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拳,首先要理解力的傳導過程。
正面打出這一拳如直拳,為什么拳頭要向里向下旋那么一下,為的就是把小臂外側肌肉擰過來,有利于力量從肘部到拳頭的輸送。
如果是立臂墜肘向上打鉆拳呢?手心有個里旋的勁兒,也是為了小臂力量的向上傳導。
每天平心靜氣、環(huán)抱靜立的站樁,這里面有一個小臂向上或向下的擰滾之意,但不做出來。
小臂、手心上翻為鉆,下翻為劈,手心向前為撲、為打,手心向后為拉、為偏掛;凡此種種一觸即發(fā),但外形蓄養(yǎng)不動,含著各種可能。
這樣站樁,意思就豐富了。
那么背部肌群是怎么向胳膊傳送力量的呢?
背部肌群向胳膊的力量傳送,需要兩個條件:脊背弓起和肩撐肘橫。
揮拳擊向對手,要想打出背脊強大的力量,首先要鍛煉脊背伸直到前彎弓起的彈性功能。
所謂的脊背伸直是相對而言,直立動物脊椎的三個自然彎曲誰也不可避免,這里只是近似于伸直,比如站樁所要求的頭部上領和似坐非坐的對應作用。
脊背伸直是個蓄力,那么發(fā)力則是前彎弓起,一直一彎,富有彈性;但這個彈性是由丹田收縮牽引人體前面的肌肉如腹肌、肋肌、胸肌等向下拉,由此造成脊背瞬間的彈性一弓,背部肌群的力量于是爆發(fā)。
銜接背部與胳膊的重要節(jié)點是肩膀的三角肌,三角肌需要下沉前翻,如此才能完成背部力量向胳膊的輸送,這就需要樁法特定的肩撐肘橫。
好多人一輩子不知肩撐肘橫是為什么,只是照貓畫虎。
肩撐肘橫,是發(fā)力的一個特定狀態(tài),不能一直架著胳膊,端著抱球樁應敵。
站樁時,身體松靠,保持適當?shù)耐Π?,肩撐肘橫,意在使肩部三角肌有前翻之意,問問自己背部肌肉的力量能不能往胳膊傳送。
在身體挺拔的意思中,不時可以體會脊椎由直到彎的弓形彈性,體認背部力量向手臂梢端的脈沖式釋放,外形放松靜立,只是內動。
最后再來談談下肢力量從腳到膝到胯的傳導。
站樁練功一定要有嚴格的層次性,稍有顛倒都會影響練功的進度。
不能上來就練兩腿的擰裹,第一步要練下肢的放松,兩腿近似于直立,靜待功時的增加,等功時練到一兩個小時不累了,可以適當彎曲進行第二步,兩腿外側肌肉有意識的微微向里擰裹,不能勉強。
上來直接練腿部的擰裹,下肢容易練僵,失去蹬力的彈性,更談不上力的傳導。
左手打拳,蹬左腿,身體右轉,左腿外側肌肉產生向里擰裹;右手打拳,蹬右腿,左轉身,右腿外側肌肉里擰。
這一點要貫徹到站樁中去,在靜態(tài)放松中體會下肢擰裹導力的動態(tài),靜中尋找那種動的感覺,如此站樁才不會跟拳法動作產生脫節(jié)。
站樁,不是一味地站在那里耗時間,這一段時間練什么,目的必須要明確。
我的力的傳導,需要解決胳膊、軀干還是下肢?站樁都要有其準確的目的性,然后練試力、發(fā)力動作,還是解決同樣的問題。
練功的效果不好,很大原因是某個或某一段時間沒有自己的重點規(guī)劃,光注重外形了。
每個人的弱點不同,解決的辦法也各異,根本無法一個拳師示范,帶著一群人模仿,這也是內家拳難以大面積推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