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jīng)秦代學(xué)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xué)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xué)》、《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xué)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shí)質(zhì)上用現(xiàn)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diǎn)”,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dú)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div style="height:15px;">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shí)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