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國內史騰率五萬秦軍包圍韓國首都新鄭城,韓王安率文武百官不戰(zhàn)而降。秦國攻滅韓國,將韓國領土劃歸為大秦潁川郡,韓國正式滅亡。韓國滅亡的原因被歸結于秦強韓弱,更有人指出韓國的滅亡是因為“親秦而賂秦”。
秦軍伐韓
筆者認為韓國從“勁韓”淪落為“親秦而賂秦”的秦國附庸,主要原因在于韓國將法家的術治演變成了權謀之術。法家術治派要求在法治的基礎之上,君主采用一定的手段駕馭臣民,目的是整頓吏治,富國強兵。后期韓國將術治發(fā)展成了權謀之術,意圖在不改變國力的情況下,用謀略保存韓國。在這種指導之下,法家術治演變了權術與奇計。
奇謀大計只有在實力的基礎上可以運行,沒有實力就去運用權謀只會適得其反。孫臏采用圍魏救趙之計兩次擊敗魏國,使得齊國成為戰(zhàn)國第二霸。孫臏能運用奇謀以小搏大,以弱勝強,那在于齊國的實力跟魏國相差不遠。
戰(zhàn)國后期韓國跟秦國的實力差距十分大,韓國僅僅相當于秦國的一郡之地。韓國采用資周抗秦計、移秦攻趙計、水工疲秦計、軍爭疲秦計來疲秦存韓,最終的結果是親秦而賂秦,實力越來越差,最終不戰(zhàn)而降秦。
一、道德模范韓國
韓國、魏國、趙國都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被稱為三晉。韓國對趙國、魏國都有存國之恩,可以說沒有韓國就沒有趙國,魏國也會三世而亡?;诘赖律系膬?yōu)勢,魏國、趙國都相對關照韓國,在大爭之世兩國都庇護韓國,從而使得韓國國祚悠長。
韓國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后代,韓武子是晉武公叔父,因封在韓原城,故稱為韓氏。韓武子的孫子韓厥是晉國大夫,在趙氏孤兒一案中為趙氏平反,保存了趙氏,并恢復了趙氏的領地。
韓厥
《史記.韓世家》韓厥,晉景公之三年,晉司寇屠岸賈將作亂,誅靈公之賊趙盾。趙盾已死矣,欲誅其子趙朔。韓厥止賈,賈不聽。厥告趙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絕趙祀,死不恨矣。"韓厥許之。及賈誅趙氏,厥稱疾不出。程嬰、公孫杵臼之藏趙孤趙武也,厥知之。
晉景公十七年,病,卜大業(yè)之不遂者為祟。韓厥稱趙成季之功,今后無祀,以感景公。景公問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趙武,而復與故趙氏田邑,續(xù)趙氏祀。
趙氏是晉國六卿之一,長期執(zhí)掌晉國國政,勢力極大。趙盾作為晉國正卿,雖然功勞大,但是也十分傲嬌,得罪了不少權勢家族,也引起了晉國公室的猜忌。晉靈公設宴款待趙盾,席間派刀斧手放惡狗,趙盾的車右提彌明與靈公陣中有一人叫靈輒的拼死保護趙盾,趙盾得脫。趙盾逃亡期間,趙氏家族的趙穿起兵誅殺了晉靈公,扶立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
晉成公雖然是長君,卻甘愿將國政委托于趙盾,趙盾再也不用擔心大權會被收回,如果晉成公敢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靈公就是榜樣。在朝中,由晉成公坐鎮(zhèn),趙盾輔佐,在國際上則完全由趙盾打理,趙盾終于可以心無旁騖的與楚莊王一決雌雄。
趙盾
趙盾主導下的晉國壓制了楚國,趙盾的兒子趙塑因伐楚救鄭有功,娶晉成公的女兒趙莊姬為妻。晉成公死后,晉景公繼位為國君,在屠岸賈的支持下,晉國公室與諸卿聯合攻滅趙氏,趙盾、趙塑皆被處死,趙氏直系男丁無一逃脫。唯有莊姬夫人逃入王宮生育一子,名趙武。在程嬰的扶養(yǎng)下,趙武得以存活長大。
