砍柴無非妙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儒家加了一句,還得告訴你“事君事父亦是妙道”,承擔對天下、家族的責任也是妙道。這里有一個向上的反轉(zhuǎn),從禪宗反轉(zhuǎn)到新儒家,宋明新儒學。我們終于明白了。
作為中國人,基本上是儒道佛三種選擇,你只是為了了脫生死的目標而去修佛也可以,因為我們做不到陽明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我們必須知道陽明的境界。當然,學佛也需要認真修行,也很苦很累。我們選擇讀讀道德經(jīng)和莊子,向往灑脫的人生自由,這個境界也不容易達到。當然你選擇信仰上帝可以,中國人真能信仰上帝有兩個條件,第一是家破人亡,第二是跟祖國,跟民族完全隔開,你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孤獨的靈魂終于可以跪在十字架下。
早年圣經(jīng)翻譯到中國時,傳教士把中國人不能接受的部分內(nèi)容隱去了,比如“誰不憎恨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誰就不可能是耶穌的門徒”。還有一句,“拋棄你的家園,拋棄你的土地,跟我走,我們是上帝的選民”。這些都是中國人所不能接受的。但少數(shù)中國人由于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到了國外,流落番邦幾十年,家庭幾次破裂,祖國不再有親人,歷盡苦難,家族的聯(lián)系和親情的關(guān)聯(lián)全部沒有了,他是有可能信仰上帝的。而對于我們民族來說,基督教不可能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真正的選擇。
“儒道佛”三家到了宋明新儒學合流,把中國人生哲學推向最高峰,仍然以儒家為根本,但宋明的學問叫新儒家。“新”體現(xiàn)在有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還體現(xiàn)在目標也是新的,就是要樹立獨立的人格,破心中之賊,解決中華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病癥。但到現(xiàn)在還沒有治好,所以我們還要繼續(xù)學陽明心學。
—未完待續(xù)—
南山家學理念
如果,
家教是一棵大樹,
傳統(tǒng)人文智慧,
儒釋道、文史哲的智慧,
讓心靈滋養(yǎng),精神成長,
是家教之樹的根基,
決定了格局和高度。
現(xiàn)代文明架構(gòu),
西方科學和藝術(shù)的發(fā)展史,
和人物傳記,
將讓家教之樹架構(gòu)完整,
具有現(xiàn)代文明價值。
知行合一實踐,
教育心理學,
智慧父母系列沙龍,
將讓家教之樹枝繁葉茂,
花果累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