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傷寒論》 治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證之常用方
【組成】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酌用小建中加小柴胡湯>
【方歌一】
小健中湯芍藥多,桂枝甘草姜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痛服之瘥。
【方歌二】
桂枝湯倍芍藥+飴糖(多三兩芍藥、一升飴糖)
【方解】
五臟氣血皆虛,從中治。
飴糖<君>甘溫質潤入脾,(1)溫中補虛(2)緩急止痛;
桂枝<臣>辛溫 溫脾陽而祛虛寒;
飴糖+桂枝 辛甘化陽,溫中益氣。
芍藥<臣>酸苦(1)補營血之虧虛(2)柔肝緩急→飴糖+芍藥 甘酸化陰,止腹痛拘急(3)芍藥+桂枝 調和營衛(wèi),燮(xiè)理陰陽。
生姜<佐> 辛微溫,助桂枝溫胃散寒。
大棗<佐> 甘平,助飴糖補益脾虛。
生姜+大棗 升騰中焦升發(fā)之氣而調營衛(wèi),和陰陽。
炙甘草<佐使>甘溫 (1)益氣補中虛 (2)緩急止腹痛(3)調和諸藥
注:病重非必用峻補。
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
久咳病不可與桂枝湯(嘔家不喜甘)→若具備小建中湯而嘔吐者,酌加陳皮、砂仁芳香藥與小量苦寒藥,使小建中湯的甘味被芳香和苦味抵制。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失調,陰陽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脾虛肝強,木來克土),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心虛),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脾主肌肉、四肢,脾氣不足則不能主肌肉,主四肢,出現(xiàn)酸疼),兼見手足煩熱(陰虛發(fā)熱、血虛發(fā)熱),咽干口燥(肺陰虛)等。舌淡苔白,脈細弦。
(文中圖片為網(wǎng)絡引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