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覺的詩人
1 詩人命運的嘲弄
多數(shù)時候,寫詩不是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fù),士農(nóng)工商、巫醫(yī)百工,詩人不是一種職業(yè)的位置。但以科舉為依據(jù)的人才選撥制度,讓寫詩成為通往仕途的必備技能。
陸游一生留存九千余首詩,但他的志向是從戎,以奪回被金人占據(jù)的中原土地,那些憂國詩篇,由于缺乏杜甫情感的凝聚力和瀕于絕望的尖銳憂愁,并不算突出。反而,他晚年的田園詩構(gòu)成了其成就的最高部分。日本前野直彬在《中國文學(xué)史》中說:“(陸游)晚歲二十年中,在其歌詠農(nóng)村自然與人事的許多許多作品中,能聽到詩人如同呼吸于這一環(huán)境的寧靜氣息?!?/p>
陸游的轉(zhuǎn)變發(fā)生在1172年,他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寫下了《劍門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yuǎn)游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xì)雨騎驢入劍門。
在寂寞的細(xì)雨中,四十八歲的陸游在驢背上意識到自己到底還是個詩人,命運的繩索將他和詩歌緊緊捆綁在一起,陸游由此迎來了一生中的寫作高峰。十四年后,在他六十二歲任嚴(yán)州知事時,連孝宗皇帝也把他看成是一位真正的詩人;“嚴(yán)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边@不得不說是命運的嘲弄。
四十八歲之前的陸游,作為有著數(shù)十年詩歌寫作經(jīng)驗的作者,詩歌不是他的志業(yè),最多只是一個道出志向和感慨的工具。但四十八歲之后的陸游,不得不接受這支配一生的命運——成為詩人。
如卡夫卡所說,只要你在活著的時候應(yīng)付不了生活,就應(yīng)該用一只手擋開籠罩著你的絕望命運,但同時,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這是寫作者的命運,也是詩人的命運,杜甫的命運也是如此。
傅抱石,杜甫《秋興》詩意圖,1940年代
2 安史之亂中的“社會派詩人”
杜甫一直把“致君堯舜上”作為畢生理想,他的《旅夜書懷》寫道:“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病老休”,怎么能夠靠自己的詩文為世人所知呢?他一直“竊比稷與契”,卻屢試不中。直到四十一歲時,才以獻(xiàn)禮賦被特考錄取,等待四年之后分被配到河西縣做縣尉——一個供縣令差遣的小吏,他沒有接受這個令人折腰的職位,后改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相當(dāng)于首都衛(wèi)隊掌管鑰匙的倉庫管理員。一年之后,安史之亂開始了。
在這個階段,他留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対雪》、《哀江頭》、“三吏三別”等著名詩篇,無論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是“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無論是“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還是“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其詩歌總體上是宏大敘述的、外向的,也即具有“史詩”特征,因此有人稱杜甫為“社會派詩人”。
但簡單以“外向性”概括安史之亂后的杜甫,顯然忽略了杜甫作的復(fù)雜性。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除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嚴(yán)厲譴責(zé)外,還有“杜陵有布衣”這樣貌似散漫的獨白,也有“霜嚴(yán)衣帶斷”這樣驚心動魄的白描,個人心跡和民眾體驗相互交織,其詩歌達(dá)到的深度和矛盾,少有人能與之匹敵。