晉景公將死之時,韓厥提出恢復趙氏地位,獲得晉景公支持。韓厥聯合趙氏舊部攻殺屠岸賈,奪回趙氏舊地,立趙武為卿,復趙氏之位。趙武在韓厥的支持下漸漸走上高位,最終成長為晉國正卿,主導了晉楚的弭兵大會,恢復了秦晉關系,獲得了周天子好評。趙武的功勞使得趙氏最終得以立國。韓厥對趙氏的扶持,獲得了道德模范稱號。
趙武
三家分晉后,魏國一家獨大,對韓國、趙國都有攻伐,但是戰(zhàn)爭烈度不大。魏國第二代國君死后,魏國陷入內亂,公子中緩與魏惠王爭王位。魏國內戰(zhàn)引起了韓、趙兩國的關注,魏國公子緩邀請韓、趙兩國助攻。
《史記.魏世家》武侯卒也,子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韓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并兵以伐魏,戰(zhàn)于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
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
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wèi),則我終無魏之患矣。
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家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則魏必分矣。
濁澤之戰(zhàn)時,韓、趙兩國合兵完全可以攻滅魏國,但是兩家意見不同,最終各自退兵,魏國得以保存。趙國的意見是立公子中緩為魏君,然后韓、趙割一部分魏國領土再退兵,這樣可以削弱魏國的實力,壯大韓、趙的實力。韓國認為最好是將魏國一分為二,魏惠王與公子中緩各領南北二魏,這樣沒有人罵韓、趙貪與暴,還可以解除魏國的威脅。
韓懿侯不愿意殺魏惠王的理由是:殺魏君,人必曰暴。 韓懿侯不愿割魏國領土的理由是:割地而退,人必曰貪。由此可見韓懿侯保留了先祖韓厥的高道德標準,不殘暴,不貪心。
魏惠王
支持申不害變法的韓昭侯也是一位道德君子,據說他十分的節(jié)儉,反對鋪張浪費。韓昭侯的衣服都是有補丁的,洗了補,補了洗,三年不曾換添置一件新衣服。實在不能穿了,他讓內侍收藏起來備用。內侍要求韓昭侯將這件破衣服賜給他,韓昭侯一點不愿意,他說這件衣服要賜給有功之人,無功之人不能獲得王室的舊衣服。
二、韓國的不世奇謀
申不害身死之后,他的新政跟他一起入葬了,韓國變法中止。變法是富國強兵,守舊是保護既得利益者。中止變法后的韓國很快從“勁韓”變成了“小韓”,為了生存,韓國選擇依附大國,魏國、趙國、秦國先后成為韓國依附的對象。
申不害雖然死了,但是他的術治在韓國留下了根基,只不過術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治國大道變成了權謀與奇計。術治說白了就是治吏的方法,也可以理解成整人的套路,最終還可以演化成權謀與奇計。韓國就希望使奇術,走捷徑,以此達到存國圖強的目的。
權術
移趙攻秦計是韓國想出來的一個不世大謀: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割肉引虎爭,雖失肉卻存身。韓國在秦國的攻擊下,節(jié)節(jié)敗退,不得不將飛地上黨獻給秦國求和;同時韓國又命上黨太守馮亭獻上黨給趙國。當秦軍去接收上黨時,發(fā)現上黨城已經變成了趙國之地,于是秦趙爆發(fā)了長平之戰(zhàn)。韓國在兩虎相爭中獲利頗豐,長平之戰(zhàn)、邯鄲之戰(zhàn)、合縱攻秦之戰(zhàn),三戰(zhàn)下來秦國退回函谷關,韓國收復了部分失地。
