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取有捨,取大于捨。戀戀不捨,必須全捨。
用智謀成就智者,智者是智謀之父。
智者大于智謀。
絕大多數(shù)智者功成被殺,不懂得用自己的智謀保護自己,這不是真正的智者。
孫子當然是真正的智者,他有天才,更懂得用自己的天才完美自身,而不是葬送自身;懂得用智謀保護自己,而不是犧牲自己。
如商鞅者,才能不在孫子之下,為何竟不得善終?因為商鞅太極端,不懂有收有放。
孫子懂得有收有放,僅此一點,就成了“兵圣”。孫子告訴我們要以柔克剛,正是大圣人老子“柔弱勝剛強”之意。孫子得老子精髓。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孫子兵法.計篇》)智者有道,同時還有技術(shù)掌控局面,主要就是同化、弱化與智化?!巴奔磳O子此處說的“同意”,指上下意志相同;“弱化”指削弱手下與對方;“智化”指啟動己方的智慧。不用武裝來武裝,而是用智慧來武裝。
智慧如水,莫放盆中
做大了就不叫張揚。
智者容易夭折,因為他的智慧溢出太多。
一盆水本有限,你一路拋灑,手上就所剩無幾,假使腳下一滑,就會連盆帶人摔倒,盆中之水全部浪費。
這么說不是要你端好盆中的水,而是要你根本不要做盆中的水。盆中的水長不了。
要做江河大海。以大海為盆,便不會枯竭,更不會翻倒。要么不做,要么做大,這仍然是一切干大事者堅持的不二法則。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孫子兵法.計篇》)上將必知天時,化。順應(yīng)制度者,可以游刃有余,所謂“智慧如水,莫放盆中”,指人以自己為盆,這樣所容就大。盆遇水而漂,水滿則沉。
孫子觀海
自由出智慧。
孫子是齊國人,齊國臨海,少年孫子常到海邊觀看。
他看到波濤起伏,像士兵列成方陣。
他看到波濤是被大風驅(qū)使,大風就是主帥。
而無論大風驅(qū)使波濤如何興風作浪,大海如何猛烈地向岸邊襲來,沒多久總得疲軟地退回去。
大海不敵海岸。
大??梢员仆撕0?,但馬上又形成新的海岸。
海岸空空蕩蕩,完全不設(shè)防,但它以這不設(shè)防的防守戰(zhàn)勝了大海。
大海無岸,不能成大海。
因此大海與海岸永遠相互依存,缺了誰也不行。大海要用海岸作邊緣,海岸要用大海鞏固自身。
總的來說,海岸把大海囚在了盆中,而大海因這種廣闊的囚禁得以自由一生。
自由就出智慧。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孫子兵法.計篇》)謀事者必知地利。地利又分近地、遠地。近地易知,遠地難測。大將不觀于山,而觀于海,就是這個道理。
孫子從大海悟出用兵之道
以弱勝強,以不設(shè)防防守。
強國如大海。
有波濤一樣兇猛的三軍將士,有呼嘯萬里叱咤風云的元帥將軍。
大海本身是一個君王,它的國土面積僅次于天空。魚蝦海族是它的百姓,珍珠珊瑚是它的出產(chǎn),整個大海生機勃勃。
煥發(fā)勃勃生機,勢必要四處侵略!