當(dāng)代詩人西川曾用“當(dāng)代性”來評價杜甫,認(rèn)為他的寫作成就于安史之亂,沒有安史之亂,他可能只是個二流詩人……在杜甫面前,王維所代表的前安史之亂的長安詩歌趣味,就可以作廢了……(杜甫)發(fā)展出一種王維身上沒有的東西——當(dāng)代性,杜甫的詩歌很多在處理當(dāng)下,他創(chuàng)造性地以詩歌書寫介入了“唐宋之變”。
但杜甫如果到此為止的話,就只會是一位流連于朝廷的帝國秩序的頌揚者,一位宏大敘述的“社會派詩人”。杜甫對五言律詩演變的貢獻(xiàn)、晚年沉郁風(fēng)格的形成、幽默智者形象和虛幻詩人的特性,則會成為一片空白。從這個角度看,西川只說對了一半,甚至誤讀了杜甫詩歌寫作的核心。
況且,當(dāng)代性并非杜甫的專利。比如更早以前,就有蔡琰的《悲憤詩》:馬前懸男頭,馬后載婦女;就有王粲的《七哀詩》: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這些都是當(dāng)代性的書寫,杜甫只不過是繼承了建安風(fēng)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著名長詩,恰恰是安史之亂前夕所寫的。所有同代詩人都經(jīng)歷或目睹了安史之亂。杜甫卻成長為集大成者,關(guān)鍵的時間節(jié)點是759年:他日益將志向投向詩歌,深入寫作,讓寫作成為“意識、思維和對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布羅茨基語)。
3 秦州之后的自覺詩人
公元759年,四十八歲的杜甫放棄了華州的官職,奔赴秦州。在茫茫西北,詩人寫下《天末懷李白》:
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
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懷友人,也是嘆自己,能夠與之對話的,除了友人李白之外,就只有一位冤沉江湖的屈子了!這就是杜甫的標(biāo)尺。
日本著名漢學(xué)家小川環(huán)樹注意到“文章憎命達(dá)”的特殊意味:杜甫已開始覺悟到,支配李白一生的無情的命運之手,也漸漸伸到自己身上來了。他們相互傾聽,意識到詩人的身份,也把自己加入到偉大詩人的行列,這便是詩人的自覺。
杜甫五十五歲又寫下: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小川環(huán)樹還注意到,“詩家”一說在杜甫五十歲后屢次出現(xiàn),而在秦州之前,則是從來沒有的。
美國漢學(xué)家宇文所安也關(guān)注到秦州之后杜甫詩歌的變化:不再在朝中求官后,杜甫將全部精力都用在詩歌上……在杜甫生活的最后十一年中,政治事件和“外部傳記”少了重要性,詩人的“內(nèi)部傳記”卻占了主導(dǎo)地位。從766年至768年,詩人寫了近乎現(xiàn)存作品四分之一的詩,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的作品。
施蜇存在《唐詩百話》中也注意晚年杜甫的高產(chǎn):大概杜甫無聊至極,只有天天吟詩……這時他的詩律愈細(xì),藝術(shù)上達(dá)到的高度精妙,真可以說是“窮而后工”。無所寄托,把自身交給詩歌,終不能選擇詩人之外的道路。詩人在失寵、從中心撤退后,被放逐于荒野,內(nèi)心變得無比警覺、敏銳、活躍,他將目光投向身邊細(xì)微的事物,從內(nèi)心出發(fā),安放萬物。
秦州之后,漂泊期的杜甫呈現(xiàn)出兩大特點:一是寫作迎來爆發(fā)期,二是詩歌風(fēng)格的變化。
這些著名作品,包括《歸燕》、《促織》、《苦竹》、《倦夜》,也包括《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還包括《秦州雜詩》二十首、《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等。
4 置身于荒涼之秋
先看《秦州雜詩》第十七首,一首荒涼的詩。
邊秋陰易久,不復(fù)辨晨光。
檐雨亂淋幔,山云低度墻。
