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姓孔,名伋,春秋戰(zhàn)國時人,孔子之孫,
相傳是《中庸》的作者。
《中庸》一書原為《小戴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
朱熹將其從《小戴禮記》中抽出來,重新校定章
句并作注譯。“中庸”即“中立不倚”主要談論
人性的修養(yǎng),圍繞“天命”,“性”,“道”,
“慎獨”,“中和”等重要命題展開闡述。是孔
門傳授的心法。
第一章
本篇摘要譯意
天所賦于人的是本性,依循本性的發(fā)展稱為道,修
明道德并推廣到眾人就達到了中和的境界。
第二章
本章摘要譯意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沒有過分的地方,也沒有不及
的地方。只有君子能體會這個道理。
第三章
本章摘要譯意
中庸大慨是道德的極至了!
第四章
本章摘要譯意
真正的中庸之德,根據相對應的事物內在的理,
選擇適宜的行為。所以說過分和不及,都不是
中庸。
第五章
本章摘要譯意
大慨中庸之道不能夠實行了吧!
第六章
本章摘要譯意
喜歡發(fā)問又善于審察身邊的言論,包涵別人的
短處而表揚別人的長處,度量人們‘過’與‘不
及’兩種極端傾向,應用折中的道理去教育民眾。
第七章
本章摘要譯意
自以為聰明,就往往不謹慎行事就看不見前方的
危險,常常落入陷阱。
第八章
本章摘要譯意
得到一條有益的道理,就會衷心信服并時刻銘記
在心。
第九章
本章摘要譯意
天下國家可以公平地治理,功名利祿也可以推辭不
受,而對雪白的利刃也無所畏懼,但格守中庸之道
卻很難。
第十章
本章摘要譯意
寧死也不改變自已的節(jié)操,這才是真正的強。
第十一章
本章摘要譯意
遵道而行,從不半途而廢。
第十二章
本章摘要譯意
說道的普遍和微妙,道不可離。
第十三章
本章摘要譯意
道不遠人,應該是眾人能夠認識和執(zhí)行的。
道離人并不遠,要推己及人言行合一。
第十四章
本章摘要譯意
處在自已的位子上只做自已該做的事,
而不羨慕自已本分以外的東西。
第十五章
本章摘要譯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須循序漸進。
第十六章
本章摘要譯意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鬼神明道無所
不在。
第十七章
本章摘要譯意
具有大德的人必然會承擔天命,成就
一番事業(yè)。
第十八章
本章摘要譯意
說明中庸之道的自然效應,不僅讓自已
占據高位,還能讓子孫賢明圣良,進一
步制定禮樂,教化天下。
第十九章
本章摘要譯意
祭祀禮儀說明,對于先圣事業(yè),是多麼
重要。
第二十章
本章摘要譯意
為政在于得人,得人在于修身。
第二十一章 天人合一
本章摘要譯意
從內心真誠而達到明白事理,這是先天的
本性;由明白事理而達到內心真誠,這是
后天的教化。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第二十二章 至誠平行于天地
本章摘要譯意
道德高尚的“至誠”之人就可以委以重任
幫助天地化育萬物了。
第二十三章 賢明者細處而通全體
本章摘要譯意
從細微的地方做起,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
能感動眾人,變革人心教化眾人。
第二十四章 至誠先知
本章摘要譯意
掌握了至誠的道理,可以預知未來將要發(fā)生
的事情。
第二十五章 成已且成物
本章摘要譯意
真誠不僅僅是自我完善就夠了,還要用來成
就萬物。
第二十六章 至誠無息
本章摘要譯意
至誠既然沒有虛假,自然不間斷。
第二十七章 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本章摘要譯意
看清形勢,相應行動,精明又有智慧,可以
保全自已。
第二十八章 明察自身,安于其位
本章摘要譯意
人要認清自身,尊紀守法,行為相宜,安于
其位。
第二十九章 以身作則
本章摘要譯意
做好制訂禮儀,創(chuàng)立法度,考定文字這三件
事就會很少犯錯誤了。
第三十章
本章摘要譯意
孔子,繼承道德修養(yǎng),修訂禮樂,培養(yǎng)賢良
他的作用完全配得上圣人這個名號。
第三十一章 天下至圣
本章摘要譯意
圣人的美德被人信從和傳播。無處不復蓋 ,
至圣的人睿智,包容,剛強,公正,明辯就
達到了天的高度的中庸之道了。
第三十二章 天下至誠
本章摘要譯意
“誠”是強調可以知曉天地的明達
第三十二章 德施于民,天下太平
本章摘要譯意
君子之德,“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無惡
于志”,君子慎獨,天下太平。
后記
囿于篇幅和本人水平有限寫這點東西難免掛
一漏萬,不能表達原著萬一,且可能錯誤不少。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由鐘書發(fā)行上大出版的國
學精粹系列叢書。一定得益匪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