資周抗秦計是韓國打擊秦國的又一不世奇謀,只不過實力爆表的秦軍直接擊敗了周王室大軍,攻滅了西周公國。周天子在楚國的支持下,舉債組建了六千天子王師伐秦,韓國認為王師太少,于是資助了天子數萬軍隊,但是名義上這支軍隊不屬于韓國。在韓國看來,秦國不敢動天子王師,這樣可以借助王師的身份收復部分失地。不想秦軍直接擊潰聯軍,攻滅西周公國,王師盡數斬首,韓國最后一點軍力喪失殆盡。
水工疲秦計是韓王安想出來的存國大策,意圖以一人之力疲秦十年,這里的一人之力是指水家鄭國。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有修一條關中大渠的規(guī)劃,一旦修成就可以讓關中沃野千里。秦國軍爭頻繁、經濟不足,缺乏水家名士,修一條都江堰已經傾全國之力了,再修關中大渠更難。韓國水家名士鄭國奉命去修關中大渠,但是他要修一條爛渠,不僅要消耗秦國國力,還要讓秦國得到一條爛渠。經過逐客令事件后,秦始皇親自找鄭國談水利建設,鄭國被秦始皇打動,最終百萬秦人耗時一年修成了關中大渠,命名為鄭國渠。
鄭國渠
軍爭疲秦計同樣是韓王安想出來的存國大策,意圖以一人之力疲秦十年,這里的一人之力是指法家韓非。秦始皇崇拜商鞅,以法治國,呂不韋想用《呂氏春秋》治國,也就是融百家之長治秦,嬴政不允許,將呂不韋奪職還鄉(xiāng)。看了《韓非子》后,嬴政認為韓非是商君轉世,通過強力手段讓韓王安交出韓非,嬴政打算跟韓非結成君臣同盟,就像秦孝公與商鞅一樣,干一翻大事業(yè)。
韓非受韓王安指使,一到秦國就給秦始皇上書《存韓篇》,要求秦國保留韓國,攻擊趙國與楚國。韓非認為韓國就是秦國的小弟,不可以滅亡他。趙國兵強馬壯,楚國地大物博,秦國當以趙國為第一目標,楚國為第二目標,魏、齊為第三目標,燕國為第四目標,韓國不用滅直接內附秦國。趙國、楚國都是大國強國,滅之必然曠日持久,秦國攻趙滅楚,那么韓國可以茍且偷生十余年。
戰(zhàn)國后期形式圖
最終韓非以軍事間諜罪被秦國處死,尸體送歸韓國。數月后,韓國滅亡。
四、道德與奇術
《史記.韓本紀》太史公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韓氏之功,于晉未睹其大者也。然與趙、魏終為諸侯十馀世,宜乎哉!
司馬遷認為韓國之所以能立國并傳之十余代,完全是因為韓厥積德了,韓厥積的德讓他的后代享國173年。先秦時代的諸侯國得以立國,只有三種情況:其一、王室宗親;其二、功臣后裔;其三、圣人后裔。因此一個諸侯國的建立,確實跟祖上有關,祖上積有陰德,后代就可以享福。韓國就是一個以德立國的諸侯國,他的大部分國君都可以稱得上是君子。
韓非
奇術可以理解成走捷徑的套路或者方法。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采用策略奇術確實可以以小博大,以弱勝強。但是實力相差太大時,任何策略奇術都是蒼白無力的,實力可以碾壓一切策略奇術。伊拉克戰(zhàn)爭時,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實力遠遠超過伊拉克,任憑薩達姆智謀百出,也難敵聯軍的實力碾壓。
道德可以用于個人修身,讓一個人或者更多的人成為君子,但是道德不適合用來治理國家,更不適合用來治軍。圣母一樣的人是不可能帶領一個國家在大爭之世存活的;沒有實力的國家,也不可能依靠策略和奇術來戰(zhàn)勝強大的對手。因此實力才是一個國家最需要發(fā)展的東西!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