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
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
地處邊緣的秦州晦暗、潮濕,陰暗覆蓋了秋天蕭瑟的山野。覓食的鸕鶿、避濕的蚯蚓、門前蔓延的野草一一來到詩人的內(nèi)心,詩人停歇于這些詞語中,讓哀音成為靈魂的短暫避難所。如詩人奧登所言,詩人就是語言賴以生存的人。
關(guān)注周邊細(xì)小事物,這種現(xiàn)象在《秦州雜詩》里處處可見。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雜詩之一)
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雜詩之二)
抱葉寒蟬靜,歸山獨鳥遲。(雜詩之四)
浮云連連沒,秋草遍山長。(雜詩之五)
所居秋草靜,正閉小蓬門。(雜詩之十)
黃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雜詩之十一)
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雜詩之十二)
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雜詩之十三)
何當(dāng)一茅屋,送老白云邊。(雜詩之十四)
塞門風(fēng)落木,客舍雨連山。(雜詩之二十)
如果單獨看這些詩句,會覺得它和王維后期作品相似。杜甫從來就不是以描繪自然見長的詩人,他的自然總被黑暗籠罩,總按詩人內(nèi)心的秩序一一顯現(xiàn),這是他一生中最荒涼的作品。
美國詩人丹尼絲·萊維爾托芙,曾將大自然視為與人類世界平行的另一個世界,她的《纏繞的常春藤》筆下的自然,與杜甫的有些相同,都是荒涼內(nèi)心世界的對應(yīng)物。
在公路與人行道之間,一叢闊葉的常春藤,
不被愛的,落灰的,亂七八糟的,老鼠的避難所,
在那里獨自活著。新生的葉子在頑強的
早已暗淡的臘葉間
閃著快樂的光澤。
它并不要求贊賞的目光。枝蔓
藏起一團纏繞的棕褐色藤莖
粗大如紅樹林的沼澤地;藤根
堅硬地伸展。沒有雨水
在整個旱季,它只能
像掐住脖頸一樣抓住干涸的大地。
美國詩人、評論家簡·赫斯菲爾德曾說:“只有足夠深入地凝視存在,你才能最終覺醒于萬物之中?!泵绹娙四曋拔⒌某4禾佟⒗鲜?,中國詩人凝視著蓋住瓦片的藤蔓、蚯蚓。詩人的內(nèi)心與事物相遇,詩意就發(fā)生在這一刻。
再看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草堂時期的作品《倦夜》,作于764年。
竹涼侵臥內(nèi),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竹葉蕭蕭,涼氣陣陣侵襲臥室,月光灑滿庭院的每個角落。凝結(jié)在竹葉上的露珠,隨著時光流逝成水滴,懸在竹葉尖上。這不是每個人都能觀察到的,卻是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的場景。在徹夜不眠中,詩人的感官全部打開,集中在漸漸凝重的滴露、時隱時現(xiàn)的星光,孤獨的螢火,破曉里醒來的水鳥......戰(zhàn)事還在繼續(xù),詩人徒勞地悲嘆,一個清秋夜就這樣白白逝去。
個體生命的蘇醒,詩人將自我投向世間萬物,安排自然的秩序,秋夜的暗與野月的明相互呈現(xiàn)。與田園詩人不同,“萬事干戈里”一句,奏響了心懷天下的儒生內(nèi)心的轟鳴,細(xì)小事物由此獲得自身的重量,所謂杜甫晚年詩風(fēng)之沉郁,則與此有關(guān)。
獨過秋夜的詩人很多,王維是讀者熟悉的一位。
獨坐悲霜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在黑暗的秋天里,成熟的果子落下,必死之物在單調(diào)的聲響中走完一生。王維可以退回到禪宗,獲得寧靜和安慰——他以“欲知除老病,惟有學(xué)無生”收尾,生老病死皆是虛幻,這是一首表達(dá)空性的詩歌,但是,杜甫至死都拒絕從輪回中得到安慰。
深受王維影響的深度意象派詩人詹姆斯·賴特曾寫下《我曾害怕死去》:
我整天都在潮濕的田野上漫步,
努力保持平靜,聆聽
那些耐心移動的昆蟲。
