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zhàn)。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于諸侯,韓國建立,建都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并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于前230年覆亡。
簡介
韓國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戰(zhàn)國七雄之一,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
戰(zhàn)國時期韓國錢幣
稱戰(zhàn)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
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中原地區(qū)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于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
趙襄子、
魏獻子和
韓康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后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
[5] 。后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zhàn)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歷時173年。韓國先后13位君主,其中后五任稱王,王國歷時104年。史載,韓氏部族乃周武王后裔,遷入晉國后被封于韓原?!独ǖ刂尽吩疲骸绊n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又在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古韓國也。”《古今地名》云:“韓武子食菜于韓原故城也。”今陜西韓城縣境內。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由韓氏部族而諸侯,而戰(zhàn)國,漫長幾近千年的韓人部族歷史,有兩個樞紐期:
第一個樞紐期,春秋
晉景公之世,韓氏部族奠定根基的
韓厥時期。
其時,韓厥尚只是晉國的一個稍有實權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尋常大臣,與當時握晉國兵權的趙氏(
趙盾、
趙朔)、重臣魏氏(
魏悼子、
魏絳)之權勢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語。韓厥公直,明大義,在朝在野聲望甚佳。其時,晉國發(fā)生了權臣司寇
屠岸賈借
晉靈公遇害而嫁禍趙盾、剪滅趙氏的重大事變。在這一重大事變中,韓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趙盾無罪,后又保護了“
趙氏孤兒”
趙武,再后又力保趙氏后裔趙武重新得封,成為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這便是流傳千古的趙氏孤兒的故事。趙氏復出,屠岸氏滅亡,韓厥擢升晉國六卿之一,并與趙氏結成了堅實的政治同盟。韓氏地位一舉奠定,遂成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第二個樞紐期,是韓昭侯申不害變法時期。
戰(zhàn)國三晉地區(qū)典型的錯金銀嵌松石帶鉤
韓氏立國之后多有征戰(zhàn),最大的戰(zhàn)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此后魏國在
李悝變法之后迅速強大,成為戰(zhàn)國初期的天下霸主。三晉相鄰,魏國多攻趙韓兩國,三晉沖突驟然加劇。當此之時,韓國已經窮弱,在位的韓昭侯起用京人(京,戰(zhàn)國地名,故鄭國之地,今
滎陽東南地帶)申不害發(fā)動了變法。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名士,是術治派的開創(chuàng)者。術治而能歸于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術治以承認國法為前提,以力行變法為己任。在韓非將“術治”正式歸并為法家三治(勢治、法治、術治)之前,術治派只是被天下士人看作法家而已。究其實,術治派與當時真正的法家主流派
商鞅,還是有尖銳沖突與重大分歧的。分歧之根本,法家主流主張唯法是從,術治派主張以實現(xiàn)術治為變法核心。《申子》云:“申不害教昭侯以馭臣下之術。”《史記·韓世家》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div>
歷史沿革
起源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xié)助
曲沃武公由
曲沃克晉,被武公封于韓地,
三晉地區(qū)出土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劍
繁衍氏族,在韓獻子在位時成為晉的門閥名卿,傳至
韓康子。前455年~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zhàn)中,討伐趙襄子。最后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晉政。三卿再將晉的領地瓜分,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韓國正式立國。是為三家分晉。
后世又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并遷都新鄭。但由于七國間韓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fā)展空間??;國土面積又最小。故屢遭其他六國攻伐。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衰微
由于地處黃河中游地區(qū),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
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后,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于前341年的
馬陵之戰(zhàn)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戰(zhàn)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zhàn)爭的緩沖地,茍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
上黨,上黨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趙,引發(fā)了
長平之戰(zhàn)。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zhàn)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xiàn)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于在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