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別稱和典故
紫雨推薦:多掌握一個名詞的多種別稱,有助于我們倚聲填詞和吟詩對聯(lián),以便于調(diào)節(jié)格律上的聲韻美。也有助于語言的溝通和文化的交流。此篇資料,不僅可以了解酒的別稱,而且都交代了別稱的出處,可以一舉兩得地獲知典故。下面的綠字即是酒的別稱,紫字是典故出處介紹。
詩酒結(jié)緣,由來已久。飲酒賦詩,詠志抒懷,是歷代文人的一大雅事。美酒助詩興,詩詞傳酒名,在浩如煙海的古今詩文中,人們賦予美酒種種饒有風(fēng)趣的別稱。
我國釀酒歷史十分悠久,有著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和典故。據(jù)傳周代杜康發(fā)明釀酒,故后世轉(zhuǎn)以“杜康”代酒。曹操《短歌行》詩:“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據(jù)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載,北魏河?xùn)|人劉白墮善釀酒,其酒醇美,朝貴遠(yuǎn)相餉遺,逾于千里。后以“白墮”為酒的代稱。蘇轍《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美酒如流霞,瓊漿玉液,這是文人學(xué)士常用的比喻,因此為酒的代稱。王充《論衡》云:“(項)曼都曰:‘有仙人數(shù)人,將我上天,離月數(shù)里而止。……口饑欲食,仙人輒飲我以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shù)月不饑。’”后遂以“流霞”泛指美酒。北周庚信《衛(wèi)王贈桑落酒奉答》詩:“愁人坐狹邪,喜得送流霞。”也稱為“霞液”、“云液”。吳筠《游仙二十四首》之七:“霞液朝可飲,虹芝晚堪食。”白居易《對酒閑吟贈同老者》詩:
“云液灑六腑,陽和生四肢。”元劉因《黑馬酒》:“千尺銀駝開曉宴,一杯瓊露灑秋天。”《楚辭》宋玉《招魂》:“華酌既陳,有瓊漿些。”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三:“開瓶瀉樽中,玉液黃金卮。”
東漢末年,曹操主政,禁酒甚嚴(yán)。當(dāng)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三國志?徐邈傳》:“平日醉容謂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圣人”亦省稱為“圣”,唐李適之《罷相作》詩:“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柳宗元《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蒔藥閑庭延國老,開樽虛室值賢人。”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酒常斟于杯中而酌,故以“杯中物”指酒:晉陶淵明《責(zé)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jìn)杯中物。”古人認(rèn)為酒能排憂解愁、增添樂趣、激發(fā)詩興,“李白斗酒詩百篇”、“張旭三杯草圣傳”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故酒又有“歡伯”、“忘憂物”、“釣詩鉤”、“掃愁帚”等趣稱。漢焦延壽《易林》:“酒為歡伯,除憂來樂。”陶淵明《飲酒參詩之七:“泛此忘憂物,遠(yuǎn)我遺世情。”蘇東坡《洞庭春色》詩:“應(yīng)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酒”字乃三點水加酉字而成,故人們稱酒為“三酉”。明田藝衡《留青日札?酒名》云:“今人稱酒曰三酉,皆言三點水加酉也。”宋邵雍《無名公傳》稱酒為“太和湯”,見程頤《伊川擊壤集?林下五吟》詩之一:“安樂窩深初起后,太和湯釅半醺時。”“麴蘗”即酒母,亦可代指酒?!妒勒f新語?任誕》:“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麴蘗事。”
釀酒用不同原料,品種繁多,色、香,味、型各具特色,故別名也五花八門。宮廷釀造之酒,因用黃羅帕封、故稱“黃封”,也用以泛指美酒。蘇軾《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苦戰(zhàn)知君便白羽,倦游憐我憶黃封。”釀秬黍為酒,以郁金草為色,故稱“黃流”,古代祭祀,用以灌地?!对娊?jīng)?大雅?早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