也許它們此刻正吸食,緩慢地
匯聚在蝸??諝だ锏?/strong>
和飄落在地的麻雀羽毛形成的
隱秘避難所里的新鮮露水。
賴特一整天在田野漫步,聆聽昆蟲吸食新鮮的露水,和杜甫一整夜傾聽露水的聲響,也有相似之處:他們都賦予自然萬物以深層的自我意識。
5 沉重的肉身
從外部世界回轉(zhuǎn)目光來觀照自身,杜甫晚年詩歌出現(xiàn)大量與身體有關(guān)的詞匯,疾病和肉體的痛感入詩,直接承擔(dān)苦痛,“殘忍”地記錄了肉體的敗壞和精神的受難。
美國詩人佩恩·沃倫曾說:詩歌的意義在于肉體的感受,詩歌的語言不應(yīng)僅僅是書寫在紙上的符號,而應(yīng)是聽的,作為肉體能夠理解的可以聽的聲音——而且是可以看的。如果一首詩不是腳趾都有感受的話,那就不是一首好詩。
759年十月,杜甫從秦州遷往更加南邊的同谷縣,仍沒有南方的暖意。在短短一個多月里,創(chuàng)作了《同谷七歌》等大量作品。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fēng)為我從天來。
白頭亂發(fā),長垂過耳,詩人在天寒地凍的窮山裂谷間,在暮色的雪地里尋找猴子吃的橡栗子,手腳的皮肉都凍死了。毫不掩飾的貧苦,弱小、卑微、饑餓的個體,悲憤如“大風(fēng)刮過山崗,上面是無邊的天空”。
其二: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shù)挽不掩脛。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里為我色惆悵。
長長的鏟子有白色木柄,作為一個曾雄心勃勃自比稷、契的詩人,現(xiàn)在,他的生命居然寄托在一把鏟子上,用這把鏟子來挖黃獨——它的根可以充饑,但漫山的飛雪覆蓋了山野,雪地里的詩人,衣服遮不住小腿,只能與鏟子一起兩手空空回來,這時他聽到兒女因為饑餓發(fā)出的痛苦呻吟。
這是一個沒有色彩的世界,沒有比喻,也不優(yōu)美,只有敘述和白描,白色的木柄、白色的雪,痛苦的聲音從壁板里透出。同谷七歌,可謂是一歌一垂淚。
瘧疾、耳聾、病腳、中風(fēng)、糖尿、肺咳,杜甫的詩歌充滿了器官的痛感。有人統(tǒng)計了杜甫詩歌的長長清單,疾病詩有167首之多(如下),集中在去往秦州之后。(《太原大學(xué)學(xué)報》2010年12月:程?;ā墩摱鸥膊≡娂拔膶W(xué)史意義》)。
華州到秦州(四首)
秦州到同谷(一首)
同谷到成都(二十首)
成都到綿州、梓州、闐州等地(十一首)
返回成都(八首)
滯留云安(七首)
寓居夔州(八十首)
漂泊荊湘(三十六首)
三年猶瘧疾,一鬼不銷亡。(《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眼復(fù)幾時暗,耳從前月聾。(《耳聾》)
衰年肺病惟高枕,絕塞愁時早閉門。(《返照》)
瘧病餐巴水,瘡痍老蜀都。(《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清明二首》)
逐漸敗壞的詩人身體長出敏銳的觸須,這些觸須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和內(nèi)部的雙重傷害,可是詩人除了詩歌,沒有什么可以抵擋傷害。
疾病會出現(xiàn)在每一個人身上,只有自覺的詩人才能將疾病——緩慢的死亡——一一表達(dá)出來,如蚌接納沙粒、寄生蟲,分泌汁液,吐出珍珠??梢哉f,杜甫對肉身的書寫,影響到后面的白居易、孟郊、賈島、范成大等一大批詩人。
但是,當(dāng)你關(guān)注杜甫的哀傷時,會發(fā)現(xiàn)他的幽默和自嘲;當(dāng)你關(guān)注他的沉郁時,會發(fā)現(xiàn)他的虛幻。這些風(fēng)格,都使后來者受益。
我們嘗到了杜甫捧出的成熟的果,卻沒有看到果實背后的脫水過程。當(dāng)一個詩人用全部的激情與意志寫作,并自覺承擔(dān)詩人的命運之時,我寧愿相信——沉浸在內(nèi)心的精神生活之中——他是幸福的,而他所失去的,都會在作品里得到償還。
阿米亥詩曰:
人將在秋日死去,猶如一顆無花果,
萎縮,甘甜,充滿自身。
樹葉在地面干枯,
光禿禿的枝干直指某個地方
只有在那里,萬物才各有其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