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3年1月19日
李翰《蒙求》全書都用四言韻文,每四個字是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短句,上下兩句成為對偶,各講一個掌故,總計2484字。全書所講的,大部分是歷史人物故事,也 包括一些傳說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現(xiàn)某種可取言行的,有帶有激勵勸勉意味的,有文學上膾炙人口的軼聞,如“王商止訛”、“西門投巫”、“孫敬閉戶”、“屈原澤畔”、“綠珠墜樓”,其中很多成為后來《三字經(jīng)》、《龍文鞭影》、《幼學》取材的來源。如“女媧補天”、“長房縮地”、“杜康造酒”、“蔡倫造紙”等。 從思想內(nèi)容上看,自然難免有一些宣揚封建思想意識的東西,但跟其他許多蒙書比較,李氏《蒙求》還是屬于取材較好、境界較廣的一種。
【作者簡介】
李翰[約公元七六零年前后在世]字不詳,趙州贊皇人,李華之子。擢進士第。天寶中,寓居陽翟(今河南禹州市)。為文精密,用思苦澀。天寶末,房琯、韋涉俱薦為史官。祿山之亂,從友人張巡客宋州。巡率州人守城,攻圍經(jīng)年,食盡矢窮方陷。睢陽人瑁其功,以為降賤。翰乃序巡守城事跡,撰張巡姚訚等傳兩卷上之。肅宗方明巡之忠義。士友稱之。累遷翰林學士。病免,客陽翟卒。翰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李翰的著名作品《蒙求》被收錄在"全唐詩"卷881-1。
【蒙求54-原文】
逢萌掛冠,胡昭投簪。王喬雙鳧,華佗五禽。
【蒙求54-譯文-1】
逢萌掛冠,胡昭投簪。123.
《后漢書·逸民傳》 : “逢萌字子慶, 北海都昌人也。 家貧, 給事縣為亭長。 時尉行過亭, 萌候迎拜謁, 既而擲盾嘆曰: '大丈夫安能為人役哉! ’遂去之長安學, 通《春秋經(jīng)》 。 時王莽殺其子宇, 萌謂友人曰: '三綱絕矣! 不去, 禍將及人。 ’即解冠掛東都城門, 歸, 將家屬浮海, 客于遼東。 萌素明陰陽, 知莽將敗, 有頃, 乃首戴瓦盎(即瓦盆。), 哭于市曰: '新乎新乎! ’因遂潛藏。 ”
《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時鉅鹿張臶 jiàn, 字子明, 潁川胡昭, 字孔明,
亦養(yǎng)志不仕。 ……胡昭始避地冀州, 亦辭袁紹之命, 遁還鄉(xiāng)里。 太祖為司空丞相, 頻加禮辟。 昭往應命, 既至, 自陳一介野生, 無軍國之用,
歸誠求去。 太祖曰: '人各有志, 出處異趣, 勉卒雅尚, 義不相屈。 ’昭乃轉(zhuǎn)居陸渾山中, 躬耕樂道, 以經(jīng)籍自娛。閭里敬而愛之。
”裴松之注引《高士傳》 曰: “初, 晉宣帝為布衣時, 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 昭聞而步陟險, 邀生于崤、 澠之間, 止生, 生不肯。
昭泣與結(jié)誠, 生感其義, 乃止。 昭因與斫棗樹共盟而別。 昭雖有陰德于帝, 口終不言,人莫知之。 信行著于鄉(xiāng)黨。 建安十六年, 百姓聞馬超叛,
避兵入山者千余家, 饑乏, 漸相劫略, 昭常遜辭以解之, 是以寇難消(稍)息, 眾咸宗焉。 故其所居部落中,三百里無相侵暴者。 ”(麟按: “抽簪”“投簪”云云, 即辭官不作之意) 《文選》 卷四三孔稚珪《北山移文》 : “昔聞投簪逸海岸, 今見解蘭縛塵纓。 ”李善注引摯虞《征士胡昭贊》 曰: “投簪卷帶, 韜聲匿跡。 ”(改邪歸正叫洗手,運動員退役叫掛靴,軍人退役叫解甲,學生參軍叫投筆)。
【蒙求54-譯文-2】
王喬雙鳧,華佗五禽。124.
《后漢書·方術(shù)傳》 : “王喬者, 河東人也。 顯宗世, 為葉令。 喬有神術(shù),每月朔望, 常自縣詣臺朝。 帝怪其來數(shù), 而不見車騎, 密令太史伺望之。 言其臨至, 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 于是候鳧至, 舉羅張之, 但得一只舄焉。 乃詔上方諦視, 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每當朝時, 也門下鼓不擊自鳴, 聞于京師。 后天下玉棺于堂前, 吏人推排, 終不搖動。 喬曰: '天帝獨召我邪? ’乃沐浴服飾寢其中, 蓋便立覆。 宿昔葬于城東, 土自成墳。 其夕, 縣中牛皆流汗喘乏, 而人無知者。 百姓乃為立廟, 號葉君祠。 牧守每班錄, 皆先謁拜之。 吏人祈禱, 無不如應。 若有違犯, 亦立能為祟。 帝乃迎取其鼓, 置都亭下, 略無復聲焉。 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喬也。 ”應劭《風俗通義·正失》 : “俗說: 孝明帝時, 尚書郎河東王喬,遷為鄴令, 喬有神術(shù), 每月朔, 常詣臺朝, 明帝怪其來數(shù)而無車騎, 密令太史候望, 言其臨至時, 常有雙鳧從東南飛來, 因伏伺, 見鳧, 舉羅, 但得一只舄, 使尚方識視, 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每當朝時, 也門鼓不擊自鳴, 聞于京師。后天下一玉棺于廳事前, 令臣吏試入, 終不動搖。 喬曰: '天帝獨欲招我。 ’沐浴服飾, 寢其中, 蓋便立覆。 宿夜葬于城東, 土自成墳。 縣中牛皆流汗吐舌, 而人無知者。 百姓為立祠, 號葉君祠。 ”
《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 “華佗字符化, 沛國譙人也, 一名旉。 游學徐土, 兼通數(shù)經(jīng)。 沛相陳珪舉孝廉, 太尉黃琬辟, 皆不就。 曉養(yǎng)性之術(shù), 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 又精方藥, 其療疾, 合湯不過數(shù)種, 心解分劑, 不復稱量, 煮熟便飲, 語其節(jié)度, 舍去輒愈。 若當灸, 不過一兩處, 每處不過七八壯, 病亦應除。 若當針, 亦不過一兩處, 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 語人’。 病者言'巳到’, 應便拔針, 病亦行差。 若病結(jié)積在內(nèi), 針藥所不能及, 當須刳割者, 便飲其麻沸散, 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 因破取。 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 縫腹膏摩, 四五日差, 不痛, 人亦不自寤, 一月之間, 即平復矣。 ……廣陵吳普、 彭城樊阿皆從佗學。 普依準佗治, 多所全濟。 佗語普曰: '人體欲得勞動, 但不當使極爾。 動搖則谷氣得消, 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 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 熊頸鴟顧, 引挽腰體, 動諸關(guān)節(jié), 以求難老。 吾有一術(shù), 名五禽之戲, 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鳥, 亦以除疾,并利蹄足, 以當導引。 體中不快, 起作一禽之戲, 沾濡汗出, 因上著粉, 身體輕便, 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 年九十余, 耳目聰明, 齒牙完堅。 ”(《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 亦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