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湯:
組成:桂枝25克,甘草12克
方證:發(fā)汗過多而心下悸或耳聾者,以叉手自冒心為主要特征的一類表現(xiàn)。
應(yīng)用:
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緩,房性早搏等。
發(fā)汗過多所致的不寐證。
原文:
A.《傷寒論》64條:“發(fā)汗過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span>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B.《傷寒論》75條:“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發(fā)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C.《傷寒論》211條:“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D.《傷寒論》24條:“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
析疑:桂枝甘草湯由桂枝、炙甘草兩味藥組成,這兩味藥中,桂枝有著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的作用,當(dāng)然桂枝亦有解半表半里的作用,但就桂枝甘草湯來說,桂枝在本方中主要起著溫通胸陽的作用;炙甘草在本方中是起著補中益氣的作用。
64條,叉手自冒心,“冒“,手不欲離心狀,呼應(yīng)后文“欲得按”因何欲得按?因心下悸,水飲上沖也有心下悸,欲得按者定虛實,桂枝甘草湯主之。
75條,兩耳聾無聞,以重發(fā)汗,重,讀(zhong),過重、過大,重(chong)發(fā)汗古人習(xí)慣用詞“復(fù)發(fā)汗”。虛故如此,津液(陽氣)虛。
211條,譫語,陽明結(jié)實,熱擾心神。短與促均為縮短之意,如后服小“促“其間。但脈促為陣線收縮,尚能強而爭而抗之,脈短則相對,津血虛竭,無力相抗。
24條,發(fā)汗太多,兼營衛(wèi)不和,致痙。 此四條均為發(fā)汗致津虛亡陽,亡至心脈者心下虛悸,亡至九竅者,九竅不用,亡至腸胃者,為燥實,亡至四末者,為痙。此四者亡津液之主要表現(xiàn),或可同現(xiàn)。至于為何有此不同,無須深究。若臨床中懷疑病人津虛,可結(jié)合此四個方向考察,則津虛不難辨。
加減與化裁:
加減化裁 氣虛短氣者,加人參或西洋參、黃芪以益氣補虛;陽虛惡寒者,加干姜、附子以溫陽散寒;血虛頭暈?zāi)垦U撸育堁廴?、?dāng)歸以滋補陰血;怔忡者,加遠志、酸棗仁以安神定志;夾郁熱心煩者,加茯苓、知母以清心除煩安神。
使用注意心陰虛證、胃陰虛證慎用本方。
《傷寒論今釋》引《證治大還》:婦人生產(chǎn)不快,或死腹中。
文獻摘要:
1.《注解傷寒論》: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
2、《傷寒附翼》:此補心之峻劑也。桂枝本營分藥,得甘草則內(nèi)補營氣而養(yǎng)血,從甘也。此方用桂枝為君,獨任甘草為佐,以補心之陽,則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陽矣;姜之辛散,棗之泥滯,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藥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溫相得,氣和而悸自平。
3、《古今選注》:桂枝復(fù)甘草,是辛從甘化,為陽中有陰,故治胸中陽氣欲失。且桂枝輕揚走表,佐以甘草留戀中宮,載還陽氣,仍寓一表一里之義,故得以外止汗而內(nèi)除煩。
“桂枝甘草湯”在臨床用量黃金比例是2: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