黃酒也稱“黃湯”,元曲《殊砂擔(dān)》一:“我則是多吃了那幾碗黃湯,以此趕不上他。”酒色如琥珀稱“琥珀酒”,也省作“琥珀”。李賀《殘絲曲》:“綠鬢少年金釵客,縹粉壺中沉琥珀。”晉潘岳《金谷集作》:“玄醴染朱顏,但槊杯行遲。”唐張銑注:“玄醴,黑黍酒也。”宋代以糯米和酒麴所制之酒,色瑩白如玉,故名“玉友”,后亦作美酒的通稱。辛棄疾《鷓鴣天》:“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玉醅”亦泛指美酒,南朝梁蕭統(tǒng)《昭明太子集》:“傾玉醅于風(fēng)前,弄瓊駒于月下。”酒面上的浮沫叫“浮蟻”,又稱為”玉蛆”、“綠蟻”、“碧蟻”。唐劉良注:“酒膏徑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蟻如水萍也。”后作酒的代稱。韓偓《海山記》:“檀板輕聲銀甲緩,醅浮香米玉蛆寒。”謝眺《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
吳文英《催雪》:“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鉤,寶臺臨砌。”酒味芳香,浮糟如蟻.故又稱“香蟻”。韋莊《冬日長安感志寄獻(xiàn)虢州崔郎中二十韻》:“閑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cè)A詠散鹽。”古代詩詞中還常用“醍醐”、“鵝黃”泛稱美酒。白居易《將歸一絕》:“更憐家醞迎春熱,一甕醍醐迎我歸。”陸游《游漢州西湘》:“嘆息風(fēng)流今未泯,兩川名醞避鵝黃。”
古人還多以“春”,“綠”為酒的別稱。“春酒”之名因何來?據(jù)馬瑞辰的通釋:“周制蓋以冬釀,經(jīng)春始成,因名春酒。”大概是源于《詩經(jīng)》中“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這兩句詩吧,后世多沿用“春”字為酒名。司空圖《詩品?典雅》中有句云:“玉壺買春,賞雨茆屋”,這里所說的“春”便是指酒。唐宋以后,以“春”為名的佳釀不乏其例。
李肇《唐國?史補》記有:“酒則有郢州之富水春,烏程之若下春、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周密《武林舊事》也記有“蓬萊春”、“皇都春”,“留都春”、“豐和春”、“海岳春”,“秦淮春”等酒名。唐宋詩詞中如“曲米春”、“洞庭春”、“金陵春”、“中山春”、“射洪春”、“木蘭春”、“竹葉春”、“梨花春”、“甕頭春”等,數(shù)不勝數(shù)?,F(xiàn)代所產(chǎn)名酒,亦有沿用“春”為酒名的,如“劍南春”、“柳浪春”、“燕嶺春”等。古人以“綠”指酒,必出盛弘之《荊州記》:“淥水出豫章康樂縣,其間烏程鄉(xiāng)有酒官,取水為酒,極甘美,與湘東酃湖酒,年常獻(xiàn)之,世稱酃淥酒。”
唐宋人“綠”、“淥”分別不嚴(yán),常通用。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共指西日不相貸,喧呼且覆杯中淥。”辛棄疾《念奴嬌》:“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毛滂《剔銀燈》:“瑤甕酥融,羽觴蟻鬧花映酃湖寒綠。”
更為有趣的是,酒還有許多擬人稱謂。如“天祿大夫”、“麴生”、“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等。《漢書?食貨志》:“酒者,天之美祿。”相傳隋末王世充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見宋陶谷《清異錄?酒漿》)據(jù)唐鄭綮《開禾傳信記》載,葉法善會朝客數(shù)十人于玄真觀,思酒飲。忽一人傲睨直入,自云麴秀才。與諸人論難,詞鋒敏銳。法善疑魃魅為惑,密以小劍擊之,墜階下,視之乃盈瓶醞。皆大笑,飲之味甚嘉,因揖其瓶曰:“麴生風(fēng)味,不可忘也。”
后因以“麴生”、“麴秀才”作酒的擬人之稱。蘇軾《泗州除夜雪中黃師是送酥酒》詩:“欲從元放覓柱杖,忽有麴生來座隅。”又稱為“麴道士”,“麴居士”,陸游《村居日飲酒……》詩:“孤寂惟尋麴道士,一寒仍賴楮先生。”
黃庭堅《雜詩》之五:“萬事盡還麴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官。”據(jù)《世說新語?術(shù)解》載:“桓公(溫)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齊),督郵言在鬲上住。”因好酒下臍,惡酒凝膈。從事,美官;督郵,賤職,故以為此。蘇軾《真一酒》詩:“人間真一東坡老,與作青州從事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