弱國如海岸。
沒有高山,沒有屏障,沒有叢林,只有一片低地,大海隨時可以入侵它,占有它。
隨著大海的占領(lǐng),海岸總退去,原來還在后方的高山叢林露出來了,有效地擋住了大海的進攻。
高山如盾牌,叢林如蓑衣,更有一條條江河如排水管道將海水泄到湖裹去,淵裹去。
慢慢地大海咆哮不起來了,最后竟然被陸地吃掉了。大量的海水變成湖水,形成更大的湖,大海一百次進攻,一百次無效,終于在一百零一次退去了,大陸勝利了,它用新的海岸歡迎大海再次主動前來獻禮,而新的海岸依然不設(shè)防。
孫子悟出兵法應(yīng)“以守為攻”,“以靜制動”,“以不設(shè)防取得不放過”。最主要的是,用兵不要當大海,要當海岸;不要當強國,要當弱者,這樣才長久。
孫子不效忠于秦國,而效忠于吳國,也是此理。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孫子兵法.計篇》)將者必是智者,總是從“人無我有”的地方著力。孫子說智、信、仁、勇、嚴這“將者五德”中以智為上,意思是智力是博弈的關(guān)鍵,而勇僅退居第四位。上將可以不會武功,甚至不會騎馬,但他絕對能謀能實戰(zhàn)。
孫子從大海悟出做人之道
智者勝過暴君,謀略不是為了毀滅。
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如果是大海,那么必敗無疑,因為它吃不了海岸。而一個人如果是大海,則有福了。
保守的大海是自由的大海。
它不為誰展示自我,它盡情享受自由。
海岸囚禁不了大海,天空壓迫不了大海。
大海就是大海,大海也是不設(shè)防的,它以永遠敞開心胸的方式永遠不受傷害。
一顆隕石飛到大陸上,大陸就會受災(zāi)。飛到海裹,大海安然無恙,反而多了一顆寶石。
我們?yōu)槿巳绱箨懀瑒t災(zāi)難不斷。
為人如大海,則有福了。并不是說沒有災(zāi)難,災(zāi)難一樣多,而是說大海可以吃掉災(zāi)難,有平靜有激情,激情之後又歸於平靜。
大海如智者,不屑於做統(tǒng)帥或君王。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孫子兵法.計篇》)謀事者自有做人法度。孫子說的“法者三事”:曲制、官道、主用意思分別是——謀事所依賴的制度,做官的官道,主事以實用為主。
孫子從大海悟出做事之道
小河被大河吃掉,大河又被大海吃掉。
大海永不枯竭。
智者永遠有辦法。
大海接受每一條河的注入,智者不拒絕任何一件事。
做成一件事的秘訣就是吃掉它,像大海一樣。
校之以計而索其情。(《孫子兵法.計篇》)
“校”通“較”,指比較。孫子這話是說做事要深究原因,從而拿出一個辦法來。所謂辦法,就是順勢而為,自然勢如大海,一路暢達。
做事之始威信很重要
威信使事情正確。
孫子見吳王闔廬時,吳王說,你的兵法十三篇我都讀過了,可以試一試。
孫武(孫子原名,“孫子”是尊稱)說好。
吳王又說,能用婦女試嗎?
孫武說可以。
於是吳王選了一百八十名宮女由他的兩個愛妃分別帶隊,孫武給她們講解規(guī)則并三令五申。隨後孫武傳令向右轉(zhuǎn),宮女們大笑起來,沒人聽他的。孫武再向她們講解了一遍,然後又一次發(fā)令,宮女們還是大笑,不聽將令,於是孫武把兩個領(lǐng)隊的王妃綁起來要殺掉。
這時吳王聽到了趕緊派人來阻止,要孫武刀下留人。
孫武講我已經(jīng)奉命做了將領(lǐng),那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於是殺了吳王的兩個愛妃,又另派了兩個做領(lǐng)隊,再次擊鼓為號,這次宮女就沒人再敢吭聲了,嚴格按照命令行事。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孫子兵法.計篇》)管理者只用聽話的人。再是天才,不聽話毫無用處,甚至還會敗事。寧肯要聽話的庸才,不肯用不聽話的天才。
做事無須顧及別人的情緒感受
冷血的事只有熱血的人做得出。
殺了吳王的兩個愛妃後,孫子報告吳王說隊伍已經(jīng)訓練有素,請吳王檢閱,吳王因兩個愛妃被殺心情不好就沒有去,說將軍回去休息吧。孫子說,看來大王只是愛好我的理論,卻不能讓我去實踐。
吳王知道孫武善於用兵,終於任命他為將軍,利用他攻打楚國,把楚國的國都占領(lǐng)了,從此威震諸侯,揚名天下。
孫子與商鞅可稱雙絕。
一個做事不需要別人同意,一個做事無須顧及別人的情緒感受,這正是他們成功之處。
如果孫子像寵臣一樣,專門順應(yīng)吳王的心意,那么他就不必去打仗了。
人的情緒都是反覆無常的,如果要等對方情緒好的時候才談事情,你永遠沒有開口的機會。
如果你要等對方心情好的時候再談合作,那么你永遠沒有機會干上一場,因為你怎么知道他什么時候才會心情好轉(zhuǎn)?
做事一不要等條件。二不要等心情。
你的條件永遠不會成熟,你只管干起來,自然就成熟了。
你的心情與合作者的情緒永遠不會調(diào)到最佳狀態(tài),你不要管,只管干起來,事情做成了心情自然好極了!
