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言‖017. 眾說紛紜的“野山雞”
《論語·鄉(xiāng)黨》的最后一段文字,歷來聚訟紛紜,堪稱千古奇案。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色斯舉矣,翔而后集。”首先,“舉”是鳥飛起來的樣子,比如岳飛字鵬舉,這個基本沒啥爭議。翔,是回旋飛翔。集,是群鳥在樹木上。但是這個“色”就有不同解釋了,一種是指人的臉色、神色,一種是說鳥的羽毛顏色絢爛。但是,我們看下文,這里飛起來的是“雌雉”,母的山雞,禽類中雄性好看,羽毛絢爛,雌雉其實不好看,都是灰突突的樣子。如果是人類的“顏色”,一般是說,這些雌雉看到走過來的人顏色不善,趕緊飛起來,在空中飛旋了一圈,觀察一陣,然后落在樹上。如果是鳥翅膀的顏色,直接就是看見一群鳥飛起來了的意思。這里是孔子的感慨,說,這些山上的母雞也懂得時宜啊。至于為什么說“時哉時哉”,下面再說。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孔武有力,有點魯莽。共,通“拱”,一般認為是拱手的意思,子路向這些雌雉拱拱手,表示敬意。但也有解釋認為,子路伸手把野雞們趕走了。嗅,一般認為是“狊”,音(jiù),從目從犬,狗視貌,借來形容鳥受驚后看著人的樣子。但也有解釋為鳥張兩翅的樣子。作,起飛。反正,這句話中,要么是子路拱拱手,她們驚奇地看了子路三眼,張開翅膀飛走了;要么是子路揮手趕她們,她們也飛走了。但是,也有說,子路投給她們糧食,她們嗅了三次,不吃,飛走了。《鄉(xiāng)黨》記述的都是孔子的日常起居,上一段還在說孔子怎么坐車,然后突然出了這么一段,委實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綜合起來,大致有這么幾種主要觀點:第一,這是孔子的逍遙游。錢穆先生執(zhí)此觀點??鬃右簧?,車轍馬跡環(huán)于中國,辛苦勞頓。一日,在山林中間,忽然見到山雞在山梁之上,神態(tài)閑適,因而做“時哉時哉”之嘆,自己生不逢時,不如山雞自在于山林。這是孔子日常行旅中內(nèi)心感慨逍遙的一面。再者,孔子雖然行旅匆匆,但行止久速,無不得乎時,最終老死于闕里,落葉歸根。其處鄉(xiāng)黨,言行坐臥,無不合乎禮。這就是“時哉時哉”。第二,鳥看見人來了,顏色不善,立即飛去,而且要來回飛幾次,觀察一遍才肯落下,比喻處世要保持警惕,進退應合時宜。第三,做人做事都要“得時得位”,也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環(huán)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南懷瑾先生說: 人生一切,個人小事也好,國家大事也好,都要把握時機。還有“位”——環(huán)境。天下萬事萬物都在變,時間在變,空間在變?!耙半u站在山崗上面,顯得很神氣,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場的雞籠旁邊,你說它的后果是什么?”這一幕,影射了人生處世之理,告訴子路,要把握時機。子路拱手:“是!”三嗅,是子路聽懂以后,恍然領(lǐng)悟而生感嘆的反應。第四,“色斯舉矣,翔而后集?!闭f的不是鳥,而是孔子。南朝梁代皇侃的《論語義疏》解“色斯舉矣”為:“謂孔子在處者見人顏色而舉動也”。解“翔而后集”為“謂孔子所至之處也,必廻翔審觀之后乃下集也”,是說孔子沒到一處地方都察言觀色才決定如何舉止,是不是要留在這里等等。不太認同這種說法。(公眾號:潛真堂)孔子的臉色高興了,為啥呢?因為雞湯端上來了??桌舷壬掷锬弥曜?,轉(zhuǎn)了三圈,說“山梁雌雉,真是時鮮美味??!”子路拱拱手:“先生請!”孔子深深吸了三口氣,聞聞香味,然后才開始吃。不得不說,這個解釋,好像很合理,只是,有了雞湯味,但缺了其他味道。第六,有一個相關(guān)的解釋??匆娏诉@些山雞,孔子說:“這些山梁上的野雞,真是得時?。 弊勇愤€以為老師想吃時鮮,就打了下來。但這并非孔子本意,“餓不茍食,死不茍生”(《商君書·畫策》),故三嗅其氣味而起,不吃。第七,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強調(diào)是“雌雉”呢,雄雞難道不香嗎?不更好看嗎?所以,就有了最有趣的一個解釋:這段話是在隱晦地說夫妻房事,也要講究時間地點。《詩經(jīng)》的第一篇《關(guān)雎》就是寫的男女情事。所以:“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但是,總覺得這樣解釋有點繞,不敢茍同。2021080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