勢者,因利而制權(quán)也。(《孫子兵法.計篇》)
管理即博弈,主要是一種制約的問題。做事從“勢”字做起,無須多慮。孫子說“因利而制權(quán)”,指找出各方面的利益所在,就能想辦法進行權(quán)利制約。他越想擭利,就越在我彀中。
退讓是最大進步
退讓的人背後有依靠,前面有天空。
孫子成名後不久就對諸侯之間的攻伐戰(zhàn)爭失去興趣,他見吳王日漸驕橫,聽不進忠言,就急流勇退,再也沒有出山,而他所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卻成為中國文化的瑰寶。
《易經(jīng)》上講:“功成,名遂,身退”,大凡有智之士,必然不會死纏爛打,做事差不多就行了,他會退。
這一切都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不容易呀!長江那么厲害,也被大海吃掉了??磥砦覀冎荒茏龃蠛?,以保守換自由,而不因進步而換自由。
大海是保守的,從不與江河爭地盤,江河卻從來也比不過它。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孫子兵法.計篇》)詭道是辯證地使用正道。正人君子也有邪乎的手段,否則無以應(yīng)對邪乎的局面。欲說還休,是口才的境界。欲進還退,是將才的高招。
凡事有度,可以長久
切勿貪心,方可進取。
有個知趣的酒客,每天在酒店裏從下午坐到黃昏,當太陽落山時他就回家去。酒店老板很欣賞他的風度,常陪他喝,與他訂為君子之交,愛的就是他的度。
可是後來,這個酒客把酒店老板當成最好的朋友,開始濫飲無度,從下午喝到晚上,還要喝下去,酒店老板慢慢厭煩他了,終於有一天拒絕與他同飲,這人自感沒趣,無聊地回去了,再也不來這家酒店,因為他怕見這個老板。
孫子比這個酒客高明多了,他已盡興,於是斷然離開了吳王這個酒店老板,回家獨自逍遙。至於老板想不想他也不放心上,至於酒店生意好不好,更不是他關(guān)心的。
人生不要空談事業(yè),只要盡興就好。
事業(yè)你永遠做不完,永遠做不到“夠大”,切勿貪心,方可進取。
凡事有度,可以長久。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兵法.計篇》)孫子講的這個“算”,主要指權(quán)衡,即“度”。凡事有度,凡事權(quán)衡,即使是輸了也不會很慘。
陷得越深就要走得越快
人生如沼澤,難免不陷進去。但只要你抽身得快,可保無憂。
孫子輔佐吳王取天下,已有減楚之功,稱霸南方,君臣二人如日中天。
但孫子知道自己只是一個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的才能極限就是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打敗一個強大的國家,這些他已做到了。但他深知自己無法連結(jié)天下,因為縱橫家如蘇秦、張儀才有這本事,他知道自己不如蘇秦、張儀,他更知道自己無法統(tǒng)一天下,因為他不是做帝王的料。
那么,他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并且都做好了,已做到極限,就應(yīng)該見好就收。孫子說走就走,把美好印象留給吳王,何必等君臣二人有矛盾了再走?當斷則斷,才是好漢。
我們在陷得越深時就要走得越快,否則就要深受其害。
《孫子兵法》精髓就在於“有度”,見好就收,因此可以做大。
凡用兵之法……,千里饋糧……,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準備是用兵、謀事的關(guān)鍵。進一步要準備十步,退一步胃要準備百步。先知道進退還不行,還必須知道什么是退無可進、退無可退。
案例:松下幸之助“見好就收”
日本松下通信公司突然宣布不再做電子電腦。
面對這項決定,公司內(nèi)外都很震驚。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已花了5年的時間去研究開發(fā),并投入了不下10億元的鉅額研究費用,眼看著就要進入最後階段,卻突然宣布放棄。加上松下通信工業(yè)公司的經(jīng)營也很順利,不可能是財政方面的原因,因而這項決定格外令人難以理解。
然而松下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自有其打算。
他認為,當時公司做的大型電腦的市場競爭相當激烈,萬一不慎而有差錯,將對松下通信工業(yè)公司產(chǎn)生不利影響,到那時再撤退,就為時晚矣!
要保持公司的發(fā)展,立於不敗之地,趁著現(xiàn)在尚有可為時,撤出激烈競爭的隊伍,才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像西門子、RcA這種世界性的大公司,都陸續(xù)從大型電腦的生產(chǎn)中撤退,廣大的美國市場,幾乎全被IBM獨占。
但是富士通、日立等幾個公司都急著搶灘,他們也都投入了相當多資金,等于賭下了整個公司的命運。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松下也許會生存下來,也許會就此消退。松下幸之助衡量得失之後,終於下定決心撤退。
兵法說明
見好就收其實是“見不好就收”。不好了都不知道收,就會斷手斷腳,甚至有斷頭之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